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界鱼石之谜
你听说过“水中鱼界”吗?在我国著名的春城昆明市南60多公里处,有两个彼此相通的湖泊,上游是星云湖,下游是抚仙湖。两湖之间有一公里左右长的海门河相连。星云湖水面比抚仙湖高3米。抚仙湖盛产抗浪鱼,星云湖多的是大头鱼。
有趣的是,抗浪鱼从不到星云湖里作客,大头鱼也从不到抚仙湖里造访。鱼和鱼之间,仿佛有某种规定,就像人类遵守边界规定一样,谁也不敢越过半步。两湖之间的海门河,因此又有隔河之称。
那么,“国界线”在哪儿呢?就在隔河中段岸边,那块伸到水面的赭色石壁上。石壁上镌“界鱼石”三个大字,旁边还刻有一首诗:“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石壁下有座古庙,庙内有一副“两海相通,鱼不往来”的对联。
为什么流水相通,鱼不共游呢。当然,这绝不是因界石古庙的凿筑。那么,奥秘何在?
经过勘测考察,发现原因在于两湖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抚仙湖平均水深87米,最大水深151米,是云贵高原最深的湖泊,也是我国仅次于长白山天池的第二大深湖。周围群山环抱,湖底起伏不平,到处是岩石暗礁。湖区常刮大风,水深浪大,所以湖中各种水草、浮游动物及底栖生物如螺蛳、蚌、虾等很少,湖水极清,鱼饵稀缺,是个“缺吃少穿”的贫营养性湖泊。
这种环境,对一般鱼种来说,不是久居常住的理想场所。但抗浪鱼对这种恶劣的条件却毫不介意,它体形如梭,动作敏捷,能搏浪疾游,觅足饵料,满足生活需要。抗浪鱼留恋抚仙湖的另一原因,是这里有合适的“产床”,湖岸的崖壁、礁石,是半粘性的抗浪鱼卵附着孵化的好地方。每当暴雨入湖,抗浪鱼纷纷向岸边产卵,顿时湖滩鱼群密集,活蹦乱跳,银光闪烁,出现极为壮观的鱼汛。抗浪鱼的这种生活习性,使它在抚仙湖中悠游自得,得其所哉。
而大头鱼却不同了,它体态肥笨、头大油多、食量颇为可观,喜欢水草茂密,鱼饵丰富的水域。星云湖恰好具备这种条件。星云湖是个浅水湖泊,平均水深9米,最大水深12米,周围多农田,湖床平缓,淤泥深厚。水中浮游动物很多,浮游植物和底栖生物也很丰富,属富营养性湖泊。许多“美味佳肴”近在嘴边,大头鱼张口可得。浅水区内,水草十分茂盛,波动草摇,像是大头鱼生儿育女的摇篮。大头鱼的鱼卵是粘性的,易附着在水草上,适于在水温高、鱼饵丰富的湖水中生长。
所以,星云湖是大头鱼最为满意的故乡,而对水深浪大、水草稀少的抚仙湖,大头鱼当然要敬而远之了。敢于迎风击浪的抗浪鱼,对于水浅浪平、泥草混浊的星云湖,自然也不感兴趣了。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世代相袭的特定环境,虽然有隔河相通,但两种鱼却分居独处,互不干扰,一旦超越了那无形的界线,大祸就要临头了。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想不到古人的这两句话,竟然在鱼类之中也有市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