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源远流长的口头文学-俗语

国学传统文化

浅谈我国源远流长的口头文学-俗语

神箓围观:℉更新时间:12-01 11:51

浅谈我国源远流长的口头文学-俗语

俗语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它往往通过简易通俗的话就能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

俗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俗语和至理名言是不同的,俗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至理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由于俗语是口头流传的,所以俗语在表述上又有多种形式。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中的“顶个”,有说“凑个”的,也有说“赛过”的。虽然表述上有冲突,但这句俗语的意思却不发生转变。

歇后语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现实,如“芝麻掉进针眼里--巧透了”。往往具有风趣讽刺意味,比如“老虎戴数珠--假慈悲”。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有人甚至把歇后语比作俗语中的“杂文”。

我国俗语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了,有了文字后,有些俗语才被记录下来。殷代甲骨文和先秦一些古籍中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等可能就是我国文字记录下来的最早的俗语。宋、明、清代,陆续有人将这些俗语辑录编辑成册。新中国建立后,俗语的研究,更加得到重视。

我国的俗语浩如烟海,俗语根据内容,可分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俗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做”、“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深耪棉花浅耪瓜,不深不浅耪芝麻”。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俗语:如“官不贪财,狗不吃屎”、“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俗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

标签:跟成语

标题:浅谈我国源远流长的口头文学-俗语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