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具的使用与发展史
中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即是茶具,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中渗透着茶具史的兴衰和发展演变。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有云“烹茶尽具,酉甫已盖藏”,由此我们看到在这时“茶具”已经出现并使用了。
我国的茶文化,孕育于汉魏,滥觞于三唐,发展于宋元而成熟稳重,光大于明清。茶由药用而变为日常饮品,已逐步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属性,而迈入了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人格、一种境界的象征。而茶具的发展,也伴随着各朝各代茶文化的发展几经沉浮,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练得愈加具有人文气息和艺术气息。
唐代茶具,古朴是它的主要特点。“茶圣”陆羽的论著《茶经》问世以来,“茶道大行”,茶文化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较为规范的轨道。《茶经》中对于《器》的章节当中就收录了数十种煮茶和饮茶的茶具。
当时,成套的茶具在各个阶层都很盛行,以致有“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这样的说法,表明了当时的差距是以实用为主兼及情趣这样的特征。而在唐代以前对于茶具的记载和史料都不是很详尽,茶具与食器相互混用,没有细分。因此,有史料的茶具记载应从唐代开始。
而到了崇尚高雅的宋代,茶具则开始逐渐走以崇金贵银的绮丽风格为时尚的路线。宋代的茶具和唐代相比,主要方面是把煎水的用具改成了茶瓶,煮水器很少用,改用铫、瓶之类。铫俗称吊子,即有柄有嘴的烹器,改用有柄有嘴的茶铫、茶瓶,主要目的是为了“斗茶”。斗茶用的茶瓶,大多鼓腹细颈,单柄长嘴,嘴呈抛物线状,便于注水时控制自如。同时又增加了“茶筅”。这所有,都是与宋代风行的“斗茶”时尚相适应的。
著名的“建盏”流行于宋代,其基本原因是为“斗茶”所需。宋代饮茶大多用茶盏,这是一种敞口小底厚壁的小碗。与众不同的是,宋代是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茶具中的上品。建盏产于建州(今福建建瓯),因其色呈黑紫,又名“乌泥建”、“黑建”、“紫建”。斗茶时,茶汤呈白色,汤花更是色泽纯白,与乌黑的建盏相配,黑白分明,便于看出水痕,区分茶质优劣。盏壁较厚,宜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这些都是建盏的实用效能。
明清时期的茶具开始崇尚陶质、瓷质,追求返璞归真的风格特点,但是此时陶瓷茶具十分绚丽精致,比唐代的古朴适用多了几分观赏价值。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说“纯白为佳”,另有屠隆在《考盘余事》称“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从上述文章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时人们对于茶盏色泽的欣赏,不再是以前的黑釉色而更加喜欢纯白的瓷品。发展到最极致的时候,有的白瓷“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罄,明如镜”,成为十分精美的艺术品。这是当时茶具的一大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