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虽败犹荣的英雄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失败者,他们虽然没有达到自己所没定的理想目标,但他们在为理想而奋斗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或性格却深深地打动了人们,他们也因之而成了一群虽败犹荣的英雄。楚汉之争时的项羽可以算一个,《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也可以说是一个。
楚汉之争是以刘邦统一天下而告结束的,但历史的选择似乎并不能改变人们的情感倾向: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到《史记》之后出现的大量表现楚汉之争的作品,项羽的形象无疑要比刘邦光彩夺目得多。司马迁的《史记》,不仅通过钜鹿之战中的杀卿子冠军、破釜沉舟等情节塑造了项羽粗豪勇猛的形象,而且在表现其穷途末路的陔下之战中,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赐马亭长、赠首故人等情节,把一个末路的英雄写得有血有肉、可歌可泣。元代陶宗仪《辍拼录》所录的院奉中专门有“霸王”一类,包括《范增霸王》、《三官霸王》、《悲怨霸王》、《西楚霸王》、《草马霸王》等,都是以项羽为主角的。京剧也有《霸王别姬》、《鸿门宴》等精彩剧目。
刘备也是如此,“匡扶汉室”的既定目标当然是未曾达到,从最终“三分归晋”的局面来看,怎样说也是蜀汉的失败。但在《三国演义》中,比起曹操来,刘备的形象仍然更为英雄。有人说,这是因为刘备姓刘,是汉家宗室。这话说对了一半,我们的祖先,的确很讲究血缘关系。比如汉代的王莽,就个人道德来说,就是在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也已够得上典范了,何况是处在一个腐烂透顶的社会和一群禽兽般的贵族之中。王莽的多数措施也是深得人心的,然而,他不当皇帝万事皆休,一当皇帝,他的所有努力就全都白做了。尽管除了他不姓刘以外,其他条件都不比汉代那些姓刘的家伙(如汉成帝、汉哀帝和汉平帝等)差,但他却始终不能得到文化的认同,即使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也只能落得个“篡权”的恶名。曹操在姓氏上和血缘上的不幸,正与王莽相同。
可是,在三国历史上和《三国演义》中,与汉王室有血缘关系的政治人物决不止刘备一个,还有刘表、刘璋等,但他们却必未都有刘皇叔这样的虽败犹荣的好运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刘备身上,还具备了一个仁义之君所应该具备(甚至是事实上不可能具备的)的所有品格。有时候,他为了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竟能够暂时置政治目的于不顾。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与刘备颇有几分相像。宋襄公和楚人打仗,他的部队已列好了战阵,楚兵渡河才渡了一半。大司马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正在渡河,快发起攻击吧。”宋襄公不听。楚兵渡完河,还没来得及列阵,大司马又请求发起攻击,宋襄公还是不肯。等到楚兵摆好阵势,宋兵反被楚兵打败了。宋襄公为什么这么做呢?他遵从的是他的道德信条:“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碍”(即:不与伤兵作战,不俘虏上年纪的人,不利用地形地势获胜)。他说:“我虽然是亡国之余,但决不向没摆好阵势的人发起进攻。”宋襄公高举道德旗帜的举动,与刘备如出一辙。可是,在宋襄公生活的那个年代,各个诸侯国都竞相谋求富国强兵,他的拘泥于教条就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