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评定概述

国学论文管理论文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评定概述

超神天王围观:℉更新时间:12-19 14:10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评定概述

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现代国家、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途径,其转化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随着科技资源投入迅速增长,科技成果产出数必然随之增加。科技成果的产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一个区域拥有先进的科技成果不等于其能自然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成果仅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存在的产品,需要同生产力中其余构成要素相结合,在生产中得到转化和应用,才能够形成新产品、新工艺等,完成产品商业化、产业化,以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和周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已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更强的创新能力;来支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不健全、专业性人才缺乏等不足。根据中信所的统计与分析,2002年至2021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3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位次与2021年保持不变。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专利授权量为116.3万件,2021年专利授权量88万件,相比较而言增长率为32%。从理论上说,迅速发展的科技成果为转化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积极成效,但在实践情况中却存在科技成果高产出与低转化率的矛盾。据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60%、80%;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到,专利实施率不到15%。这说明当前还存在一大部分科技成果不能被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

1.2研究综述

1.2.1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

在梳理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文献资料中,国内外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科技成果转化概念辨析、转化模式以及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部分涉及对现有转化能力的评价。

(1)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科技成果的理解有多种解释,尚未取得一致的观点,但相关科技管理部门所出台的政策基本是按一致的观点来。比较早公布的《现代科技管理词典》1986中指出科技成果是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的结果;,随后发布的《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对于科技成果的提法也类似这样的定义。接着在2009年,科技部出台的《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科技成果定义为具备创造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等属性的新观点或新品种、新工艺等;。

科技成果的分类是对科技成果这个概念的进一步明晰,虽然我国在不同时期的法律法规给出了不同的科技成果分类,但其含义还是限定在研究幵发环节的三个方面,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国家科委对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办法》(1978)将科技成果分为科学成果、技术成果、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研究的阶段成果三类;《国家科委对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试行》(1984)则将科技成果分为应用技术成果、在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的一定应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阶段性科技成果、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取得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中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以及科学理论成果五种类型。1987年科技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中首次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一是科学成果,包括科学理论成果和软科学研究成果;二是技术成果,即应用技术成果。2009年科技部在《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将科技成果按照成果转移方向的差异划分为四类,即在原有划分基础上,对应用技术成果再次细分为社会公益类和技术开发类两类,目前年的分类思路被学界引用更多,如訾艳霞(2009)认为在我国,科技成果一般分为理论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成果三大类。

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概念学者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理解,这边着重从广义角度理解,赵志耘,杜红亮(2021)科技成果转化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为目的,对具有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再开发、中试、应用后形成新产品或新工艺,接着再推广发展成新产业、新科学、新政策等活动。官方管理部门在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定义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而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中试、应用推广形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综上分析可知,科技成果转化就是以推动生产力水平为目的,将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实施后续试验、中试或应用形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发展新产业的活动。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科技成果

官方对科技成果最新的定义是2009年的《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中,其认为科技成果是通过组织或个生命产出具有科学性价值或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或新工艺等。学界的解释有所相似之处,如贺德方(2021)认为科技成果可理解为是科技活动所产生的成果,而不能简易等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论文、专利等具体科研活动的产出。综观官方管理部门及不同学者对科技成果的定义,科技成果存在三个特征,首先,科技成果是科研开发活动的产物;其次,科技成果应该存在价值,或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最后,科技成果还应当是认定过的,以保护知识产权。基于概念的梳理,将科技成果分为基础性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成果;三类,基于基础性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果的产出效益的数据难以获得性,本文将科技成果定义为应用技术成果,即仅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产出。

2.1.2科技成果转化

学界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解上,一般从两个视角来,从广义理解,科技成果转化涉及从知识产生到生产力形成中各个环节的转化,如基础研究产生新理论、政府部门采用了软科学研究成果等都可视为科技成果转化。从狭义理解,科技成果转化是对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推广等步骤,即从现有的应用技术成果产出时刻开始,到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其将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一种技术活动;同时也是技术成果拥有者为获取更多收益而从事投资的一种经济行为,因而该行为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应该包括资源投入一中介与中试一生产与效益;三个步骤。

国外没有科技成果转化;这一说,其多以技术转移;这一概念来表述,此外还有与科技成果转化;相似的概念,部分学者认为这些相似概念定义可互换,如科技成果转移应用、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其实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技术转移是技术、经验等从一个机构向另一机构转移,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过程,其在完成转移之后还可以再次进行转移,而科技成果如果成果转化后,其无法重复转化。科技成果转移应用侧重于生产实践中应用活动的本身,并未涉及应用效果如何的问题。科技成果商品化是指科技成果经过一定的后续再开发、中试之后形成产品,且这些产品能够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过程;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指科技成果规模化生产的过程,前者可由单个企业来完成,主要受制于成果的成熟稳重度和企业管理经营能力,而产业化需要由企业群来完成,主要受制于整个产业的宏观环境,二者分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两个不同层次的结果。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资源配置理论

古典经济学首次提出资源配置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市场配置稀缺资源;理论,其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自然存在一种调节机理引导资源优化配置。随后1874年进一步分析在市场自发作用下可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帕累托提出帕累托最优;:任何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增加都以不能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为前提的极致现实。尔后萨缪尔森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改进帕累托;理论一向福利经济学;中引进社会福利函数;,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理论;卡尔多、希克斯根据在变革中部分人收益难免会引起另一部分受损提出补偿原理;,又称潜在帕累托最优现实;:即政府可釆取适当的福利政策,补偿部分人的受损。

资源配置理论对本文的启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其本质上就是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不同阶段的资源配置问题,是科技成果、人员、资金三者作为投入要素的配置问题,为此本文借鉴资源配置理论审视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循环动态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都强调了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是有效的;,为本文市场有效性;可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提供理论支撑。

2.2.2新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针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无法解释的一部分现实模式,如各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问题,罗默、卢卡斯等人提出了第三代增长理论,其将技术进步因素视为内生变量,在经济系统内部讨论技术进步的来源与演变,指出技术是对资本与劳动直接产生作用的重要变量,又称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存在两种研究思路,一是以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巴罗等政府支出增长模型;等为代表的研究,这类模型研究思路是将原有生产函数中稀缺要素投入的变量剔除,如劳动、自然资源等稀缺要素;二是以阿罗的干中学模型、斯多克的新产品引进模型;为代表的研究,这类实证分析侧重于验证可积累要素的规模收益变动情况其将某种具有外部性的要素引进生产函数,实证结果分析表明规模收益是递增或不变。

新增长理论对本文的启示: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三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要素,新增长理论对这三方面促进经济增长机理的描述,使得我们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解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19

3.1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19

3.1.1科技成果产出规模稳步提升........19

3.1.2各项科技投入持续增长........19

4.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6

4.1相关指标设计借鉴........26

4.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7

4.1.2指标体系构建依据........27

5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与结果分析.........33

5.1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选择.........33

5.1.1数据搜集与整理........33

5.1.2评价方法选择........33

6.促进福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提议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创新驱动战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途径。根据上文对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福建省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本文从机制、主体、要素三方面入手,深化机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要素配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具体提议如下:

6.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主体,然而福建省企业并未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其一,引导企业着眼于技术创新全过程。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福建省企业只有拥有准确的预测和判断行业主导技术,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超前布局。为此要引导企业着眼于技术创新全过程,对产业链整个环节进行科学的布局及优化设计,以便各生产要素按照产业链、创新链合理优化配置。其二,围绕企业创新需求立项。加强对产业技术需求分析与预测,建设福建省企业技术开发需要信息系统,将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实时反映给高校、科研院所,促进需求立项研发;推进科研项目经费后补助,激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国家和福建省发展战略以及市场需求先行投入开展研发项目。其三,实施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在福建省蹄选一批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行业龙头,形成龙头引领,中小型企业协作配套,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引导创新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重大产品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项目,激励龙头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其四,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工程。研究苗圃化器加速器;整体孵化生态体系的建设思路。激励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福建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区新建或参与建设科技企业蜉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机构。

7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献基础上,对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展开研究,通过构建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评价,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及提议。研究认为:

(1)近五年来,从福建省纵向比较看,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资源要素投入规模和力度均明显提升、科技成果产出规模不断扩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逐渐增加;转化后形成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虽稳步提升。

(2)从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科技成果转化支撑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三个方面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类22个具体指标,涉及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转化资金的要素投入指标,转化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及转化中试推广水平的转化支撑能力指标,经济效益和竞争效益的转化效果指标。

(3)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排名逐年上升,但仍处于东部沿海省份末位,其中存在资金投入仍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科技成果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等问题;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支撑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虽然福建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逐渐增加,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尚不成熟稳重、机构基础设施薄弱、功能单一和全社会参与度不高,无法为科技供给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对接;福建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方面取得成效较显著,但其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却较低,市场需要的成果与科研成果不对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4)促进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提议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与金融改革,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完善科技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略)

标题: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评定概述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guanli/43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