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生活背景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国学传统文化

中国古人的生活背景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大修真道围观:℉更新时间:12-06 18:15

中国古人的生活背景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中国哲学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中国古人的生活世界背景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哲学思考所针对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春秋战国以前的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口开始大量增加。在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里,小农生产方式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是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的。这时人们的生活经常面临生存危机,为获得生存资源的争斗不断发生,人们的生活不再稳定,而是充斥着了各种“变数”,人们很难把控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开始对自身的生存产生优惠意识,并开始寻找把握自己命运的方式。“忧”,从直接性上来说是人们面对自己的生存问题产生的心理反应。人的生存问题虽然具有人的自然生命的基础,但这宁问题从根本上来自人的自身参与的生命本性,因而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命问题。“忧”的心理并不一定就是“忧息”,因为“忧”还可能是“忧愁”、“忧郁”、“担忧”以及“把人忧天”。这些“忧”都是耽于“忧”的境地而无可奈何,唯“忧患”才积极寻求解决“忧”的办法。因而,“忧患”是人面对问题却又积极应对问题的一种心理现实。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徐复观认为,中国哲学的发生源于“忧患意识”,在这种意识中蕴含着人自己担当起问题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精神的表现。按牟宗三的理解,“优惠意识”是人的生命主体性挺立的表现。

(周易)的出现就源于这种生存忧患。相传周文王被商封王囚禁在美里而作《周易),所以(易传)中向道:“作(易)者,其有扰息乎?”表面上看,(周易)是以占r的方式预测人的命运的著作,但(周易)中表述的观念已经超出了对生存的忧思,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是对人的生命本身的忧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易)是试图用简易的方式在生命的变易中把握永恒的“生命之道”,也即人的生命之不易。汉代的郑玄把(周易)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简易、变易、不易”。正因为《周易)具有双重含义,后人对(周易)的研究也始终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研究(周易)的象数,一条是阐发(周易)的义理。(易传)就是在后一条路线上的员高成就。如果把(周易)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那么可以说,(周易)的产生是源于生命优惠的对“生命之道”的寻求。

从社会的角度说,人口的增加使得生存资源的分配成为杜会的主要问题。为防止争夺的发生,从夏朝到周期都制定了以“礼”为标志的社会等级制度。由于周朗的社会体制是一种“分封制”,“分封”的诸侯都拥有自己的小国,并且有很大的自主权,当“周天子”无法实际控制各路诸侯时,诸侯间以扩大生存空间为目的的战争不可避免,这就导致东周列国争霸时代的到来,这一时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

标签:历史

标题:中国古人的生活背景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7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