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用品会计计量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和利率剧烈变动,使得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有可能遭受风险损失,国际市场出现了强大的风险规避需求,衍生金融工具由此产生并飞速发展。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研究重点多为介绍国外相关准则的研究成果。2006 年 2 月 15 日,新会计准则中正式颁布了四项关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确保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得到了规范。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独有的复杂性,虽有理论指导,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很难操作,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计量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关键,会计界基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应用性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各国均先后制定会计准则要求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为投资者估计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使以折现现金流法进行企业估值的应用更具操作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全球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金融衍生品价格暴跌、回升、再暴跌,瞬息万变。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已日益明显,根据关于部门预测,2009 年世界经济的涨幅仅为 1%。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不仅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而且放缓了全球经济的增长。这场金融风暴,来势凶猛,市场参与者开始纷纷对公允价值进行抨击,理由是:活跃的市场越来越少,有序的交易难于寻觅,尤其是,市场参与者经常是被迫而不是自愿进行交易的,公允价值计量丧失了可靠的计量前提,所编制的财务报告及其向市场传达的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的信息,难以获得投资者和其他报告使用者的信任,大有主张公允价值不废,金融危机不退之势。到底是废弃公允价值重拾历史成本计量,还是继续使用公允价值同时完善公允价值的使用,将是未来会计研究的重大课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美国会计准则研究成果
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第一次出现在 1984 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SFAS80《远期合同会计》中[1]。1986 年,为解决因历史成本会计引起的对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FASB 启动了金融工具项目,旨在为金融工具及其交易的确认和计量提供帮助,并促使产生了一系列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的发布见证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从表外披露逐渐过渡到表内确认的过程。其中SFAS105、107、115、126 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外披露。如 1991 年的 SFASIO7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或附注中披露相关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2]。SFAS119、133 则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进行表内确认。如 1993 年的 SFAS119 要求企业在报表中直接报告短期交易性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3]。因此,未实现的损益将直接反映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FASB 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特性,其立场充分表现在 1998 年发布的针对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业务的 SFAS133 中,但遭到金融实务界的强烈反对,但 FASB还是态度强硬地发布这一会计准则[4]。FASB 发布的 SFAS157 将公允价值推上了鼎盛时期,该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做了最完善的表述。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准则饱受质疑,SFAS157 提及的公允价值被人垢病。由于公允价值逐市定价;的特点,假如市场处于不完善的现实,那么其市场价格就不可靠,金融危机由此产生。为缓解金融危机导致的金融资产账面幅度缩小的局面,FASB就《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开征集意见,并在 2008 年 10 月 10日正式发布该准则修订稿(FAS157-3)。该文件中仍然坚持公允价值定义,认为即使市场活动较少,也不应改变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但公允价值应当反映正常交易。当无法获得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时,可以使用管理层对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
第 2 章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白热化,金融创新成为金融机构求生存谋发展的主要手段,创新范围涉及到金融业务的各个领域。伴随着整个金融创新的大趋势,金融工具的创新更是日新月异,各种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从诞生到现在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衍生金融工具已经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惊人的破坏力:一方面它通过套期保值,以小搏大,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波不断出现:八十年代的美国垃圾债券市场,九十年代的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亚洲金融危机,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等等,都使人们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了畏惧感。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给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全球经济界人士和各国管理当局的广泛关注。
2.1.1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1.根据国际会计准则
委员会 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基本金融工具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基础。依据对金融工具的定义,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衍生金融工具,指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11],即:(1)其价值随特定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证券价格、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较少净投资;(3)在未来日期结算。
第3章 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 24-29
3.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24-26
3.2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标准 ........26-29
3.2.1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标准........ 26-27
3.2.2 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标准........ 27-29
第4章 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 29-42
4.1 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29-33
4.1.1 市价法........ 30-31
4.1.2 类似项目法........31-32
4.1.3 估价技术法........32-33
4.2 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 33-42
4.2.1 金融危机的原因........ 33-36
4.2.2 金融危机中对衍生金融工具........ 36-39
4.2.3 金融危机中各国对公允价值的反........ 39-40
4.2.4 对公允价值争议的会计思考........ 40-42
第5章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提议和对策 ........42-46
5.1 优化市场环境,构建以规则为导向........42-43
5.2 提高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 43
5.3 建立健全会计风险责任........ 43-44
5.4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44
5.5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政府监督........ 44-46
结论
自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美国资产价格泡沫依次破灭,许多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房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在这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中,许多人开始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认为是公公允价值是此次危机的元凶之一。然而国际会计界深入研究发现,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过度证券化、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金融监管过度自由化、消费者过度债务化等,公允价值并不是危机的罪魁祸首; 。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在要求采用市价或其他估值技术情况下时,是保持中立的,但不是最极致的。公允价值只有在一个正常的市场里才是应用得最好的,只有当资产存在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时,依据市价做出的资产估值才会最准确。过热或过冷的市场提供的市场价格都不能算是公允价值。但相比其他计量属性来说,公允价值仍然是目前更优选择。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对它的一场考验,说明它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使之更完善。笔者坚信,公允价值会计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天折,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指责,只会让会计界痛下决心,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完善后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 21 世纪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
本文的局限性:第一,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主要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美国 FASB 和 IASB 发布的准则或者文件,而对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介绍得比较少。第二,由于受到研究能力及信息缺乏的限制,在谈论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的影响时,只是浅显的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由及严重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没有深入的进行金融危机的相关研究,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显得创新不足,还需本人的进一步研究。第三,文章不能穷尽所有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且深度还有所欠缺。第四,文章只是从理论的层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进行研究和探讨,缺少案例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l]FASB. SFAS80: Accounting for Future http://sblunwen./jrj/ Contracts, 1984
[2]FASB. SFAS105: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about Financial instruments with off balance sheet Ris andFinancial instruments with Concentrations of Credit ris, 1990
[3]FASB. SFAS 107: Disclosure about Fair Value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1991
[4]FASB. SFAS119: Disclosures about Derivative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Fair Value of Financialinstruments, 1994
[5]Lys, T. Abandoning the transactions-based accounting model: Weighting the evidence[]. 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es, 1996(22): 155-175
[6]Barth, M. E, W. H. Beaver and W. R. Landsman. Value relevance of bans 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SFAS No107[].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 513-537
[7]FASB. SFAS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S].,2006
[8]FASB. SFAS133: Accounting for Derivative Instruments and Hedging Activities, 1998
[9]IASC. IAS32: Financial Instruments-Disclosure and Presentation, 1996
[10]IASC. IAS39: Financial instruments: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