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的楷模关西孔子(四知先生)

国学传统文化

廉政的楷模关西孔子(四知先生)

霸犬专属围观:℉更新时间:11-29 18:19

廉政的楷模关西孔子(四知先生)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他的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但到他父亲杨宝时,已成为普通百姓,传习《欧阳尚书》,隐居教授。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杨震“少好学”,继承其父学术传统,师从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在经生中有着很高的声誉,人们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关西,秦汉、唐时泛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或今潼关以西地区,华阴在函谷关之西。孔子在经生心目中是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称杨震为“关西孔子”,是对杨震的极度尊崇。杨震隐居于湖城,数十年间,州郡多次礼聘,他都加以拒绝,直到年近五十,才出仕于州郡,人们谓之“晚暮”(《后汉书•杨震列传》,下面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出此传)。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传达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学术方面的,汉代的经学家,研究某一部儒家經典,常常是数代相传。《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它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治重要文件以及政治论文的选编,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在封建社会中,它一直是封建士大夫们必读的教科书。《尚书》在先秦时代大约就有了定本,到汉代,形成了两种版本:一种是今文(指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一种是古文(用战国时的古文字书写)。对《尚书》的研究与传习也就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今文学派,一派是古文学派。今文《尚书》在西汉时期就被立于学官,成为官方哲学,传习它的有欧阳高、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东汉的皇帝们特别重视今文《尚书》,把它当作自己最主要的政治理论读物。光武帝首先选用了属于欧阳家一派的桓荣任教太子,太子成了皇帝(明帝)后,给他的老师在政治上享受种种崇高的荣誉。桓荣家中世代传授《欧阳尚书》,一连三代连任五个皇帝的老师。桓家各代所传授的弟子数以千计,其中有不少人做到卿相等大官,在政治上兴旺非凡。到东汉后期从桓氏受业的杨震一族,也是世传《欧阳尚书》,又是一连几代都位至三公。赞扬杨震为“关西孔子”,就是赞扬杨震在《欧阳尚书》的研究上具有极高的造诣。上引《后汉书》传达的另一个信息是,它反映了东汉的一种社会风气,即东汉的经师及其生徒们,常常用风谣韵语的形式来标榜个人在学术上的与众不同成就与风格,或是个人行为、品格、才能、识度上的卓特之处。这种标榜的韵语,大都出自太学之中,也有出自郡国学校或地方的私人精舍,还有是当时一般名门豪族间的自我品评。在形式上,这种韵语通常是七言一段,如“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说文解字》的作者)(《后汉书•许慎传》引时人之语),“解经不穷戴侍中”(《后汉书》引京师之语)。这种韵语由两部分组成,后面是被品评的人物,前面是用来作比喻,说明称号,有时这个称号就直指这人物,如“关西孔子杨伯起“,“关西孔子”就是杨伯起。这种风谣的产生,与汉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关于。汉朝的察举和征辟,所凭借的品评标准,就是出自太学或乡里的意见,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舆论吧,而这些风谣,就是一种有力的荐举状,它简洁明了有力,采取歌谣的形式,是延誉的有力工具。

标签:历史

标题:廉政的楷模关西孔子(四知先生)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