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的故事
相传在黄帝的手下,有一个管理粮食和牲畜的官叫仓颉。这个人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做起事来一丝不苟。他对自己管理的粮食和牲畜,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不出差错。当时还没有文字,仓颉就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记录物品的数量:他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畜、粮食,然后用绳子打成一定数量的结代表每种的数目。但时间一久,就出现了麻烦: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方便,但减少的数目呢?在绳子上解个结就很麻烦。于是仓颉又想出在绳结上挂贝壳的方法,来代表减少的数量。
几年之后,黄帝见仓颉聪明能干,便升他做了史官,负责记录国家大事和黄帝的生活。可这些是无法靠结绳办到的,怎样办呢?有一天,他到郊外散步,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见到几个猎人正在为走哪条路而争论不休。一个猎人说要往东走,因为东边有野猪;一个猎人坚持往北走,说北面有麋鹿;一个猎人偏要往西走,说有难得一见的老虎,得赶紧去打。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判断出来的。仓颉灵机一动:“既然脚印可以代表不同的野兽、那么符号也可以代表不同的东西啊。”从此,仓颉便开始尝试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山川日月,鸟兽花木,几乎没有他想不出来的符号。
黄帝知道后,十分高兴,命令各个部落都派人来学习仓颉的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推广开来,就这样,形成了文字。(对于仓颉造字的故事,可参阅本站另一版本《仓颉造字的故事与传说》)
仓颉创造了文字以后,深得黄帝的赏识和百姓的称赞,名声也就越来越大。这样一来,弄得仓颉有些飘飘然了,感觉自己的聪明才智无人可比,造字的事也就越来越不放在心上,马虎大意起来。
一天,仓颉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向他摆手。仓颉很好奇,便走上前去,问道:“您找我有什么事儿吗?”老人说:“仓颉啊,我这儿有几个字儿没弄明白,想请教请教你,可以吗?”仓颉欣然回答道:“可以啊,您问吧。”老人问:“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怎样这么像呢?”仓颉说:“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腿啊。”老人又问:“可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样只剩下一条腿了呢?”仓颉一听,忙说:“那一条是牛的尾巴。”老人笑了:“按你这么说,鱼岂不是有四条尾巴?”这两个字的确造疏忽了,仓颉感觉有些难为情。老人又接着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照意思看应该是出门的‘出’字。相反,‘出’字两座山合在一起本该为‘重’字,你却造成了出门的‘出’字,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仓颉羞得满脸通红,赶忙深施一礼,对老人说:“老人家,我知道错了!”老人微笑着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文字,这本来是件大好事,你的功劳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可是,你造出来的这些字,将影响到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你任重道远,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都会反复推敲,主动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儿也不粗心大意了。直到今天,我们使用的许多字,都是从那时的文字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