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国学论文体育论文

中小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超级武技围观:℉更新时间:12-19 08:39

中小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1前言

1. 1问题的提出 乘2008年奥运会之势,后08奥运时代,各项体育运动项目在我国蓬勃发展,各项赛事层出不穷,国内、外各种层次的体育赛事资讯充斥于各大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直播平台。一早一晚,街头巷尾、大众广场、各种资源的运动场都人满为患,国内体育运动热潮空前高涨。体育从只面向专业体育人士走入了面向人民大众群体,体育从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到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让人民大众从体育运动的欣赏者真正变成了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全民健身;口号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强音。人们争相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以此来强健身心。这一时期不论是传统体育项目,还是新兴的体育项目,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任何一项体育项目不单纯具有其与众不同的外在运动形式,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含义,人们通过参与它的运动形式,又能进一步获得它丰富的体育文化含义。通过运动来强筋健骨,通过领略体育项目的文化含义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满足自己身心上的某些健康需求。体育通过这种内外兼修的方式来完善人们自身,增强人们自身素质,促进人们更好的生活、学习、工作。 武术,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运动项目,尤其注重内外兼修。她通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结合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运动气质以及丰富的武术文化含义,是历来中国人强身健体的佳选。在后08奥运时代,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是多元化的:不同运动形式的挑战、运动文化差异的挑战、自身学习难易程度的挑战、自身传播途径的挑战、认知运动文化能力差异的挑战、不同欣赏运动视角的挑战等等。不仅是同其他运动项目之间存在这些挑战,武术项目内部拳种之间的发展也存诸多问题。历来这些问题都是诸多专家学者研究、讨论的焦点,有的是对于武术的技术层面的研究,有的是对于武术文化方面的研究,有的则是对于武术的社会价值的研究等等。武术人在面对机遇和挑战别无选择,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让武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对于怎样搞好武术在青少年中的教育、传承、发展等问题,历来学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在诸多针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武术的套路教学、运动技术等层面,极少有涉及到青少年武术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武术文化作为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其丰富的武术文化含义的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是武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资源。俗语讲,武术的传承靠的是言传身教;,言传;是指通过语言表述的形式来传递武术的文化含义;身教;是以肢体语言的形式来传递武术技艺。因此,本研究认为武术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教育,既包括运动形式的,又应该包括文化含义的,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并且这种言传身教;的观念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于武术学习的每一个年龄阶段。尤其在青少年时期一一武术学习的初级阶段,这种思想至关重要,从小就应该培养一种内外兼修;的意识,这种意识在年龄较低的初级阶段可能是模糊的,即使是模糊的也必须让学生们有这样一种意识,因为这种内外兼修;的意识本身就是武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关乎着学生的整个习武生涯。同时,在青少年习武群体中应该树立一种争做一个武者;或武侠;而不是做一个武夫;的意识。武者;或武侠;是内外兼修,既具备武技,又有良好的武术文化修养,行侠仗义,有君子气概;而武夫;只是醉心于武技,疏于个人的内在修养,过于鲁莽。

1.2研究意义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她是中华民族对技击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武术是以其攻防技击为本质特征,以健体、防身、修身、养性为主要功能,以人体运动形式表现的中国文化形态;武术健体求身心和谐,防身求自强不息,修身求修德,养性求涵养等,同时武术还具备尊师重道、讲理守信、行侠仗义、坚韧笃实、刻苦奋进等优秀意志品质。武术的诸多特性又能凸显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对武术的修习,能够感受到武术文化的本质含义,以武术文化的本质含义来营养青少年的成长,以武润身,对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阶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武术与武术文化,树立正确的习武修身观念,养成规范的武术习练方式等,根基稳固与否、方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终身武术修习的成败与否。通过本研究将有助于中小学生感受武术的文化含义,以此来涵养自身,培养中小学生优秀民族的气质,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重要的贡献。 以身证武。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必须通过人的作用才能显现该文化特性,离开人的作用,文化的特性将无法表现,特别强调突出人的主体性、文化的客体性,只有将人与文化元素合二为一,达到主客体的统一,才能更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文化客体的价值。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也是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离开了人,武术的所有现实功效将不能存在。同时,人只有能全面的对武术进行学习,才能更好的促进武术发展。通过对中小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教育进行探索研究,将进一步明确武术文化教育的本质含义以及习练武术所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指导学生全面学习对武术的认知、对习武之后自身的身体现实认知、心理现实的认知、道德情感认知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武术有一个相对于全面的了解、相对准确的认知,才能更好的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进行的武术实践学习。将学生的武术学习过程与对武术文化认知以及对自身的认知过程相结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践行武术,弘扬武术国粹,从而达到以身证武的学习境地。

1.3文献综述

1. 3. 1文献综述---一武术教育 武术的教育问题是武术传承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历来这也是学界所探讨的焦点问题。面临外来运动项目的冲击,当代武术的传承,特别是武术在面向青少年的传播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境。邱王相教授将中小学武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归纳为三点: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一语中的,明确的指出了武术教育的困境所在,同时也指出了解决中小学武术教育问题的突破口。中国武术协会前主席王筱麟先生指出加强青少年武术教育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武术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二、武术教育内容应符合青少年的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三、武术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武术的个性特征。I31郭志禹、戴国斌、郭守靖等在《当代武术教育的弘扬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指出:首先,武术教育内容的改革要明确突出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标;其次,在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集体主义的教育;再则,要使武术文化的含义潜移默化地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 张国栋博士认为,武术的传承是赖以师徒式教育来实现的,在师徒式的教育过程中,习武者通过对身心的体验、感悟和交流,获得技艺的进步、形成个性、群体认同和道德的提升。李龙博士指出,技击是武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导思想;武德是武术教育矢志不渝的思想。I6,马文国博士提出只有从传统武术中发掘一些简易有效、攻防明确、文化意味浓厚的招法进行组合,才能收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田学建博士提出敬、诚是传统武术达到理想人格的修为途径。; 乔凤杰教授认为,习武者应该以传统文化来提升武术的终极目标,同时以传统文化为习武者提供的诸多方法论的参考与指导原则来建构经验心;和彰显超验心;。杨玉冰博士提出,太极拳的终极存在是指习练主体与太极拳自身客体极致的结合,并且在虚静的现实中展现阴阳变化的规律。1101郭玉成博士指出,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的传承,脱离文化的武术传承将成为无源之本,无本之木。武术功能在武术教育中的分化,武艺、武德在教育领域的分离,是武术失去青少年市场的重要原因。翟少红教授认为,教材内容技术体系设置不合理,内容单一、枯燥、实用性差,加之教师不教或少教、只教动作不讲意义、学生看不懂教材、又没有习练武术的环境和氛围,导致学生喜欢武术但无法练习武术。 综上,可以看到很多的专家、学者对武术教育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武术文化在中小学阶段的武术教育问题己经频繁被专家、学者们高度提起,只是还没有对中小学武术文化教育进行较为专门、系统的研究。

1.3. 2文献综述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根据《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的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根据调查全国中小学武术课的开设情况如下表: 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情况。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较窄主要通过武打影片和武侠小说,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6. 9%和46.2,学校体育课仅占26.9 % o此外,还有些学生通过民间拳师、网上浏览、参加武术班、听人介绍等方式了解武术。;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较为模糊,和现实中的武术有脱节现象,往往认为武术就是武侠剧中的武术,也有学生认为所有搏击项目都属于武术,再有就是学生们对武术的认识大都是肤浅的、失真的。 学生习武动机。学生习武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还有小部分认为习武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坚韧品质、培养优秀的民族品质。初中生较为关注防身自卫。 师资状况。目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师的配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没有专任武术教师。;武术教师的配备难以满足武术教学的实际需要。; 武术教学内容。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套路和功法内容为主。套路教学主要以五步拳、少年拳、形神拳、三路长拳、青年拳、太极拳以及棍术、刀术、剑术为主,武术功法类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功。;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小学武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令人堪忧,并且还没有专门的武术文化方面的相关教学内容。

2.1 研究对象72.2 研究方法72.2.1 文献资料法 72.2.2 专家访谈法 82.2.3 经验总结法 82.2.4 逻辑分析法 83.研究结果与分析 83.1 中小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教育的界说83.1.1 认知教育 83.1.2 武术文化认知教育 93.2 中小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教育内容的探索93.2.1 学生武术概念认知 103.2.2 学生武术文化概念认知113.2.3 武术自身彰显的文化内容认知 133.2.3.1 武术史实认知 143.2.3.2 武术技术认知 193.2.3.3 武术道德礼仪认知 223.2.3.4 武术价值认知 243.2.3 武术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27

3.2.3.1 认知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273.2.3.2 认知道家道法自然;的武道终极追求293.2.3.3 认知佛家性空对武术此然世界的超脱314 中小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教育的教学实践324.1 武术文化认知教育的教学方法及其应用分析324.1.1 引导学生尚武崇德,德艺双馨324.1.2 引导学生认知拳理,依理练拳334.1.3 指导学生将套路、功法、格斗三位一体化认知344.1.4 引导学生将武术实践与文化性认知相结合344.1.5 传承优秀文化,培育科学创新意识344.1.6 引导学生认知自身学习感受及个体差异354.1.7 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全面认知健康364.2 中小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教育的途径36...........................................................................

结论 武术文化作为武术的重要精神含义,其作用、意义对武术的习练乃至成就一个武术人的人格都是不可替代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文化早熟成为一种民族性格,是骨子里的,中国人不论年龄大小都或多或少的具备这种早熟的民族性格。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缩影,也是如此,当西方自由搏击还在以血腥暴力搏得最终的胜利时,中国武术早己由对肉体的征服进入了对心灵的收摄。不以高低成败来讨论东西方的技击文化,这是东西文化差异决定的,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的教育观念,武术教育自当存在这种差异。在当今西方观念充斥校园的教育环境下,传统文化教学是困难的,武术文化教育更是困难,有困难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绕过或放弃它它,做为一个中国武术人,应该更有担当,迎难而上,早口使中小学生的武术教育回归传统又与时代结合,使学生们更健康,使中国武术更加发扬光大。 本研究提出了武术文化认知教育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解读了武术、武术文化,从武术史实、武术技术、武术道德礼仪、武术价值、武术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等方面探索了中小学武术文化认知教育的相关内容。在中小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引导学生尚武崇德,德艺双馨、引导学生认知拳理,依理练拳、指导学生将套路、功法、格斗三位一体化认知、引导学生将武术实践与文化性认知相结合、传承优秀文化,培育科学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认知自身学习感受及个体差异、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全面认知健康等教学方法及其应用分析,以武术文化知识贯穿教学过程中、完善内堂课中武术基础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在比赛交流中丰富武术文化认知等途径将武术文化认知教育落实到武术技能学习中。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希望通过本研究来实现中小学生的武术文化认知教育,促进中小学武术教学。

参考文献[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1[2]金岳霖.论道[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3]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4]方光华. 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1[5]乔凤杰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中.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2[6]郭玉成 .中国武术传播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2[7]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6[8]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9]中国武术研究院. 中国武术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9[10]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标签:的历史

标题:中小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tiyu/43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