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缩减“在职博士”招生现象的几点思考
中国博士生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确立并发展起来。短短30间,博士生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日益成为国家教育水平和科技竞争力的关键表征。在职博士;研究生作为博士生教育的重要分支力量,对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促动和引领作用,丰富了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含义。但调研表明,目前一些博士生招生单位已开始跳跃式缩减在职博士;招生。高校纷纷大幅缩减在职博士;招生,其初衷是想通过此举回应社会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的关切与抨击,但却忽视了一部分有志青年的合理追求,无意中阻断了他们通过在职形式攻读博士以提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职业发展路径。笔者认为,封杀;抑或继续扶持;在职博士,不是一个简易的靠拍脑袋;就可决定的问题,需要结合我国社会背景,从多学科视角进行理性分析和深入思考。一、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基本特征在职博士;指通过统一入学考试(或递交申请材料)、复试,符合招生单位录取要求并签订在职博士生培养协议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博士研究生。在职博士;研究生的人事档案、工资关系仍留在原单位,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形式完成学业,但不包含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博士学位这一群体。通过对在职博士;的现实情况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他们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高层次、高水平博士生教育系高等教育最高层级,不同于其他学历教育,它的显著特点为高层次;和高水平;。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不论从入学条件、培养规格抑或是学校毕业要求、学位授予标准,都体现出了高层次、高水平;的特征。创新型国家建设如火如荼;,各行业部门对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求贤若渴;,高层次、高水平;已成为创新性人才的一个时代标签。本单位负责选拔、强烈推荐并委托或定向培养的在职博士;,基本都是业内的青年才俊、行业的精英分子。(二)能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从在职博士;的定义可知,其重要特点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源自于科研实践,而在职博士生更易于将学习中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极致结合起来。实践强调经验;的累积,在以威斯康星精神指导下的大学教育模式中,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发现经验;具有教育;价值,而这正是理论学习所缺失的。惟有经过实践的锻炼,方能促使理论学习不断加深和扩散。在职博士;以往的工作经验为其将来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实践指导,而理论学习通过实践的检验得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创新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三)追求自身学术发展的个性化本真意义上的在职博士;旨在追求自身学术的发展,这种追求学术的精神成为寻求自我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驱动力,也传递出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一股正能量;。个性化;是博士生教育的重要属性,高水平的博士生培养计划应是名副其实的个性化培养计划。在职博士;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作为个人志趣与学术追求相结合的个性化人才,在职博士;势必会在学术道路上勤恳、执着,从而能够取得学术上的重大进步和突破。二、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一)国家教育政策积极支持由表1可知,国家始终对在职博士;研究生有很高的认可度,希望各高校通过培养在职博士,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行业优秀拔尖人才。(二)院校招生政策开始收缩笔者以39所985高校;和博士招生规模最大的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年博士生招生简章为依据,汇总出了对于在职博士;报考要求一览表(表2)。由表2可以看出,有超过三成的院校严格限定了在职博士;比例为总体博士招生计划的15%以内;还有近两成的院校对在职博士;的报考提出了相关的限制,即直接或间接缩减在职博士招生的院校基本占到了50%。高校纷纷开始限制在职博士;招生已成事实,且此种风气还有进一步蔓延之趋势。(三)缩减在职博士;招生的原因分析招收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初衷是激励那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学术研究兴趣和良好科研潜质的单位骨干人才攻读博士,以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理念。但在职博士;群体中有部分人因忙于工作和职业发展而无暇顾及学业,出现了西南交大清理‘超期博士生,最长者已在读21年;在职博士是中国学术腐败的重灾区;等怪现状;。此外,还有一些在职博士;经常找替身;上课或翘课,让部分非在职博士生觉得努力没有意义,甚至感到不公平,进而影响到高校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这是导致高校采取缩减在职博士;招生规模、拔高报考条件的主因。从高校来看,一方面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在职博士;招生过程中,社会上的一群利益寻租群体会给招考部门、导师带来很大压力,难以将抱有学术目的之外、脱离了博士生应有旨趣、只为摘取博士帽;而来的群体排除在外,只选择那些具有良好学术志向的人读博;另一方面,自身也未建立起有效的在职博士;招考计划分配调节机制,加之对在职博士;的培养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环境条件。于是,为了避免对学校声誉及学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只好通过缩减招生计划或制定严苛的政策条文来限制不当人士;报考。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为实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知识生产方式变化等长远需要,各行各业都急需一批不脱离本岗位并能习得新技术、接触科技前沿的业界精英。显然,这种无视在职博士;生源充足现状,置社会需求于不顾,而大幅缩减在职博士;招生的做法并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三、含义式发展在职博士;教育的策略缩减在职博士;招生这一现象,从表象看貌似合情合理;,但从博士生教育之本义上讲,含义式发展应该成为一种新常态。为此,我们通过多角度分析、多视角融合,提出一些旨在促进在职博士;含义式发展的策略。(一)遵循博士教育的自然生态,发挥好在职博士;自我主体性生态学理论认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生态系统,总会动态性呈现为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现实。现代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社会中心,而博士生教育又处在高等教育层级的最高端,居于高生态位。基于此,从生态学的核心理念来看,我们应致力于解决对抗性矛盾,使其达成整体的动态平衡。近些年,博士教育质量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尤其是在职博士;教育生态异化令人担忧。培养过程不够规范、严谨,肆意降低学校毕业要求和授予学位标准等问题导致教育生态面临较为严重的危机。其一,就内部生态看,在职博士;学术不端行为频发,这是一种基于功利化的显性不公平,会严重影响到他人的身心和谐,破坏学生成长和学术环境的生态位;。同时,在职博士;的社会关系网络较发达,资源占有量更丰富,势必会造成内部生态的不均衡。其二,从外部生态来看,一些高校或者导师为了所谓的资源;项目;课题;,采取降低对在职博士;的招录要求等手段吸引官员或企业高管入学以便交换;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这或许会赢来短期内的名利双收;,但绝非大学含义式发展的长远之计。从生态体系的多样性需求视角来看,如果盲目地采取缩减甚至取消在职博士;的一刀切;做法,势必会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报考者拒之门外,也必然会让博士人才的选材面变得狭窄,这明显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和损失。高校肩负着为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学术志趣纯洁的在职人员提供学习机会的责任与担当,承载着促使每个学生寻找到适宜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态位;的使命。博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应然指向为创新;,体现了人与环境关系中的自我主体性,体现了生态理念中的竞争,协同进化,具备相应的价值后去改造身外自然;的必然要求。[3]在职博士;教育的关键是要解决他们是否具有向学之心;,一旦具备了向学之心;,便可发挥好自我主体性,这便是实现在职博士;教育系统内外部生态平衡的一剂良策。有些人可能会讲,向学;是一件颇显弹性又过于开放式的心学;性态。事实上,综合考察向学之心;并非多么精深的一门学问,只要导师组多用心些,通过相关材料了解考生既往的科研学术表现、未来研究计划,通过面试环节中的开放式对话了解入学动机、科研经历等,注重考察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实践积累,深入了解考生如何将工学矛盾;转化为工学优势;,就完全可以做出对在职博士;权威而准确的判定。这不仅关乎一名在职博士;的后续学习生涯,而且关系到他(她)能否持之以恒、始终保持心向往之的昂扬斗志。(二)从理性认识;和实践逻辑;审视,实现学术与技术实践的良性循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总是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会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教育理论是理性认识的结晶,其表述的有效性在于其内部具备良好的逻辑规则。对在职博士;教育这样一个典型教育问题,尝试从教育学理性认识;和实践逻辑;加以审视,颇有必要。从教育层次上讲,博士生教育系学历教育的最高层级,那些在职博士;既然能够追求最高的学历教育,势必对所从事的工作要求和水准也很高,这直接关乎到在职博士;普遍价值取向。通过对一些高校的研招同行访谈及现有公开的数据分析得出,来自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型企业等单位的在职考生更为优秀,他们葆有很高的学术严谨性、纯洁性,有着显著的实践能力优势。这些在职博士;来自于不同工作岗位,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技术和创新管理经验,对真实的科研实践有一定的认知,加之坚定的学术理想,他们所做的研究可称为真正的学术;。在博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内在要求中,除了创新素养外,实践特色需求亦很明显。高校通过不断深化博士教育教学改革,丰富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培养、协同培养模式,在遵从学科内在机理基础上加强在职博士;培养方案的个性化修订,在培养过程中多渗透现实实践中的问题和案例,可以不断变革实践者的价值观念,增强实践者的实践智慧,增强实践者的反思能力,并不断调试和修正学术理论,滋生学术创新的环境和土壤。从教育的发展方向分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成未来趋势和潮流。在职博士;教育的健康发展,会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那些数以万计尚未取得博士学位的在岗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如果不通过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将更加无益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高校严格训练的在职博士;,会对所在单位的科学研究、学术氛围、人才梯队、创新活力起到不可替代作用。既如此,双方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发挥在职博士;优势,主动为他们搭建起成才立交桥。从师生关系及评价来看,导师与学生的相伴应是学术思想的融合,而不是形影相随。在职博士;对导师学术思想追逐的同时,又能够在工作实践中慢慢解读,这一点是非在职博士;实难做到的。落实导师负责制;,就是要满足导师内心的合理需求,导师都愿意从更多的报考者中择优选出更胜任博士学习的考生,而非单单考虑报考者是否在职;对在职博士;,导师要指导他们看哪些书,补习哪些理论,并通过报告、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逼;出来。四、结 语客观来讲,在职博士;教育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然而,在职博士;毕竟仅仅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较小的群体,如将这些并不具普适性、更多体现为个案的现象或问题无限放大,就难免会引起曲解和误读,甚至容易演变成一种不良舆论风气。对在职博士;教育这一特殊形态的认识若仅发出一种声音,那会是一种悲剧,唯有多种声音的碰撞才会产生思想火花,开创出更富有创新的工作思路。正是基于此认识,本文选取了生态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视角,从招考环节入手,兼顾培养过程、日常教育管理等多个维度,对高校缩减在职博士;招生现象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以期能够预防、减少一些不良或不当教育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