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法先王与法后王”是什么意思?

国学传统文化

儒家“法先王与法后王”是什么意思?

永生之门围观:℉更新时间:12-06 16:50

儒家“法先王与法后王”是什么意思?

“法先王与法后王”是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提出的政治主张。“先王”指上古帝王尧、舜、禹、汤等。这些先王的德政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如尧禅让、舜选贤能、大禹治水、商汤伐桀等。

孔子、孟子、荀子等大儒对这些古代圣君都抱有深邃的敬意,或言传身教,对弟子谆谆教诲;或“言必称尧舜”;荀子则将“法先王”概括为儒家的基本路线。汉代之后,儒学被尊为正统,“法先王”随之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金科玉律,国家大事都要从“先王”处找寻到依据。

当然,儒家的“法先王”,并不是墨守成规,《礼记•乐记》云:“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其着重法效的是精神,以古代圣王为标准来批评当今的政治。

与“法先王”相对的是“法后王”,“法后王”由荀子提出,指取法今王。荀子认为:古今一也,先王的礼乐制度代代相传,后王(即当今之王)之法,实际上就是古代圣王之迹。“法后王”即“法先王”。

荀子的学生韩非又进一步丰富了“法后王”的含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赞同根据当今的具体形势制定国家政策,对“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法先王”之说并不以为然。

韩非的思想固然有其进步之处,但凡事取法今王,必然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秦始皇严禁“以古非今”,及下令“焚书坑儒”的独裁之举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标题:儒家“法先王与法后王”是什么意思?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7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