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音乐疗法”

国学传统文化

古代的“音乐疗法”

谍惑围观:℉更新时间:12-03 10:51

古代的“音乐疗法”

有人预测说,今后对人类威胁最普遍的是精神衰弱,最大的是精神类疾病,更严重的是精神分裂,即心意不能统一。

近些年来,“音乐疗法”让众多养生之士奉为时尚。但是,翻开传统医学經典,我们就会发现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把音乐应用在了疾病治疗上了,并且总结出了系统的理论,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音乐疗法是指利用音乐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相传伏羲氏善于弹瑟,而女娲善于吹笙簧(用竹子或木片所制,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他们是第一位创造乐曲并演奏的音乐家。

其实,“音乐治疗”早在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氏族公社还没有覆灭,正值洪水泛滥,因而引起人们产生“筋骨瑟缩”之类的疾病,也就是当时的人们没有火,无法取暖,因为寒冷或受惊等原因,人们蜷缩一团并且发抖。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时的人们就用“舞”来活动肢体,以治疗这种“筋骨瑟缩”的疾病。可以推论,当时已经有了一些简易的乐器,那么这种“舞”必然是在当时的某种乐器下表演的,可以这么认为,这是我国已知现存最早的人民应用音乐和舞蹈治疗疾病的记录。

而到了秦汉之际,应用音乐疗法治疗疾病的经验可以说是很丰富了。《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中就有用五音治疗疾病的记载。五音就是所谓的: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的音阶(大致对应现在音符中的1、2、3、5、6)。这其中的五音又分别与体内的五脏相匹配,肝——角,心——徵,脾——宫,肺——商,肾——羽。不同的音乐对脏腑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医学家就是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音量、音调等来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之所以能治疗疾病,主要是因为音乐对人体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是物理作用。根据现代研究表明,人体对各种器官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震动频率。当人们患有疾病的时候,身体的各个器官的震动频率就会发生改变甚至会产生某些干扰。然而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震动,不同的音乐会有不同的震动频率。医生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听相应波段里的歌曲,这样可以纠正器官震动的频率,并使各个器官之间的震动频率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其二就是心理效应。由于人体各种活动都是在精神系统下操作完成的,因此,患者的精神现实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优美的旋律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调节,可以使精神细胞更容易兴奋,从而改变人的情绪。与此同时,音乐对神经及精神的调节,能够促进体内的“细胞工厂”制造出更多的健康细胞,分泌健康激素,从而改变人体调整血液流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肠胃蠕动、加强新陈代谢等各种功能。

标题:古代的“音乐疗法”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66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