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宽慰自己、做一个豁达的人
人们都知道“知足常乐”的道理,但是,要“善比”才能知足,因而实际上也是“善比常乐”。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本身是个好方法,但前提是要会比。如果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对比,就会比出积极因素,促进心理平衡;反之,如果用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产生消极的情绪。
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是政治上要向前看,物质上要向后看;工作上要和强的比,生活上要和差的比。既要比好的,又要比差的;既比现实的,又比历史的。这样从纵的、横的、左的、右的、历史的、现实的、正面的、反面的各个角度一一进行比较,人们就会感到自己不仅比过去好,而且比现在的某些人也好,就会得出一个“不错”的结论来。
生命的历程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可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世上山水远,到处有不平。”只要你活着,一定会经常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病痛和意外事故、天灾人祸的困扰,给你带来苦恼和忧伤。
而且,人们往往是对好的东西感觉迟钝,对不好的东西叉很敏感。比如身上某处有点伤痛,就感到仿佛经常被碰着很疼痛一样;又往往会感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总觉得顺心的事比不顺心的事少,倒霉的事却比幸福的事多。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办呢?这就要靠自己宽慰自己了,要想得开一些。
《老同志之友》《遇事想得开》一文中说道,辽宁省抚顺市有个100余岁的老寿星徐德新,他自己种的土烟叶被别人偷了,他不仅不生气,反而说:“偷就偷了吧!谁用不是用呢?”他的3个儿子不幸先后去世,本应很悲痛,但他却能理智地对待,说:“人死了不能再活,再上火也没有用处!要是愁坏了身板儿,想找也找不回来。”这位老人就是会宽慰自己的典范。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出嫁内侄女,自己办私事,却想从国库开支,叫总太监李莲英去找户部尚书阎敬铭拨款办理。阎敬铭出于公心,予以拒绝,后遭到不公正的对待,于是气愤得病,卧床不起。后来,他领悟了生气的危害,写了一首《不气歌》。他在歌词中写道: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活非易。
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病把命弃。
我今尝够气中气,不气不气真不气。”
阎敬铭开始是作茧自缚,后来自己醒悟便破茧而出。他也是通过宽慰自己,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来转化不良情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