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

国学论文经济论文

流通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

绝祖围观:℉更新时间:12-19 11:13

流通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流通产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稱合性是产业经济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论题,由此衍生的区位决策过程以及制度设计的研究也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目前,在卷帙浩繁的相关制造业区位决策文献中,源起于马歇尔外部性,强调物质和自然资源禀赋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并据此提出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将第一自然因素;视为决策制定的关键(Marshall,1920; Forslid, 2005;吴敬链,2021);然而,与新贸易理论一脉相承的新经济地理学更注重第二自然因素;,即微观主体间的经济距离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Fujita,rugman, 1995; Overman et al., 2000;金煜等,2006),并且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佐证了这一论断。如递减的交易费用以及产品运输成本能够促使制造业厂商在空间地域上深化集聚格局(文玫,2004)。上述理论从微观层面看存在一个共同点,都认为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性是集聚机制成立的前提假设。然而,若该假设不成立,制造业如何形成集聚呢? Venables (1996)从产业间关联的角度细化考察了此问题,发现制造业通过投入产出结构与流通产业相联系。当围绕中间投入品建立的产业间前后向关联在地区运输成本降低至某临界值时,便触发制造业集聚的自增强效应,并形成中心一外围;的地理结构。Ainiti(1999)对于中间投入品密集型产业倾向于地理集中;的实证结论就是很好的印证。尤其是对于投入产出联系敏感的制造业地区而言,这一机制的效果更加显著(Meliciani, Savona,2021)。因此,产业间前后相关联的强化,既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推动着流通产业专业化进程。这种产业间的互动机制通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地区摆脱产业集聚度高而专业化低;的发展局面(范剑勇,2004)。

..

第二节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分析流通产业对制造业集聚的调节职能,突出流通产业在不确定经济环境下对制造业集聚的调节效率。基于这一前提,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将双边市场理论与空间经济学模型融合,构建分析框架,揭示中国省域间制造业集聚现象的成因。并借助数理模型推演和数值模拟描绘,具体讨论了流通产业专业化在空间经济学和双边市场组织理论中的意义。进一步地,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系统矩估计的计量检验方法和投入产出表分析,对理论分析中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分析方法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综合理论阐述与实证校验的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归纳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并且在对机理进行合理论证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在不确定因素干扰下,专业化流通厂商的平台市场角色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作用路径。其次,本文在收集整理近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实证方法客观地检验了在经济转型和区域竞争发展环境下,包括基础设施、技术和市场因素、以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在内的外部投资环境是否对制造业厂商的产业间区位决策机制产生干扰。二是历史归纳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把握,总结了专业化理论,双边市场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关于流通产业专业化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研究进展。概括而言,伴随着多平台接入和需求互补,流通产业的专业化具有明显的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特征,正是这种外部性和其对平台价格结构的非中性调节;功能,决定了区域间制造业空间集聚能否延续。其中,价格结构非中性调节;是指:平台方对双边价格结构进行倾斜性调整,改变制造业交易双方的流通费用,进而影响整体流通网络的进展和制造业厂商的发展策略。在此分析思路基础上,本文将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流通产业纳入新经济地理学分析范式之中,并构建了基于中间产品模型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流通产业专业化的价格结构非中性调节;特征以及导致的网络外部性;机制对制造业厂商区位决策的影响,并总结了外部投资环境在区域制造业厂商区位决策中的协同影响。

..

第二章流通产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文献综述

第一节专业化分工理论与流通产业

当我们从产业关联视角看待制造业集聚现象时,发现随着产业前后相关联深化和市场交易规模剧增,特定交易行为逐渐由个别厂商承担,并且逐步演化成一支专业化从事该种交易行为的特定产业。流通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即是如此。对此杨小凯和张永生(1999)在利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方法对产业分工进行的研究中指出,交换效率在流通环节的改善能够推动分工演进,并通过扩大商业化程度以及拓展市场,最终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市场平稳发展。从市场的角度讲,流通产业专业化的目的在于改进交易效率,其本质是促进交易信息的流通。在全社会经济范围内,通过搜寻、整理和匹配供求双方之间的交易信息,引导资源禀赋进行合理高效的分配。因此流通产业的专业化意味着更好的经济运行效率,自然会吸引经济活动主体的空间迁徙,进而产生集聚现象。一个广泛接受的理念认为,流通厂商传递的信息主要包含在实物产品的流转过程中,并通过市场化的竞价完成信息的交易。当市场上存在明显信息不对称时,为获得展示产品的有限货架空间,制造商需要向零售商支付相应的流通费用以打消其对产品质量的疑虑(Desai,2000)。由于制造业厂商一次性支付的以通道费形式衡量的流通费用能够有效降低零售商的资产专用性风险,从而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零售商改进除折扣之外的非价格服务(lein,Wright, 2005)。因此,这带来的结果不仅是推动了流通厂商货架资源的高效配置利用,而且为交易双方信息郵别提供了便利(Sudhir,Rao, 2005)。此时,专业化的流通厂商在传递市场信号,分辨产品信息,提升交易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宋泽等,2021)。

.

第二 空间经济理论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制造业集聚

现象意味着在一定范畴内,经济核心地区所形成的集聚租金;致使厂商决策行为具有较强的點性,进而通过循环累积的正反馈机制实现自增强的发展。空间经济理论认为,制造业集聚在空间地理上的分布形态实质上是货币外部性在经济距离上差异的表现?,即单个厂商水平上的规模报酬递增与运输成本的互动结果(rugman, 1991a)。rugman (1991a)将货币外部性引致集聚的过程分解为两个主要环节: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制造业厂商偏好在产品需求更高的市场进行投资,Taahashi等人认为较高的要素支付会通过本地市场效应;产生后向关联,在强化市场舰邻倾向的同时引发地区制造业集聚(Taahashi etal.,2021)。价格指数效应则更多地强调产品物价指数对地区实际收入和真实购买力的影响。市场潜力概念较好地融合了这两大效应。在价格机制主导的产业前后向关联;推动下,制造业厂商选择在购买力较大的地区设厂,这一决策进而又会吸引更大份额的厂商集聚于此,如此循环形成市场潜力与制造业集聚的正反馈机制(Scitovsy,1954; Hirschman, 1958;Arthur, 1990) 。因此,从厂商决策层面讲,这是厂商对市场接近偏好与贸易成本的权衡与定夺。

..

第三章流通产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18

第一节专业化理论、空间经济学与双边市场理论的框架融合.........18

第二节流通产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机理分析.........19

第三节模型均衡分析.........22

第四节战斧图解分析.........26

第五节本章小结.........28

第四章流通产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实证检验.........30

第一节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30

第二节面板数据初步检验.........32

第三节面板数据GMM实证分析.........36

第四节投入产出表分析.........39

第五节本章小结.........43

第五章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45

第一节主要结论.........45

第二节政策提议.........46

第三节研究展望.........46

第四章流通产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实证检验

在当前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发展进程中,流通产业调节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专业化职能是否已发挥?为何我国制造业多中心的发展现状依然显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考察流通产业专业化和区域制造业空间布局之间的实际关联程度。这不仅要求我们采用合理的模型对影响流通产业和制造业厂商行为的相关干扰因素进行捕捉和测度,也要求我们运用一个合适的计量方法对模型数据进行精确处理。基于前文归纳的基础理论并结合现实逻辑,本章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系统矩估计方法(SYSGMM)分析1997-2021年间全国29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具体考察了目前地区投资环境干扰下,流通产业专业化对制造业厂商区位决策的作用效果。同时,利用2002年和2007年区域投入产出表对计量结论做了进一步解析。上一章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结论显示,不确定投资环境的干扰使得流通产业专业化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作用机制在长期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这要求我们在进行计量模型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路径依赖对制造业集聚过程的滞后影响,还要考虑制造业与流通业的产业间关联,以及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复杂作用。因此本文将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实现对上述变量的控制,并揭示制造业厂商空间区位决策的动态变化过程。

.

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生产领域的流通产业,及其在双边市场环境下的专业化职能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在将双边市场组织结构融入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中间投入品模型展示了产业间集聚机制,即流通产业通过倾斜性定价实现网络外部性,以此调节制造业厂商的空间区位布局。通过模拟不确定因素的扰动效果,本文构建了描述流通厂商非中性定价职能与制造业厂商行为策略的互动模型,均衡条件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外部投资环境较平稳时,专业化流通厂商能够通过对制造业实施倾斜性定价,调节制造业厂商实际承担的流通成本,进而影响区域制造业空间布局;但是在外部投资环境发生波动时,较强的不确定性干扰会抑制专业化流通厂商对交易平台的定价能力,削弱价格结构非中性调节效果,进而致使流通业影响制造业空间分布的投入产出关联机制遭到破坏。本文利用1997-2021年间的分省面板数据对理论结果展开了实证校验,得出如下结论:

1.目前,中国流通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已经明显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产业间互动机制不显著。流通产业专业化水平较低招致自身网络规模较小,不仅面对巨额的管理费用,而且流通产业在与制造业厂商的互动博弈中也无法占据渠道优势,使得本应顺畅运作的产业间互动机制因其发展缺陷而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

2.当前,中国制造业集聚主要依靠制造业厂商在既定预期和交易环境下形成的市场田比邻效果。流通产业专业化发展出现的短板,使得产业间互动的博弃局中缺少了制造业和流通业厂商之间的子博弈纳什均衡。此时的制造业厂商,面对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干扰,其空间决策集中似乎只有一种占优策略加强地区内和产业内关联。

3.不确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产业间互动机制的交易成本,在影响制造业厂商预期,禁锢其空间集聚策略选择的同时,也抑制了流通产业专业化发展。事实上,不确定因素给流通产业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制造业厂商对平台交易的信心危机。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维以及近年宏观经济的惯性推动,致使制造业厂商在面对中间投入品价格波动时,纷纷釆取传统的发展策略,产业间互动机理囿于外部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略)

标签:历史归纳

标题:流通业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jingji/43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