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校博士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研究
1 引 言1.1 选题依据科技创新,其核心要素是人才的竞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创造性是决定建设科技强国成败的关键。在这种战略决策背景之下,如何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更高质量地培养和教育出社会主义高层次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在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的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我国对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从 1978 年开始开展博士生教育,当时全国仅招收 18 名博士生入学,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博士生教育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的快速发展。2008 年,我国培养的博士已经接近 30 万人,并超过了具有 100 多年博士生教育历史的美国成为世界上博士生招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近几年,我国控制了博士生的招生数量,根据教育部下发的 2021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通知统计,2021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 67216 人,其中学术型博士 65468 人,专业学位博士 1748 人,但这样的招生规模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培养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宏观经济总体比较低迷的状况下,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分化,繁荣与低迷、萧条与泡沫并存,区域性差异和结构性差异较为明显,从博士生的就业趋势来看,虽然就业的主体行业仍旧是教育和科研行业,但非学术行业的比例也逐年的增加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博士生的职业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我国实行事业单位改革之后,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转企领域和行业中常需要博士学校毕业生发挥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博士作为一个自我定位高、成就动机强的群体,在面临着学业、就业、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多重压力下,迫切需要保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应对社会变革和历史机遇。.........1.2 文献综述在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论研究上,借助于行为科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尤其是借助于心理学的很多行为学理论知识,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机制、特征等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为止,学者们提出的指导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模型有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社会认知理论、跨理论模型(阶段变化模型)、环境理论等。健康信念理论模型认为:个体对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取决于对潜在疾病的认知、对自身疾病的易感性、对健康行为干预的有效能力以及行为的障碍等因素。[2]这一理论是心理学家 BecMaiman 等提出来的,并在临床康复领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该理论模型要求个体的健康行为必须建立在对潜在疾病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否则其行为动机就不会明显。[3]早期健康信念模型更多应用于临床康复领域,如 O'Connell 等根据健康信仰模型(HBM)的要素,来在解释肥胖和非肥胖青少年的节食和运动行为,健康信仰模型问卷含用于衡量肥胖和运动态度,肥胖和运动知识,体重控制位置以及肥胖和运动的信念和评估等。作者发现节食的好处是对肥胖青少年节食行为最有力的预测因素,而肥胖原因的易感性最好地解释了非肥胖青少年的节食行为。[4]近年来,我国学者将此模型应用在体育锻炼行为上,谢红光通过对 383 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信念并非直接影响到其健康锻炼行为,而是首先通过知觉锻炼益处及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来影响到体质评价自我效能,进而影响到其锻炼行为意向。[5]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认为:个人的行为意图决定了其最后的决定,而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受到个体行为意愿强度与其控制感的程度相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兼顾了个人主观态度和意图以及自身运动能力的水平,同时又考虑外部场地、器材等条件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方敏等对 1292 名中学生的锻炼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等锻炼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计划行为理论能够有效地预测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其中,锻炼态度和主观规范不直接影响到行为意图,但行为控制感则显著性影响到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图和行为,作者研究表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青少年群体的体育锻炼行为,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6]徐泉认为,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可以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建立主观行为规范以及提高对行为的控制力等方面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但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动机仍旧不强,父母及老师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较大,个人意志力水平是影响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作者认为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培养兴趣,强化运动技能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北京市高校博士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从人的行为结构角度,对北京市高校博士生体育锻炼行为各结构要素,包括锻炼动机、锻炼内容、锻炼时间、锻炼空间、锻炼形式、锻炼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对象采取分层和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7所高校的580名在校博士生作为研究对象,被调查的7所高校中有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普通高校,涉及到文、史、哲、法、医、理、工等专业。........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查阅关于体育行为的相关书籍与文献。利用吉林大学电子资源库以体育健康行为;为关键词,收集国内文献 30 余篇,以便了解当前国内学者在此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同时以exercising behavior;为关键词收集相关的外文文献,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另外,收集当前博士生体质状况和体育活动参与度等方面的资料,了解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的现状。2.2.2 访谈法研究中涉及到问卷的制定和调查,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实地访谈和电话访谈的方式,拜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征求专家们对于本研究调查内容和调查指标的主要看法和意见,为撰写论文提供有力的指导。同时与部分高校博士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体育锻炼情况、参加锻炼的原因以及日常的体育行为,为设计调查问卷奠定基础。........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73.1 调查对象基本特性分析............ 173.2 北京市高校博士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183.2.1 体育锻炼的频度..... 183.2.2 每次体育锻炼时间.......... 203.2.3 参与体育锻炼时间段......213.2.4 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223.2.5 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特征...........243.2.6 参与体育活动的运动量...........243.2.7 参加体育锻炼形式.......... 253.2.8 参与体育锻炼的消费特征.......273.3 北京市高校博士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84 结论与提议..... 314.1 结论........ 314.2 提议........ 32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 调查对象基本特性分析本研究调查对象北京市 7 所高校的共计 580 名在校博士研究生,从表 4-1 可以看出,受调查的博士研究生中,男女比例分别男:65.7%,女:34.3%,男性博士生比例要显著地要高于女性,这是符合当前博士生生源中男性比例较高的特征的。从受调查博士研究生的年龄层次看,25-30 岁的博士生占 43.6%,30-35 岁的博士生占 40.5%,两者所占比例相差不多,另外 35 岁以上年龄段的博士生也占到一定比例,为 15.9%,通过我们的实际调研中也发现,博士生的年龄普遍在 27-32 岁之间,占了所调查人群的绝大多数,这表明,当前博士生中 35 岁一下的青年学生占主力。从受调查博士人群的年级来看,博士一年级的学生占被调查人群的大多数,达到 42.4%,博士二年级的学生占到 38.5%,博士三年级的学生可能是由于忙于学校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接受本研究调查的人数相对较少,占总人数的 19.1%。体育锻炼频度为所调查的博士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从表4-2可以看出,在体育锻炼的总频度上,虽然选择从不锻炼的博士生为零,但博士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并不乐观,有高达36.4%的博士生并没有养成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许多博士生都反映,其实他们本身也意识到应该进行体育锻炼,但当想锻炼的时候,总是由于忙于各种工作和事务,而耽误下来。选择1-2次的学生占总数的21.4%,选择每周锻炼3-5次的学生比例也较高,占33.4%,只有8.8%的学生每周锻炼达到了6次以上。可见,博士生人群在体育锻炼上,呈现两个相对集中的区域,部分学生没有稳定的锻炼习惯,而又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较高,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
.........结论4.1.1 北京市高校博士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空特征是: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不高,男博士生要优于女博士生;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多数超过半小时,男博士每次锻炼持续时间更长;傍晚和晚安锻炼的人群最多,更集中于选择校内体育场地进行体育锻炼,男博士选择体育场锻炼比例较高,女博士生选择体育馆锻炼比例较高。4.1.2 北京市高校博士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具鲜明特征:一是项目简易易行;二是强度适中;三是球类项目较受欢迎;男博士生锻炼运动量显著性高于女博士生。4.1.3 北京市高校博士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独自一人进行体育锻炼为主,男博士生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的比例显著性高于女博士生。4.1.4 北京市高校博士生群体的体育消费意愿比较低的,大多数学生仍旧愿意在免费的或者不需要场地器材支出的体育项目上进行体育锻炼。4.1.5 影响北京市高校博士生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心理因子、环境因子、生活因子、健康因子、经济因子。..........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