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尊号是什么意思?
与谥号、庙号、年号相比,人们对皇帝的尊号,更生疏一些。但对皇帝自身而言,尊号却更能体现他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半人半神的灵光。那么,尊号是什么意思呢?
尊号之说,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赢政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功成名就,志得意满。他觉得“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命令群臣讨论帝号。远相、御史大夫等人讨论的结果是上尊号,王为“泰皇”,赢政不满意,将其改成“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各朝君主都被称作皇帝的由来。由此可见,司马迁笔下的“尊号”,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帝号,而不是对某一位帝王的特殊尊称。
作为某一帝王特殊尊称的尊号,始于唐代。古代史家出于正统观念,多不承认武则天的皇帝地位,所以认为皇帝的尊号始于唐中宗被称作“应天神龙皇帝”。其实在这之前,他的母亲、坐上帝位的武则天不仅已经“加尊号曰圣神皇帝”,而且一再追加颂扬之词,曰“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等。武则天当了20年皇帝,在巨大的压力逼迫下,不得不还政于李唐王朝。但她滥加尊号的做法,却被其后的唐代帝王们继承下来,而且愈演愈烈。到了唐宣宗时,尊号已长达20字之多:元圣至明成武献文害智章仁神聪茹道大军皇帝,让人一口气读不下来。
尊号却是皇帝在世时由臣属提议而立的(死后也可以追加或改动)。这就为拍马之徒提供了一种十分便捷的方式,同时也就决定了尊号往往都是贴金滋美之词,叠床架屋式的堆砌。即便是昏庸领顶之辈、恶贯满盈之徒,也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一顶顶光彩耀眼的冠冕。南宋之时,近奸臣而远忠臣、偏安一隅、不思收复社程江山的宋高宗赵构,竟然也受尊号“光尧寿圣宽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该盛烈太上皇帝”。清朝末年,狡诈刻毒、祸国殃民的西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尊号,居然也动听之极:慈榴端依康颐昭穆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仅此两例,就足以提醒人们,对于皇帝的尊号,切不可认真庄重地去逐字琢磨它的含义。那样做,或者徒劳无功,甚至上当受骗,不会有比这更好的结果。
对于尊号,还要说明的是,皇帝死后追加或改动的尊号,也可以叫做谥号。另一方面,皇帝生前称尊号,死后又加谥号,在文献中二者往往连在一起,叫做尊谥,有时也省称谥号。所以,尊谥和谥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截然两分,更不可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