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体育文学的研究
第一章研究概述
1选题依据
翻开人类的历史,体育与文学源远流长。体育文学以语言和文字为物质手段来构成体育形象,以此来表述对体育运动的审美感受,进而展现体育的文化艺术内蕴及其本质。文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是一定的社会现象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体育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体育文学的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不断的赋予崭新的意义。
我国当代在文学领域随着现实主义的禁区突破,人的解放、人的价值、以及人情成为了当代体育文学的基本观念;文学的社会批判性得到彰显并尽量避免以往的歌功颂德;创作手法上自觉运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写法和表述方式受到以上诸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社会、读者的需求,显示较强社会性的体育文学在当代崭露头角,并且发展势头迅猛。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文学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如主题拓展和艺术表现以及价值演变等,可是对其价值取向研究却很少见。体育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游走在道德与人性之间。文学其实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体育文学只是以体育为承载的对象在表述人类的最原始的社会生活本质,文学的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同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始终保持着不能割裂的联系。
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朝气蓬勃,但整个体育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出现预想的高潮。在国外,体育文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很多的国家还都为体育文学设置专门的奖项,很多文学理论工作者对体育文学方面的研究都颇小有成就,就连弹丸之地的日本也已经有专门的著作《文学中的体育》,在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了一个体育文学创作高峰期,其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悄无声息的。
育文学可能划分为行业文学的范畴。中国文学评论家们对于行业文学一向不看好,而评论界并不十分认同。但是评论家的不认同并不等于读者的不认同。况且文学作品并不只给评论家看,它的阅读对象是各行各业的广大读者。可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引导却很强大,他们的视角直接决定到广大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影响到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育文学的萧条与文学的边缘化息息相关,也与评论界对行业文学的偏见分不开。
实际上体育文学一定是以体育人和体育事件为描述对象的,《诗经》、《荷马史诗》这样的作品并不是货真价实的体育文学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像《强国梦》、《扬眉剑出鞘》和《马家军调查》才是纯正的体育文学佳作。
纵观历史的发展,在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下,体育文学也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佳作,有过十分辉煌的时期,并名噪一时。可是这毕竟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时期曾有大批富有实力的实力派作家,刘心武、鲁光、李修玲、陈祖芬,还有赵瑜等等,都是卓有建树的优秀的作家。但是现如今这批作家都上了年纪,所以他们关注的重点也就不在体育上了,接下来的40到50岁左右的中年作家里,富有实力的体育文学作家并未出现,这就造成了体育文学的断层,导致我们只能看到赛场上的体育而不能看到文学上的体育严重影响了体育文学的发展。
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势头是十分强劲的,北京奥运会的顺利承办及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功,已经向世界人民宣告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本应该是体育文学佳作涌现的大好时机,但是现世的体育文学作品却并不理想。大多是描述赛场或冠军的散文随笔。含义的局限性很大。并没有深层次描述体育精神、体育发展、体育作用等方面的文学作品,甚至连一部真实描绘问世,无不让人感到遗憾和深思。看来体育文学的发展还需要从意识上加强,并且需要大批的体育文学研究的候补人才。
体育事业不能小觑,应当大力积极开展,与此同时体育文学的创作脚步更应加紧步伐,跟上时代的发展。这不仅是体育领域应该意识的问题也是文学领域的人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缺乏大气磅礴且震撼人心的力作,我们还缺乏深入运动员灵魂深处,去解剖他们精神世界的作品。怎样使体育文学摆脱赛场文学和冠军文学的表面假象,去挖掘体育本身对于人类发展的内在力量,还需要从人性、历史、生命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去探讨体育,这才是我国体育文学路的方向。这需要体育领域和文学领域内的人共同努力,因为这关系到我国体育文学的发展。希望体育领域的人更加加深文学修养,文学领域的人能更加关注体育方面的问题。
体育文学创作贫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体育文学理论的缺乏,同时,对于体育内蕴的理解和奥运精神的领悟,特别是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断层。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体育文学价值取向发展轨迹的研究,深入地探讨了中国体育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填补该研究领域中的空白,以促进体育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健康、高尚和文明的显著特点。体育人文精神具有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为体育运动指明了精神方向。体育精神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强大的特殊功能是体育舍业的核心思想。或许世事的变迁只能让人陷于想象,智慧和力量、灵魂与肉体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极致交融已经成为历史,但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社会,作为独自一人文工作者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追求理想和远离功利的先导。大声呼吁要积极地发展体育文学,深入挖掘体育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增砙。
要深化对体育文学的认识,文学理论研究的前提首先必须深入对人自身的认识,因为文学理论若能更加深入地解释体育文学,必须以深入理解人为基础。文学之所以称之为文学,在于她是人性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是艺术家的伟大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是作家绚丽才华的自然展现。古往今来真正的文学大作从来都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是为生命而文学的,是以人为目的。她有着自己的精神含义,马克斯就曾经指出,文学应当展示人如何在非人的境遇中得以合乎人性的成长的,所以说,文学理应坚定地站立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揭露现实生活中那些黑暗面,为重新塑造理想生命而孜孜不倦,进而为沉溺于消费快感中的读者注射一针清新剂,让其心灵在欲望泛滥的年代重新受到一次人文风范的洗礼。
针对当下当代体育文学实践中的人本维度失范的问题,需要我们来积极面对,深入阐释体育文学的人本意蕴,弘扬严肃的以人为本态度,创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学环境,从而使体育文学重新回归为人的精神花园、情感的休息地,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消费化社会的日渐形成,这一现象所激荡出来的人的问题日益突出:价值观的变迁、人性的异化、非理性的越位、欲望的泛化、感性的日常化等等,当代体育文学已经以其具体的实践形式充分地暴露了这些当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问题。体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中的人文价值观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和异化。而现实的体育文学实践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文艺学必须对人的问题,对体育与文学的关系进行重新的思考。这也是当下文学发展对体育文学研究所提出的新挑战,体育文学应当勇于应对这一不可推诿的学术使命。这对于健全文艺市场和繁荣文学艺术都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2文献综述
说到体育与文学的关系,无论对于体育领域还是文学领域来说,都觉得陌生。这种尴尬局面也许是由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造成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理论根基的文化广场内关于体育文学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下面将目前所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作如下综述,以利于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从时间上这些文章看集中登载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这大概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这一段时间正是我国文艺理论的复苏发展期,而文艺创作也呈现出少见的活跃局面,赵瑜的《体育报告文学三步曲》、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鲁光的《中国姑娘》等有影响的体育文学作品都在这一时间问世;二是,1984年中国重新踏上奥林匹克运动的赛场,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由此引发的席卷全中国的体育热潮对体育文艺的创作和理论有着巨大的推动力量。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体育文学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且与奥运相伴,作家的笔尖延伸至各个方面。谈到如何从人文的视角看奥运,著名评论作家雷达先生撰文《精神遗产更宝贵》。谈到对于运动美的认识,大作家苏北在《共享运动之美》中发自内心地感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流畅之美,体操,跳水,都离不开流畅。这种有节奏的流畅,就像无声的音乐,有内在的旋律。人就着那运动的节奏,就像伴着那无声的旋律,也是我们的心律啊。或许对于运动之美的理解,有些人会更为精妙,但毕竟他们大多不习惯或者根本不善于以文字使之定格,而作家们却将灵动的思绪诉诸笔端,基于此,我们的思想在这些文字中找到了家园。由此可见,体育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同体育的繁荣、文学的发展都是密切相连的。要想全面深入地认识体育文学不仅需要对体育和文学一定层次的把握,而且需要深刻领会隐藏在体育和文学背后的属于社会和时代层面的问题,进而挖掘体育文学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叶忠海.终身学习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高志敏,蔡宝田.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研究「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杜以德等.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结构及其分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沈金荣.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展望[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6]黄尧.走向21世纪的我国成人教育「A].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成人教育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7l刘国瑜.成人教育的今天和明天[[A].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成人教育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g]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9]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10]王北生,姬忠林.成人教育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11]黄富顺.成人学习与心理「M].台北:师大师苑出版,1990.
[12]成人教育大辞典「Z].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13]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4]amesW.VanderZanden著,周念萦译.人类发展学〔M].高雄:巨流图书公司,2004.
[15]杨红,张竺鹏.终身学习国际新视野[A].终身教育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6]「法]保尔·朗格朗,周南照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17]〔美]雪伦·B·梅里安编,黄健等译.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NACRE(1980).Tearms,Definitiona,OrganitionsandCouncilsAssociatedwithAdultLearning.NACAE.
[19]Webster'sNewCollegiateDoctionary1973.6CMerrianCompany.
[20]BownOedara,.T.(1981).An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AdultEducation.Lbadan:UniversityPressLimited.
[21]Legge.D.(1982).TheArtofTeachingAdults.NewYor:Holt,RinehartandWinston.
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25
1 选题依据 11-15
2 文献综述 15-25
2.1 体育文学含义研究 16-20
2.2 对于中国当代体育文学发展现状的研究 20-22
2.3 对于体育文学中奥林匹克精神的研究 22-25
2.3.1 体育文学中奥运精神的引入 22-23
2.3.2 体育文学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极致结合 23-25
第二章 中国当代体育文学价值取向的演变以及同体育发展的密切联系 25-40
1. 中国当代体育文学创作价值观的变迁 25-34
1.1 冠军时期(1978 年–1984 年) 25-28
1.2 忧患时期(1984 年–1989 年) 28-30
1.3 个性化网络时期 30-34
2 中国当代体育文学的探索与担忧 34-40
2.1 当代体育文学的探索路程 34-39
2.1.1 中国体育报告文学的初步繁荣 35-37
2.1.2 其他主题作品成绩突出 37-39
2.2 体育文学的担忧及原因分析 39-40
第三章 中国当代体育文学所应具备的文化胸襟及其价值观念的定位 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