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开场戏、压轴戏和大轴戏

国学传统文化

京剧的开场戏、压轴戏和大轴戏

浮世镜围观:℉更新时间:12-01 11:54

京剧的开场戏、压轴戏和大轴戏

京剧是一种程序化艺术,不仅演员的脸谱、动作、唱腔等是固定的,连戏场的安排都井然有序。

在京剧中,剧本有本戏与连台本戏之分。本戏就是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大戏,如《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连台本戏就是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如《狸猫换太子》、《西游记》等。除了整本戏外,京剧中还常常演出折子戏——过去的传奇戏每本多分为若干折,其中有些比较精彩的、情节上相对具有完整性的,则便可以单独演出。如《四郎探母》中的《坐宫》、《探母回令》,《甘露寺》中的《回荆州》等等。汇合若干个折子戏,则可以作为一场演出。折子戏专场的演出顺序基本上根据演员名气、技能和观众心理等因素进行统筹安排,可分为开场戏和轴子戏。

何为开场戏

开场戏又称“帽子戏”,头是人之顶,帽子又在头之上,可见其前沿性。开场戏作为一场演出的第一个节日,往往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引出,所以开场戏又称“开锣戏”。京剧开场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往往采取欲扬先抑的做法,开场拖得很长,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等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排场、摆谱就开始了。而且,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京剧亦不例外,它将最简易的剧目放在开场戏中,让观众逐渐融人其中。例如《天官赐福》、《百寿图》等情节简易易懂、热闹喜庆的剧日往往都会被作为开场戏。

何为压轴戏

以前,京剧的一场折子戏演出多的会包含十几个剧曰,演出时间可以长达五六个小时,为了有所突出,所以将演出中轴心的剧目叫做“轴子戏”。

之所以叫“轴子”,是因为清末、民初时期的戏班中,每当打本子(即编写剧本)时,便将剧本的台词用毛笔直接写在长条的纸上,写完卷起来后,剧本看起来就像一轴画似的。遇到大戏,纸就写得很长,卷起来有粗粗的一轴;如果是小戏,纸就用不了多少,这样纸卷短细,因而京剧中对于戏的称呼有大轴、中轴、小轴的说法。

何为大轴戏

轴子戏往往是折子戏中比较重要的剧日,第二、三出戏叫做“小轴子”或“早轴子”;第五、六出戏,称为“中轴子”;倒数第二场,是主戏,叫做“压轴子”,俗称“压轴戏”;最后一场,有时候是主戏,称为“大轴子”。大、中、小轴戏一般是武戏,压轴戏则往往是注重唱做的文戏。

压轴戏因为紧随大轴而得名,在众多观众的眼中,压轴戏是整场戏剧的精华所在,十分值得观赏,有些人还特地只看压轴戏。

最后一个剧目是大轴子戏,又称“压台戏”,本意是出演质量最高、分量最重的剧目,让整个舞台在最后出现高潮,减少观众提早退席。但有时因为有压轴戏,排在最后的一出就显得无足轻重,常常就安排一些轻松风趣的小戏,充斥着趣味性,使观众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有序地散去,因此又有“送客戏”之称。

标题:京剧的开场戏、压轴戏和大轴戏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8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