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的持有动机与经济后果研究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目的和意义在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之前,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所需要的企业财务信息与贷款服务金融机构作为债权人所关心的财务信息是不同的。贷款金融机构只关心在企业破产时其资产是否足以弥补其所借款项,对企业资产估价的底线更为看重。企业为了迎合借款金融机构的偏好,在资产价值涨跌时可能进行不对称的信息确认,造成对企业资产的系统性低估。而股票市场的投资者需要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用以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如果企业低估自身价值,则使投资者错过投资机会。由于股票投资者较分散,在企业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方面都存在劣势,因此,学者和政府机构支持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引入到会计报告系统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对资产价值的准确估计进行报告,不论资产价值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这样可以避免稳健性原则下企业只能汇报资产价值减少不能汇报资产价值增加的偏向,同时也可以报告经济危机期间或股票市场不景气时期企业对金融资产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价所带来的巨大减值风险。因此,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与借款人都得到了企业的公允信息,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偏向于借款人的企业价值的保守信息。 这种对资本市场投资有利的信息观;强烈影响了近几年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进展。其中,美国证监会在这方面尤其激进,包括我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国家受其影响也不断加大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比重。尽管美国学者广泛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与企业拥有的真实资产之间的相关性(Engel 等,2003;Barth,2006),但已有研究也表明,上述美国的研究结果很可能与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在投资者保护力度上明显高于以欧洲和中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La porta,19981999)关于。目前,基于我国投资者保护措施有限并且仍需大力加强的现状,盲目加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很可能是有风险的,也许还会弊大于利。实证会计理论表明,公司高管会受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的影响,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调节当期会计盈余和未来期间会计盈余,以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高管薪酬契约是解决股东和管理者之间代理问题的重要工具,现有研究表明,高管的薪酬契约具有粘性特征,因此,公司高管出于投机心理;,会更加倾向于持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同时,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项会计政策,可能存在使用大量估计参数和估计技术的情况,这也为公司高管受前述三项假设;影响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手段。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便是基于高管的薪酬契约粘性和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公司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的持有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1.2 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的持有进行探讨。首先,本文通过对大量国内外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拟定出研究的主要问题。然后,在对文献和我国的制度背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并结合过往文献设计出实证检验方法。最后,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对假设逐一进行检验,并最终得出研究结论。 本文的首要目标是拟定研究问题。过去众多文献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含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利用实证数据分析与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价值相关性、契约有用性等问题。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与归纳,本文试图寻找出现有理论框架中少有涉足的领域。具体来说,现有文献的分析多数以企业既定的经营策略和业绩表现为前提,分析不同计量模式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对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的影响,是否提高了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效率和效果。但是,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企业持有资产计量方式的可选择性,会影响到列报的会计盈余,从而使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获取更高的个人利益或迎合金融分析师的预测等调整其经营策略和管理行为。而这种人为的经营策略和管理行为的调整,会对企业未来盈余持续性和公司市场收益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分为持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的动机和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两个层面进行。实证研究的第一部分,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企业的经营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作为企业管理层持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的动机,管理层薪酬契约和管理层进行的盈余管理与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之间的关系如何。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关注于第一部分研究中企业所产生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即这种行为会如何影响企业整体的盈余持续性与资本市场的收益率和股价的波动。..........第二章 文献综述2.1 公允价值定义1952 年,美国会计协会会长艾利克.L.柯勒在其撰写的《会计辞典》中,以公平合理之价值;第一次描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而 1953 年,AICPA 的 ARB(葛家澍,2006),其第 5 章中写道:当无形资产通过证券交换取得时,其成本应当考虑为或是其对价的公允价值或是给予财产的公允价值。;其后,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稳重与完善,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到了挑战,公允价值计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美国最早对于公允价值含义的描述出现在 AICPA 的一份报告中。1970 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公布的报告书第 4 辑(APB Statement No.4)中这样描述公允价值,一项取得资产的含现金作价的交易中所涉及的货币的作价金额,以及一项不含现金或现金要求权的转让行为中转让价格的近似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曾经使用过公允价值的概念,但并非为了要直接定义公允价值,而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出于制定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目的提出,相关的公允价值的定义是与其他概念交错在一起的,并未单独统一定义。如 SFAS13(1976)首次在资产的租赁业务中定义公允价值,具体为无关联的各方相互间进行公平的资产租赁交易所使用的租赁价格;。SFAS15(1977)首次在资产清偿业务中定义相关的公允价值,具体为买方与卖方间发生的自愿的而非强制性的即时销售行为而非清算销售行为中,债务人基于理性考虑下卖出资产将能收到的转让金额;。SFAS35(1980)首次在投资业务中定义相关的公允价值,具体买方与卖方间发生的自愿的而非强制性的即时销售行为而非清算销售行为中,投资人基于理性考虑下卖出该投资将能收到的转让金额。; SFAS67(1982)将与不动产关于的公允价值第一次定义为在买卖双方之间发生的自愿的而非强制性的即时销售行为而非清算销售行为中,出于理性的债务人卖出不动产项目预期所能收到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金额。;通过上述准则不难发现,这一阶段对公允价值所给出的定义具有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1)自愿买卖双方或公平交易的双方;(2)资产的转让或转移;(3)当前交易并且为合理预期收回金额。这一阶段公允价值的定义没有涉及到第三方,仅指买卖双方,尚未提出通过存在假定的第三方估计公允价值的情况的方式。另外,该阶段关于公允价值定义没有发展到负债项目和权益工具等,依然围绕资产转让以及资产转移。.........2.2 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过去文献中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讨论,无疑最多集中于其价值相关性。国外学者对于公允价值及其价值相关性的关注最初源于其他计量属性在价值相关性上反映出的不足。如 Morris 和 Sellon(1991)认为,尽管以市场价格作为会计计量会对会计盈余和资本产生一定的波动,并且也有人经常质疑其是否具有可靠性,但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相比较,此种会计模式仍具有十分大的优势,因其能够更为如实地反映出银行所面临的内在风险。White(1991)认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不能及时动态地反映出市场存在的风险,存在先天的后顾式缺陷;;银行及储蓄等金融机构应尽快转换会计计量模式,而与市场相关性更高的现值会计无疑更具优势。Scott(1997)更明确提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对当年现金收益进行平滑;的一种方法。在历史成本方法下,一个长期持续的期间内的通过现金流量所计量的收入与费用会变得更加均衡。不过,他还是认为要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因企业收益变动的真实存在,最有效基础的方式则是引入收益的公允价值计量,以使会计报表及时反映该变动情况。Hopins和 Wahlen(2006)则指出,就财务报告的目标理论而言,因在银行业经营活动中衍生的金融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其财务报告应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非历史成本模式。Barth(2006)在解释为何需要在财务报告中包括对未来的估计时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对未来的估计包含在目前的财务报告中,从而会产生与目前收益不同的收益计量模式,这种计量模式能为经济决策提供更相关的信息,而这正是财务报告的目的。.........第三章 理论分析 ........... 223.1 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制度建设的背景分析 .......... 223.2 相关理论 .... 33第四章 持有动机分析: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与高管薪酬契约 ........ 404.1 高管薪酬契约相关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404.1.1 高管薪酬契约的相关理论分析 ....... 404.1.2 研究假设 ....... 424.2 实证检验: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 464.4 本章小结 .... 64第五章 持有动机分析: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与盈余管理 ............ 665.1 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及相关假设 ....... 665.1.1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理论 ........ 665.1.2 研究假设 ....... 675.2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 715.3 实证检验结果 ......... 765.4 本章小结 .... 93第六章 经济后果分析: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与企业盈余持续性和市场反应企业会计盈余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和相应的价值增值的重要财务表现,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和企业向资本市场传递的重要信号。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会计盈余持续性,以及会计盈余质量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通常认为会计盈余持续性对公司经营状况的衡量和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判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具有较高的盈余持续性,在同等盈余数量的前提下,会提高企业的公司价值。因此,盈余持续性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公允价值计量近年来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会计计量方式,一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性更强,从而更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相关需要的信息。但是金融危机以来,公允价值计价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会计盈余与证券市场股价表现密切相关,围绕会计盈余持续性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会计准则的多次修订使得数据连续性难以保证,这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我国对盈余持续性和公允价值计价的研究都相对较少,基于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则更需要完善也值得深入。 本文力图以2007年-2021年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上市公司基于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盈余的持续性,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经实证研究表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相对于其他企业资产具有更高的波动性,其盈余数字的持续性更低,从而会降低企业的价值。
..........结论公允价值计量本身是国内外会计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从早期的规范研究,到公允价值计量被引入会计准则后产生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其持续不断地为业界提供着新的观点和信息。 普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决策有用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参杂了更多管理层的判断因素,相比历史成本法其具有更多的噪音,也为管理层操纵盈余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本文从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动机出发,将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分为出于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目的的正常经营需要的持有,和出于企业管理者个人利益的投机性持有,并重点关注于为提高管理者个人利益的投机性持有。具体来说,本文在分析中结合代理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探讨了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高管薪酬柔性契约中存在的薪酬粘性可能对企业持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薪酬激励政策会影响企业管理者的会计决策。企业管理者在以企业业绩为基础的薪酬激励制度的影响下,有动机以较多地持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来影响企业短期业绩水平。数据分析显示,高管薪酬粘性指标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比例无显著关系。这正是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会直接计入企业当期盈余,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盈余并无影响。该结论与本文的理论分析相一致,说明企业高管薪酬粘性越大,现代企业在委托代理制度下越容易产生经理人道德风险问题。企业经理人在重奖轻罚的情况下,倾向于做出激进的投资决策,使得投资决策与股东利益相背离。而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金融危机之后为高管实施激进的投资政策提供了方便,同时数据还显示,相对国有企业,薪酬粘性指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正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这是因为非国有企业高管业绩薪酬敏感性更高,该结果同样与本文的预期相一致。.........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