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户金融问题研究述评
一、农户高储蓄率的原因
近年来,学术界就中国农村居民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一) 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是我国农村居民储蓄率过高的主要原因李恩平认为,收入是影响农民储蓄的基础性因素,而制度变迁导致农户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农户储蓄率持续提高的重要原因 。[1]刘建国认为,农村中存在的产权模糊、政府干预及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农民收入不确定性程度大为提高,是造成农村地区较低的消费倾向的主要原因。[2]谢勇认为,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农户储蓄率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差距的增大也会导致农村储蓄率的提高。[3]( 二) 预防性储蓄动机、流动性约束及工业化等对农户储蓄率上升的贡献较大格利斯等( Yoo Gles) 对中国农村家庭在进行消费和储蓄决策时是否存在预防性动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家庭的消费与储蓄决策背后存在预防性动机。[4]万广华等认为,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动机及工业化等对农户储蓄率上升的贡献相当大,且为正值。[5]高梦滔等认为,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动机都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储蓄率,降低了农户的消费水平对于我国农户预防性储蓄强度的检验方面,易行健等的实证研究表明,1993 ~2006 年全国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为 11. 534,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分别为 9. 642. 10. 320 和 14. 694
二、农户投资行为
众多学者主要从农户投资不足的原因、农户投资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和农户投资与农户经济收入增长间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 农户投资不足的原因陈立双、张谛认为,农户的农业投资状况总体在恶化,原因是农业收入增长速度降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及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等因素导致农民对农业的投资预期降低,抑制了其对农业的投资冲动和投资行为。[8]秦华等认为,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是影响农户对农业投资的客观原因,农业比较利益低是制约农户投资的根本原因,国家经济政策是影响农户对农业投资的外部原因,农户的文化素质低是影响农户对农业投资的内在原因。[9]( 二) 农户投资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林毅夫认为,每户农户的生产性投资和土地规模成正比,但资本土地的比例并未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在流动性投入严重不足时,信贷也不是制约农场投资的因素。[10]屈艳芳、郭敏的研究表明,农户收入与农户投资存在极强的正相关关系; 农地收益水平对单位耕地农户投资有较强的正向影响; 在当前农村实际中,农地规模对农户投资的影响呈现负相关关系; 农户的农业贷款资金和农户投入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农户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对农户投资起着实质性影响。[11]刘承芳认为,农户生产性投资行为受到非农就业劳动比例、农业生产性资产存量、家庭其他方面的投资与消费行为、通讯的便利程度以及拥有资产的形式等因素的影响。[12]( 三) 农户投资与农户经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史清华认为,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都会促进农户经济收入的增长。[13]张改清对农户投资量、投资结构、投资效率的变动规律及与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上都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14]三、农户融资行为( 一) 农户融资的次序黄宗智认为,农户的融资渠道有两个,一是当农户在家庭农业收入不足以维持其生存时,采取经商、打工或救济等方式获得非农收入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内源性融资;。二是当家庭维生费用大于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总和时,农户向其他经济主体( 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和个人) 融资,即外源性融资;。[15]张杰认为,中国农户的融资次序表现为: 当农业收入不足以抵补生存成本时,首先考虑增加非农收入,其次才是寻求信贷支持; 而就信贷支持而言,是先争取国家农业贷款,再谋求民间熟人信贷,最后是高利贷。[16]韩俊认为,农户首先选择亲友借款,其次是制度性融资,最后才是其他的非制度性融资; 农户在借贷渠道选择上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17]由此,许多学者从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出发,对农户不同的融资渠道进行了实证研究。温铁军、曹力群等认为,自 1995 年以来,农户从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呈明显下降趋势,正规金融提供的贷款在农户借款总额中占 25% 左右,而私人借贷占 70%多。[18][19]( 二) 农户融资需求张杰认为,中国小农家庭的状况决定其资金需求的非生产性,这种非生产性主要体现在突发、大额及明显的特殊消费,如丧葬婚嫁或建造新房舍等活动,中国的农村信贷市场长期以来就是一种非生产性市场。[20]曹力群、韩俊等认为,农户生活消费性用途的借款比重明显高于生产性用途的借贷。[21][22]黄祖辉等研究发现,很多意欲投向农业生产领域的借贷最终满足的却是非生产性信贷需求,大部分农户对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需求均是以消费性为主。
( 三) 农户融资的影响因素史清华等认为,农户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年龄适中、经济水平暂时处于中下等的家庭的借贷发生率比较高; 农户家庭生命周期对借贷行为有直接影响,年龄较小和较大的农户倾向于生活性借贷,31 ~40 岁的农户更倾向于生产性借贷; 随着收入档次的提高,农户用于营利性投资入股和短期经营的借贷倾向明显增强,而用于生活性的住房建设、婚丧嫁娶、治疗伤病等的借贷逐渐减少。[24]贺莎莎的研究表明,农户工资性收入与借贷需求呈一定的反向关系,农户自营工商业收入与农户借贷需求呈正向关系; 农户家庭人口越多对借贷需求越高,农户劳动力数量与借贷需求成正向关系; 户主年龄与农户借贷行为呈反向关系,户主文化程度和户主对银行借贷政策认知程度与农户的借贷行为呈正向关系。[25]丁志国等基于吉林省 804 户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得出,农户家庭人均土地面积越大、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越大、工资性收入越高、教育支出越多、生活支出越多,其获得贷款的概率越高; 而农户家庭成员学历越低、种植业收入越高,则其获得贷款的概率越低。[26]孔荣等通过对甘肃、陕西两省 897 户农户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户的主观偏好和家庭文化是影响借贷行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