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动力系统研究

国学论文经济论文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动力系统研究

天邪求道围观:℉更新时间:12-19 10:46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动力系统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镇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是一定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和服务中心,对内集聚,对外吸引,整合要素,独具个性,城镇提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制度、现代技术,成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驱动器和孵化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以两倍于同期全球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利茨曾做出预测:中国的城镇化和以美国为主的新技术必将成为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并且中国的城镇化将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②。尽管在城镇人口和整个空间发展方面,中国己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但从社会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和城乡统筹的标准看,中国目前仍达不到城市型社会的标准,换句话说,中国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发展不同步、不协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诸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镇配套设施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城镇化质量才是城镇化发展的重心。依据城镇化的发展规律,中国城镇化处于中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50%-70%之间),城镇化发展的重心开始由外延扩大向含义发展转变。因此,有效提升城镇化质量将是今后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城乡的协调应更加得到重视。十八大报告出对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城镇化质量的含义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解释,并对城镇化质量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深入探索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从而在理论上为各级政府进行城镇化相关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研究中,联合国人居中心对于城镇发展指数(CDI)与城镇指标准则(UIG)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生产力、教育水平、居民健康状况、废弃物处理能力等5项内容;后者则涵盖人居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空间发展与减少贫困、环境整治、管制等5个方面。对于城镇化质量含义和评价模型的研究,国内学者中较早对城镇化质量的含义进行研究的是叶裕民(2001),她将城镇化质量的含义概括为城镇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方面内容,她的开拓性研究为很多学者所借鉴。王忠诚(2008)选择16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从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方面对我国四个直辖市进行实证分析?;其他学者大多采用多维表现形式解释城镇化质量的含义,常阿平(2005)选取10个指标评价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多变量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我国30个主要城市的城镇化质量?;郑亚平等(2007)对我国江苏、浙江、广东、河南、陕西、四川六省的地级市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省域城市系统对经济要素的引力、省域经济差异指数和省域城市网络的系统张力等三个方面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镇化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韩增林等(2008)选取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就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和创新质量等十项内容建立指标体系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城市群的拟合状况;王家庭(2009)等认为城市化率是城镇化质量测度最关键的指标,从城镇化水平、经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

.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概念界定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独自一人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不仅包括城镇和乡镇居住、工作人口数量的增加,还包括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由于其本身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以及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目的和方法,至今国内外学者仍没有对城镇化的概念给出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解释有所不同,人口学家认为城镇化即人口城镇化,表现为农村人口逐渐地向城镇人口转变的复杂过程。社会学家认为城镇化的过程既包括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稳定程度的提高,又包括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标准以及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地理学家倾向于地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研究城镇化,特别强调城镇化的地域空间过程,认为该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区域范围内城镇数量的增加,二是城镇地域面积的扩大。经济学家则强调不同等级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化,认为经济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力,而城镇化又为生产要素集聚、经济规模化专业化提供了条件,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不同学者对城镇化的理解也有差异。国外较为代表性的学者对于城镇化概念的论述如下:埃尔德里奇认为城镇化的全部含义体现为人口的集中过程; ;库兹涅茨的著作《现代经济增长》中提出城镇化的进程即乡村和城镇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变化;。

..

第二节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聚集-扩散理论论述的是城乡互动关系特别是论述小城镇的形成机制。区域空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聚集和扩散两个过程上。在区域发展初期的主导力量是聚集效应,中后期扩散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区域竞争力正是在这种聚集与扩散互相作用的影响下不断增长。集聚是在工业布局的技术影响下,最大限度的空间集中产生最高的经济效益,结果就是分散的工业向农村聚集,人口、建筑等要素在农村快速发展,因而产生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有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两种。聚集效应是由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合力作用的结果,聚集经济通过吸引力和推动力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聚集不经济则通过排斥力和约束力影响空间集聚的发展。扩散是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展速度开始放慢,原来积聚的劳动力、市场、自然资源等因素促使新的增长点形成,再由增长点往周边地区扩散,从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现象。中心地理论是通过研究城市空间布局,使城镇体系实现最优化的城市区位理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他的著作《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一书中系统地建立了中心地理学理论,对聚落地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理论强调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的经济活动,研究一个区域的空间布局要从它的城市数量、区位和空间结构出发。他从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关系角度,把握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把一个区域分为一个中心和六边形上的六个点,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和交通系统三个方面对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及分布加以概括。中心地体系包括:中心地的数量、互补区域的数量、半径和面积、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和数量、中心地和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等。中心地理论模式是不固定的,它会随这人口分布、生活习惯、技术及中心财货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中心地理论是一种静态的宏观区位理论,重在处理计划和规划问题的动态平衡。

第三章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状况分析.........16

第一节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历程.........16

第二节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与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比较分析.........16

第三节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内部比较分析.........19

第四节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空间分布特征.........26

一、城市等级体系存在断层.........26

二、城镇规模结构不够合理.........26

第四章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分析.........28

第一节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28

第二节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的时序演变分析.........30

一、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时序演变分析.........31

二、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子系统时序演变分析.........33

第三节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分析.........38

第四节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演变分析.........45

第五节本章小结.........50

第五章安徽省城镇化动力系统分析.........52

第一节城镇化的动力因子及含义.........52

第二节研究方法.........52

第三节实证分析.........57

第四节本章小结.........59

第五章安徽省城镇化动力系统分析

第一节城镇化的动力因子及含义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城镇化,在保持城镇化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朱洪祥(2007)将城镇化质量含义概括为四个基本方面,即衡量城镇化系统差异的公平因子;、评价城镇化系统质量水平的质量因子;、推进城镇化系统发展的动力因子;及测度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的集约因子;。本文第二章已经对城镇化和城镇化质量的含义作了阐述,第四章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空间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程度等五个方面对城镇化质量的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对城镇化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作了分析。本章主要分析城镇化的动力因子;,揭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城镇化的动力因素随着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及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城镇化的动力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表现在动力因子对城镇化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上,这种动力一般来源于城镇化的实施主体和资本来源;第二层次则表现在各动力因子对城镇化的影响力,这种动力可以通过产业及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对城镇化产生作用。赵新平等人认为,无论如何分类,这种观点都是笼统的、浅层次的;都没有充分地揭示和分析出不同动力发生作用的条件及作用机理。;作为区域发展重要标志的城镇化,其发生与发展受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和各因素对城镇化的作用大小都不同。

.

结论

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2000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评价,分析了其时间和空间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安徽省城镇化的动力系统作了深入分析。据此,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在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变分析中,从发展过程来看,2000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稳步发展阶段(2000-2005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6-2021年)。第一阶段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0.1273增加到2005年的0.1804,年均增幅仅为0.0106,明显低于2000-2021年的年均增幅;第二阶段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快速提高,从2006年的0.2333增加到2021年的0.8915,年均增幅达0.1097,远远高于第一阶段及2000-2021年的年均增幅。从各子系统的分析来看,各子系统发展阶段均与城镇化质量发展阶段相一致,其中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质量高于空间发展、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的发展质量,说明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的发展主要依靠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空间环境、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方面的发展仍相对滞后。

2.在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演变分析中,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皖江地区,而且皖中和皖南地区城镇化质量明显高于皖北地区。在全局自相关分析中,2005年以前,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存在空间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地区分异不明显,2005年以后,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区域空间集聚,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城市在空间上相邻,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城市在空间上相邻。在局部自相关分析中,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的聚类分布特征为:1.显著性类型数量增多;2.显著性城市数量增多;3.显著性类型发生变化,空间相关性发生转变。

............

参考文献(略)

标题: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动力系统研究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jingji/43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