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棠-三十年一第的许洞庭

国学传统文化

许棠-三十年一第的许洞庭

戮仙围观:℉更新时间:11-29 17:49

许棠-三十年一第的许洞庭

昔日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大河流,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汛期人的洪水,烟波浩淼,沃日吞天。自楚辞写下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的名句后,洞庭湖就成了历代文人骚客吟咏和描绘的对象。佳篇妙语,络绎无穷。如盂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至今享誉人口。范仲淹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它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岳阳楼记》),真令人心驰神往。不过,这些作家描绘的主体或者本意并不在洞庭湖,孟诗的本意是为了表述“欲济无舟楫”的苦闷,希冀能得到张丞相的引用或提携;杜诗异常生动地写出了洞庭湖的壮伟开阔,更是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胸襟气度;但全诗中写到洞庭湖的也仅此一联,《岳阳楼记》以大量的篇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几种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色,但它并不是写景文,从实质上讲,是一篇与众不同的议论文。

在唐代,以洞庭湖为描绘主体的名作,有晚唐诗人许棠的《过洞庭湖》,诗曰: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乌飞恒畏坠,帆远却如闲。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诗的意思是:八百里洞庭,常常翻滚着惊涛骇浪,行人坐船经过洞庭湖时,忐忑不安,又惊又怕,用不了多长的时间,两鬓就忧愁得斑白了。辽阔的湖面有如大海,放眼四望,渺茫无边,令人怀疑湖水之外还有陆地,行驶到中流时却忽然发现有座小山,漂浮在湖水上。鸟儿飞翔在湖的上空,常常担心湖面太辽阔了,没有歇脚之处,而中途坠落下来,那片片远去的风帆因湖阔好行船,在风平浪静时,却显得十分悠闲。时不时地可以看到渔父们出没在波涛间,他们相互招引,放喉高歌,那歌声一直传播到浩渺的云间。

这首诗是许棠的成名作,据《北梦琐言》卷七载:“……洞庭湖,凡阔数百里。而君山宛在水中,秋水归壑,此山复居于陆,唯一条湘川而已。海为桑田,于斯验也。前辈许棠《过洞庭诗》最为首出,尔后无继斯作。诗僧齐已驻巴陵,欲吟一诗,竟未得意”。把此诗誉为是咏洞庭的空前绝后之作。同书卷一还记载,此诗为诗人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诗人们称之为“许洞庭”。它真切地写出了洞庭湖常见景物:波涛、飞鸟、风帆、渔父等,突出了洞庭湖面辽阔的特点。在艺术技巧上,有人物的心理刻画,运用了错觉描绘和拟人的手法,写景之中,透露了诗人羡慕归隐的生活情趣。

尽管许棠很有诗名,与晚唐著名诗人郑谷、任涛等被人们誉为“十哲”,但由于国家政治腐败,科举被权贵们把持,他久因科场,难得一第。许棠在献给独孤尚书的诗中十分伤心地倾诉自己的经历:“退鹚已经三十载,登龙仅见一千人”。鹚,水鸟名,善飞翔。退鹚,鸟不前飞而后退,比喻科举失利。登龙,喻进士及第有如鲤鱼跳龙门。仅,竞,多。唐代进士试每年一试,每次考试平均录取人数为二十余人,以整数每年三十人计算,则三十年中录取的迸士有一千人。这句诗是说自己接连考了三十年,却连连落第,眼睁睁地看着多至千名的幸运儿金榜题名。这句诗是写实的话,并非夸张之言,而且这种情况在晚唐不是绝无仅有,如后来与许棠同榜及第的公乘亿就考了近三十年,长期在京备考,考试,以至夫妻路遇时竟迟迟不敢相认。以写“一将功成万骨枯”而闻名的曹松,考了一辈子,七十多岁了才因年老而特放及第。据《唐摭言》卷八载,许棠考了二十余年后,某日在长安郊外忽然遇到曾为小吏的同乡汪遵,遂问汪遵“何事至京?”回答说:“此来就贡(参加进士考试)。”许棠发怒道:“小吏无礼。”(唐朝规定,曾为小吏者不得参考,但后来这一规定打破了)。但没想到,汪遵及第五年之后,许棠才进士及第。

标签:诗人

标题:许棠-三十年一第的许洞庭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0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