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来以排行为名称的习俗

国学传统文化

唐宋以来以排行为名称的习俗

大凤雏围观:℉更新时间:11-30 12:16

唐宋以来以排行为名称的习俗

名称是独自一人的代号,作为个人的标志在社会交往中广泛使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通讯手段更贫乏,社交的范围自然很狭窄。下层社会人民更是终日劳作后定在土地上、百业中,他们的名称使用的圈子很小,无需太多的式样以资识别,因而他们命名时也不必多费心思,表现出简易、直白的特征。

再者,下层社会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很少,没有文化同样是命名比较简易的原因。另外,有些时期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发布政令,限制命名范围以识别其身份,是阶级压迫的一种措施,歧视劳动人民的用意特别明显。

自从人们发明了数字,日益普及,它就成了一个最一般的常识,尤其是十以内的数字更是如此,很少有人不知道自已有几个手指头。实际上,在一夫一妻的家庭里,给子女的代号一般超不过手指头数目字的范围。按出生的先后,分别用自然数序列称呼,恐怕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此,古往今来在家中称呼排行,很是自然。不过古代有许多人再没有别的名称,如学名、官名之类,终其一生只以排行为名称,这却是今天十分少见的。

用排行作名称极易混淆,谁家都有老大、老二、老三,很难区别。即使是冠以姓氏,同姓那么多,区分起来也还是困难。唐代文人流行的行第称呼,排行多是同祖、同曾祖的堂兄弟一起计算,不光是自家同胞兄弟的数目。这样虽然数目字增加到数十,如张继称张二十,张曙称张五十郎,还是不易分辨。不过文人习惯于称呼行第,实际上他们都还有正式的名称。

唐代有些妇女名称用的是数字,很难确定她们是称呼行第的习惯呢,还是就以数目字为名。如杜甫诗中所描绘的善舞剑器的公孙大娘,其人复姓公孙,大娘可不是杜甫对她的尊称,仿佛我们今天称呼中老年妇女那样,而是她排行老大。诸如此类的还有徐十一娘、高二娘等,这些名称在会稽禹迹寺“唐开成五年往生碑”末的信女题名中都可以看到(《春在堂随笔》)。

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宋时杂事,其中有很多下层社会人名得以保存。如兴国军民熊二、鄱阳城民刘十二、南城田夫周三、鄱阳小民隗六、符离人从四、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临川人董小七、徵州婺源民张四、黄州市民李十六、仆崔三、鄱阳乡民郑小五、金华孝顺镇农民陈二,等等。

这些人名分布的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安徽、浙江、江西、山西、湖北等地,足见各地下层社会人民命名的习俗大致相同,在宋代多是以排行为名。

标题:唐宋以来以排行为名称的习俗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3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