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制度、经济增长及国家治理
1绪论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马上就会面临一个重大难题,那就是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迈进,而这个过程能否顺利实现甚至成为了一国长期发展的分水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有很多国和地区都经历过定时期的快速增长,但是只有13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了以年均7%及以上的速度增长并持续了25年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增长之后,这些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从低等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进程,但是其中只有6个国家或地区完成了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这过程。但是这些国家或者地区中,马耳他、新加坡和香港要么人口太少要么面积很小,且都是单一城市经济模式,因此从经济规模上来说,只有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三个地区可以作为典型案例。而更普遍的情况是,进入到近现代后先后有不少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很难再保持此前持续增长的态势,从而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哄;,典型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这些国家经济都曾经历过快速增长并且国民收入也曾处于较高水平,但最终都没有再经历长期持续的增长而迈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拉丁美洲、中东、北非等些在国家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国力有所加强,但是滞后的收入分配制度无法阻止国民的贫富两极分化,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急剧恶化、公共服务的显著不足又不能为失业人员提供保护,社会矛盾短期内积聚,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被严重桎梏。
.........
2国家理论与国家治理的科学含义
2.1国家起源理论
现代政治学将权利理解为一种自由,即法律赋予的有限制但受保护的自由。权利本身既然是一种自由,因此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就不应受无谓的干涉,做或不做一定的行为不应受他人的强使。权力则意味着支配,因此权力本身就蕴含着对平等、自由的破坏,即对权利的干涉与剥夺。人类社会的建立和秩序又离不开权力,这就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如果依照现代政治学上述的观点,由于权利本质是自由,权力则意味着制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去讨论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就十分的显见且无价值:权利生而赋有,因而不应遭受理应受限的权力的侵犯。但是在现实中,国家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又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政治学对于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含义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是有局限的,而产生这种局限的原因是由于在国家含义完善的过程中国家权力与社会的权利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国家理论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国家起源问题涉及到国家会具有怎样的性质,因此对于认识国家、政府、权力等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理论讨论的起点。
2.2现代性构建视角下的国家理论
过往研宄者从国家起源的角度构建的国家理论,从根本上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导向的,即认为事物产生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满足人们特定需要,如社会契约论的缺陷的根源就来自它典型的功能主义解释方式。另外,国家通过缔结共同社会契约得以产生这一推理还有这样的悼论,既如果在开始的时候人们就无法实现一致的集体行动,因此需要通过政府这一外在的强制力实现该项缔结契约的共同行动,但是通过缔结契约生成国家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集体行动,在国家强制力不存在的情况下,契约不可能得以缔结进而被有效执行。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既然推动该契约订立的是国家,那么既然国家已经存在该契约就不需要缔结了。
3作为社会激励基础构架和国家治理基础与重要支柱的财政制度.........49
3.1从财政制度研究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的原因............49
3.2作为社会激励基础构架的财政制度..........52
4财政制度变迁中的经济增长与国家治理演进:几个典型历史案例....63
4.1唐朝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与王朝的兴衰..........63
4.2近代前英法两国税制选择与国家发展分野......75
5东西方经济増长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与文化差异......111
5.1两种经济増长模式之辩.......111
5.2社会权利还是政府责任?一东西方国家治理模式差异分析...........121
6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和国家治理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6.1计划经济下的全能主义时期(1949-1958)
1956年夏天召开的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对新税制进行了批判,并接受了苏联模式下经济制度,并且通过区别化的产权界定迅速建起了苏联式的利润型财政制度。这时的财政制度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赋予国有企业特权。对新税制的批判促使中央加快加快了国有化步伐,由国家垄断工商业经营,并实行公私区别,繁简不同;的税收政策,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限制,最终形成了国有经济所有制的格局。二是对农村土地产权进行了界定,实现农业剩余向工业的转移。当时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优先发展需要巨量的资金,而仅仅依靠国有工商企业自身的积累显然不够,因此国家选择了通过集体化重新界定了农村土地产权,迫使农民放弃了土地所有权。而为了保证工业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业剩余,国家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通过通过统购统销、工农业价格剪刀差进行了全面的控制,并限制农民的自由流动。
6.2放权让利与市场经济探索阶段(1978-1992)
当时的财政包干体制逐步打破了改革开放前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国财政体制从向分权;的跨越,这对财政体、对经济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需要注意到的是,在财政包干体制下,政府间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仍然是在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仍然是按照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但是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这段时间企业己经开始由条条;管理为主转变为块块;管理。总体而言,财政包干体制所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依然停留在行政管理权划分的层面上,所以仍然处于行政性分权的框架内。财政包干体制是对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积极探索性,因此其难以完善,当然也难言规范。并且随着逐步推进,经济结构失调、重复建设、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就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
7以财政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以财政体制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驱动。应该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在科技创新的实施持续的投入政策,还应该合理配置科技财政资源,优化投入结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对于在市场机制下资源不能或者难以有效配置的领域,如基础研宄、前沿技术研发、共性技术研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明显带有溢出效应的领域,财政要重点投入。另外,还要创新财政支持的模式,综合使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支持方式,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并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方面的有机结合。以财政体制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促进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消费,合理引导高档消费品和高端服务消费,激励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坚持正税清费,推进煤炭资源税改革和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