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起兵反隋为什么要首先进军关中
李渊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之孙。李虎原是武川的军事贵族,后因有功于西魏,死后被迫封为唐国公,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李渊父李晒,曾为北周安州(湖北安陆)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晒死后,李渊又袭封唐国公。在隋朝,李渊先后做过州刺史、郡太守,大业十一年(615年),又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初,为太原留守。就在这一年,李渊起兵进攻长安。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经过充分准备,率军3万人,向关中进发了。
李渊为什么要首先进军关中呢?这是李渊认清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进军关中最有利于他窃取农民起义的成果,进行改朝换代。
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隋朝末年,更显得重要。在各次战争中,不少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曾看到关中的重要地位。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时,李密就曾经提议:“关中四塞,天府之国”,如果能“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
当杨玄感围攻东都失败的时候,李子雄也提议:“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此亦霸王之业。”大业十二年(617年)五月,当瓦岗军围攻东都不下的时候,柴孝和又向李密提议:“秦地阻山带河,西楚背之而亡,汉高都之而霸。”如果能“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方更长驱崤函,扫荡东洛,传檄指伪,天下可定。但今英雄竞起,实恐他人抢先,一朝失之,噬脐何及!”
武德四年(621年),当河北起义军的领袖窦建德与李世民所率唐军相持于武牢(即虎牢,在河南荥阳西汜水)的时候,凌敬又向窦建德提议,应避开唐军阻击的锋芒,北渡黄河,取得今河南北部、山西南部的重要地方,威胁唐军的后方,震动关中,唐军必然西撤。
以上诸人对关中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点意思。
其一,关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所有政治、军事行动,可以得到物质保证。
其二,长安是首都,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取得长安,即是对隋朝的沉重打击。
其三,地势险要,面对战火燃烧的山东来说,有黄河、函谷关等重要屏障,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有利于争夺中原。
这些内容,李渊进攻关中时,肯定有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