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为什么要禁止二名?
王莽时期的人名都是一个字的,这与王莽托古改制关于。而且推行单名也是他托古改制的—部分,所以匈奴单于改为单名,他就说是“顺制作”。我们知道,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重重,王莽要进行社会变革,不顾当时的客观条件,要推行《周礼》中的古制,恢复井田,改革官制,实行五均六斡,改铸钱币等,在人名上复古是较先采取的试探性步骤。
另外,王莽此人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虚伪浮夸,爱做表面文章,特别喜欢在称谓上调花样,起先匈奴单于犯边,他就下令把匈奴单于更名为“降奴服于”,还改高句骊为“下句骊”,尤属可笑。禁止二名是王莽这一性格特征的反映。
禁止二名为复古措施之一,在王莽是有其根据的。《春秋公羊传•定公六年》有明文可征,“二名非礼也”。所以王莽下令禁二名,只能通行单名,认为这样才符合古代礼制。
但是,王莽改制的内容与他的新朝一样转瞬即逝,何以唯独禁二名在东汉甚至三国时期还能左右人们的命名习惯呢?这个问题就越出了王莽改制的范围,而成为文化史上的课题。
两汉时期,儒学定于一尊,自然占据了社会文化的主导方面。当时立五经博士,《春秋》经只有公羊、毂梁二家列于学官,公羊学的势力又比毂梁为大,在汉代影响最大的儒者董仲舒就是治公羊学的。后代最受重视的《春秋左氏传》虽曾一度列于学官,但长期以私学授受,远不如公羊学显赫。所以《公羊传》中那么一段论断,凭借王莽的一道命令,遂成为数百年命名的定式,绝不是没有社会基础的偶然现象。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公羊传》的论断没有道理,《左传》的说法才对,二名是指一人前后异名,并不是指二字之名。可是汉代人以至三国时候的人并不考虑《公羊传》所说是否即为古礼,人们盲从于王莽,完全是因为公羊学的社会影响,造成其论断的权威性。顾炎武从学术角度出发探讨的问题,那时的人大概从未考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