杨希闵生平、交游及其文学著述考
引 言杨希闵(1809-1885?),字铁佣,号卧云。清代学者、诗人、年谱家。江西新城(今黎川县)人,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候选内阁中书。后弃举业回乡讲学。专治群经,尤好讲《易》,崇奉宋代儒家朴学笃行之说,主张义理、考证、词章三者缺一不可。杨希闵早年向当时的桐城派大师梅曾亮切磋学问,文章有桐城派渊源。咸丰六年(1856 年),太平军攻克新城(今黎川),杨希闵张榜招募乡勇抗击太平军,失败后漂泊于福建沿海一带,先后被福建学政吴南池和布政使周开锡延聘。在闽漂泊的十多年间,他潜心考证经书章句,著述众多。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新城杨卧云中翰希闵好聚书。手选历朝诗词为《诗轨》、《词轨》,加以评断,用力可谓勤矣。丙辰、丁巳间,贼扰建昌,集数百人成一旅,屡与贼战。时江闽兵屯垒相望,无有以一矢遗贼者。逮新城再陷,家毁力竭,始间关赴闽,籍笔耕糊口。;①其经学著作《榕阴日课》,地理学著作汇校《水经注汇校》,年谱《李忠定公年谱》,诗学著作《乡诗摭谭》、《诗轨》、《词轨》,诗集《遐憩山房诗》等都于在此时期完成。同治九年(1870)东渡台湾主讲东海书院,任海东书院山长,教当地学子群经义理之学十余年,此时期创作愈丰,先后完成《四书改错平》、《遐憩山房丛拾稿》、《四朝先贤六家年谱》、《豫章先贤九家年谱》、《客中随记》、《过存草》等著作。他编撰的《客中随记》,笔录藏书、说经、居家、政事、校籍、文章、杂余、释典等八大类手记,藏大量珍贵文献资料。杨希闵对医学也有一定研究,著有《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答》、《金匮百七十五方解答》、《旴客医谈》等。纵观其一生,身处乱世,自道光丙辰(1856)避难离开家乡起,一生漂泊,辗转多地。但这些坎坷从没消磨其埋头书卷、专注学术之心。杨希闵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且面甚广,诗文经史、医学地理都有涉猎,可谓全才。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中提到杨希闵:其为文有师法,颇治朴学,勤于纂述立身行己,悉奉古人为圭臬,其文博极古今,详考得失,尤于世道人心关于系;②,对其评价甚高。杨希闵作为清代江西著名学者、年谱家,一生著述丰富,为后世留下很多宝贵文献著作,但目前学界对杨希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学、词学思想方面,其生平交游、整体著述等方面尚无人考据。本文希望通过对杨希闵生平、交游、著述三方面的考述,便于后来研究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杨希闵及其当时社会的学术背景,从而对江西乡贤学者及江西地方文学的研究有一定帮助。杨希闵家谱散佚,无法获阅,其生卒年有不同记载:《江西通志稿》记载其卒于光绪八年,年七十七;①,即生卒年为 1806-1882;《黎川县志》记载18081885;②; 蒋寅的《清诗话考》和张寅彭的《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两书中都记载为1809-1885;③。据其《客中随记》自序:光绪戊寅四年(1878)重九日,书于海东书院。时年七十。;④可推证杨希闵生年为 1809 年。《胡适日记全集》中也有对杨希闵生卒的一些记载:1944 年 11 月 11 日:读王重民兄的《杨希闵传》,知他生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卒年不可考,光绪七年(1881 年)周懋琦作《水经注汇校》序,说他那年二月‘谒先生于省寓,其时杨氏已七十三了。⑤胡适日记中所提《杨希闵传》现无从查阅,王重民⑥的书史杂考、人物传记类专著《冷庐文薮》按内容和文体,分编五辑。包括∶文献典籍、书坊、印刷、装帧、轶事的钩沉、考证和探索论文、杂考、人物传记、人物著述考订、序跋、题记和对书刊的评论介绍等。但在人物传记一类中并未找到《杨希闵传》。关于杨希闵的卒年,胡适在给王重民信中写到:《杨希闵传》敬寄还。兄谓杨氏终于台湾之说恐不足据,似宜删去(第五行)‘遂老于台湾一语,如何?⑦由此,王重民在《杨希闵传》中仍未有详备可靠的证据考证出杨希闵的卒年。杨希闵卒年现仍没有详实证据证之。..........第一章 杨希闵家世、生平考述第一节 家世考述杨希闵家乡新城樟村(今江西抚州市黎川县樟溪乡),古名桃溪。杨氏一脉于南宋时从江西南丰县迁来至此,开基建脉成为桃溪始祖。桃溪杨氏发展至今已七百余载,绵延三十余世。桃溪杨氏族谱已修十四次,最近一次修于二零零四年,但此第十四次族谱中并未找到杨希闵一脉信息。据今樟溪乡参与修谱老人反映,桃溪祖曾先后建立大小祠堂十二个,经岁月摧残,至今剩八个,且此八个也已是破旧不堪,摇摇欲坠。与之相对的族谱也在漫长岁月里的天灾人祸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散佚。特别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运动,使得桃溪杨氏族谱几近消殆。杨氏族人修的第十四次族谱所依据资料很多都是从外乡搜集来的幸免于难的残余资料,这些资料中关于杨希闵及其一房的信息都已不存。本论文考证杨希闵一族事迹主要从《桃溪杨氏先德录》和《新城县志》中找寻线索。《桃溪杨氏先德录》是杨希闵为记录家族先德嘉言善行的书目。此书辑录原则为:年代远者不见记载不录,以征信也。年代近者记载,非名集亦不录,以志慎也;①,很多先德言行事迹都从当时邑志中辑录,更可见其严谨征信的标准。关于家族一脉的发展,杨希闵在《先德录》中写道:吾家开梓以敦本叔行为根柢,迨怀简公扩而充之,族遂昌炽。即一事论,明末屡祲,平粜三十年,身后诸子又平粜十六七年,家以渐落不恤也,此岂近今所经见乎?根柢愈固则枝干愈茂,支下子孙而进士者六七,登贤书者数十贡拔,萃优行者三四,为博士弟子者又遽数之不能尽。②桃溪杨氏从立基,到第十四世怀简公一辈发展至高峰,之后渐渐没落,但整个家族仍是才人辈出,子孙研学,多有拔第者。在怀简公之前,桃溪杨氏也是以忠厚为本,其于财利侈于施而廉于取;③。八世公本立公杨福八乐善好施,捐租若干,助郡修太平桥,郡守嘉其忠厚,命名本立。天顺二年,捐米六百石赈饶州荒,有司闻于上,赐立旌义坊,篆额曰:义输千石粟,身破九重恩。(邑志);①桃溪杨氏发展到十四世怀简公杨思庠一支,支脉渐昌,此脉遂由樟村迁至县城。怀简公仍继承先祖乐善好施、忠厚清白的精神,使得家族声誉外扬。..........第二节 生平考述杨希闵生历清朝末期,早年中举却无心官场,返乡潜心治学。后逢太平天国事起,家乡陷于动乱,身举义旗保卫家国,又因敌强我弱和荐策不果而失败,从此开始下半生辗转生涯。其后半生先后旅居福州、台湾等地二十余年。以此为界,将其生平划分为在赣、在闽、在台三个阶段。杨希闵讲学海东十一年后又返回福州,因此本文写作中将其生平实划分为在赣、在闽、在台和返回福州四部分。据同治九年《新城县志》载其丁酉拔贡;②。中举之后杨希闵并没像其他封建文人一样涉入官场,而是返乡讲学,潜心治经。也是此阶段,杨希闵经常与同乡陈溥、陈懿叔等人往返京师,拜谒当时的桐城派大家梅曾亮,学习探讨古文法。《乡诗摭谭》中在介绍陈溥时提到:广敷与懿叔再从,兄弟一家,自相师友。夙爲叔祖石士侍郎所宠爱,在京师与梅伯言郎中、黄树斋侍郎谈论文事,最爲契洽。;③《闽南游草》中记载:葛君文字最深旨,戊戌(1838)见之京师间,数椽老屋书满架,将军胡同常往还。;④(《夜读梅伯言郎中诗感赋》)《诗榷》中亦有:余见梅先生时,才五十余岁耳。居将军四条胡同,一老仆应门,室无杂宾,相对静穆。谈文外,不及他焉;⑤也是在此阶段,杨希闵文章写作方面受到桐城派的浸染,理学思想上则崇尚程、朱,主张义理、考证、词章三者缺一不可。早年不慕名利,潜心书卷,为以后古文经史深厚的实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杨希闵于咸丰二年(1852)写成《绝句诗选》,十一月十五日,为《绝句诗选》作序。咸丰三年(1853)先后完成《绝句诗选续选》和《桃溪杨氏先德录》的写作,又于同年一月十日写《绝句诗选续选》序,二月十五日写《先德录》序。也是此年,《先德录》刊出,三子为此书校字。《先德录》主要追述桃溪杨氏一脉的发展轨迹,记载族中才德出众或学识出众祖先的言行事迹,起到缅怀祖先启发后人之功用。《先德录》序中说到:希闵少时侍先祖兆鱣公,先叔祖浑园公,均尝为言先世轶事,意惕惕然有动也,不幸龆龀之年两祖后先弃养,所言之事不省出何书,稽之谱牒无有也。胸中虽历历分明,而难于自为撰述。;积岁年悉心搜讨,得若干条。回溯所闻,虽未能尽,亦得五六矣。;①杨希闵作此《先德录》是经过数年细心搜讨资料,不断积累总结而成,先德录二卷,上卷祖德下卷内德。年代远者不见记载不录,吕征信也。年代近者记载,非名集亦不录,以志慎也 ;②,写作很多地方录入了《县志》内容,以表客观公道。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事起,运动很快波动全国,江西亦不例外。咸丰三年(1853),杨希闵有诗《登拟岘台时寇氛炽甚同诸公带义勇赴省应援》,咸丰四年又有诗《三月望日携同人出游四首》生事常如此,寇氛今尚然。未能荷戈戟,岂得遂林泉;③。这都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之势愈演愈烈。咸丰六年(1856)对于杨希闵是十分特殊的一年,正在此年,他因太平天国攻陷家乡而逃难离乡,开始了后半生的飘摇辗转。...........第三章 文学著述考........35第一节 诗集.........35一、《遐憩山房诗》............35二、《遐憩山房丛拾稿》....36三、《过存草》...........37第二节 诗论.........38一、《绝句诗选》.......38二、《诗榷》......39三、《词轨》......41四、《乡诗摭谭》.......42五、《诗轨》......44第三章 文学著述考第一节 诗集杨希闵早期自著诗集,此诗集现存于江西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两者皆清同治元年(1862)刊本,一册四卷。诗集存诗二百五十五首,前有吴嘉善与谭献所写新旧序两篇。诗集收录杨希闵道光至同治年间所作诗文,反映其青壮年时期的经历和诗学思想。卷一《庚余草》五十三首,所收诗文的写作时间从道光辛丑(1841)至咸丰六年(1856)。《庚余草》前半部分主要诗文是其早年在乡讲学与交游等日常琐事,如《三月三日与同人春汎(辛丑)》、《集书寄陈广翁三首》、《浩歌怀陈三悛侯兼寄同学诸友》等。咸丰六年,家乡新城遭太平天国入侵,杨希闵携全家避难时妻子和大女儿相继离世,《庚余草》后半部分记录了这个过程及对妻女的悼念:《悼亡八首》、《哭女八首》、《黎川感事七首》等。卷二《旅樵草》五十九首。主要收录其咸丰六年举义旗失败后举家避乱福建邵武,至次年年初邵武也失守,又开始往福州避乱的过程。有旅居他乡淡淡无奈与忧伤,如《邵武旅次感怀四首》、《邵武旅次度岁戏作歌》;有对久别师友的感念之情,如《怀旧诗十首》,分别写了对十位友人的介绍与思念;也记载了整个战事的进展与自己不断避乱的过程,如《闻光泽陷贼三月朔日》、《邵武失守徒高婆岭避贼二月六日》等。卷三《栖榕草》二十二首,《闽南游草》三十九首。收录的诗文主要记载抵达福州初期,又辗转于福建各地,居无定所,多感怀和悼亡诗,如《福州午日感怀四首》、《感秋》、《哭长女静娟》、《秋日集感八首》、《记梦二首》、《感悼亡室岁周忌辰因及亡女七律四首》等。卷四《戊巳草》五十首,《庚辛草》二十三首,分别收录咸丰戊午(1858)至辛酉(1860)间所作诗文。此阶段杨希闵旅居福州已有一段时间,被福建学使徐树铭招入府中,结交谭献等人,身心现实开始趋于平稳,所作诗文集中于宴游唱和与学术创作,如《正月四日游道山作同复堂》、《南楼夜话和徐寿蘅学使》、《咏史二首》、《题诸葛武侯集二首》、《题柳溪梦隐图二首》等。..........结 语杨希闵作为晚清江西学者,在江西文学发展史上占据不可替代之位置。他生于乱世,潜心致学、弃举业、举义旅,一生飘摇,却笔耕不辍,著述巨丰。其经学、文学、史学著述对江西地方学术史有一定影响。然这样一位大家,殁后却声名不彰。身为后学,我们有责任将其遗迹整理出来,让时人认识到他的价值,还原本属于他的历史地位。本文尝试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杨希闵生平事迹及其文学著述、交游的情况作了考述,这既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他一生生存状况,也有助于清末江西、福建、台湾等地文人群体的研究以及一定程度上推动江西古代地方文学整理与发展。杨希闵是集一位文学、经学、史学、医学为一体的学术大家,但在本文中因条件限制和个人能力有限,只集中研究了其文学一方面的成就,不全之处定然不少,恳请有识者批评指正,也希望后来学者能对杨希闵有更一步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