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秧歌简介

国学传统文化

定州秧歌简介

雷拳霸世围观:℉更新时间:12-01 13:39

定州秧歌简介

定州秧歌剧原称插秧歌、秧子歌,据传创始人是北宋时的苏轼。定州北部的苏泉村、东板村、西板村、大西张、小西张村以种稻为主。苏轼被贬任定州知州时,见人们在水田劳作甚为辛苦劳累,就为他们编了歌曲,插秧时教他们唱,使他们忘记疲劳。后来传遍全县。当初苏轼所编的是一首或几首短歌,后人又根据时事编r许多不同的秧歌,逐渐把秧歌变为小戏,配上音乐,约在清朝末年发展成为正式的地方剧种。至20世纪20年代,定州大一点的村庄都成立有秧歌会,有的叫秧歌房,有的起名为义和会或同乐会,农闲时学秧歌,排练剧目,逢年过节或求雨、庙会时,敬神酬神,娱乐乡亲。所演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武搭萨做活》、《顶砖》、《崔光瑞打柴》、《顶灯》、《杨文讨饭》、《庄周扇坟》、《白蛇传》等。

秧歌剧的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鸡花旦和羝角旦独具特色。鸡花旦化装的基本特点是:先在脸上淡抹白粉,稍搽胭脂,嘴唇抹口红,嘴边点痦子,用白粉和粉红色在脸上画各种姿态的鸡形,有温和的母鸡、好斗的公鸡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秧歌剧“三庆班”的“万人乐”(真名刘洛福)在演鸡花旦基础上突出刁恶婆娘的性格特征,又创造出羝角旦来。其化装特点是:把鸡花旦头顶的髻鬏改换成羊羝角,脸上画只蝎子。

旧时没有戏楼(台)的村庄唱秧歌剧时要搭戏棚,戏棚一般长六七丈,宽二三丈,高一两丈。戏台上悬灯结彩,乐队坐在台门的一侧。戏棚对面是神棚,长约二丈,高、宽各一丈多。里头放供桌,上摆神祗牌位并烧香上供。戏棚两旁有人预先安放多辆大车,供自家妇女孩子坐上看戏。从外村坐车而来的,把车赶到戏棚,把牲口卸下喂上,人就坐在车上看戏。四下还有剃头挑、演西洋景、卖糖果糖葫芦等吃食的。有的村庄唱戏时,戏棚外还有茶棚,摆有八仙桌、椅凳等,看戏看乏了,可进茶棚饮茶歇息一会儿,再接着看戏。

标题:定州秧歌简介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