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大转移要来了

国学综合

债务大转移要来了

围观:℉更新时间:03-25 10:56

 2025年3月份的第三周,中国国内经济和金融管理领域有一个热点事件引发了全网的关注和热议,那就是3月21日,消费贷新政快速高效的落地了。

在刺激经济的手段上,不选直接发钱和发券,却选择发文和发贷款,这到底是不是为民众着想呢?2025年3月5日,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部长通道宣布,针对新能源汽车、教育装修、高端家电等长期大额消费,消费贷额度将突破上限,部分场景翻倍,最长还款期从5年延长至8~10年,月供压力直降30%,最高额度突破80万,期限延长至10年,年利率低至3%。
2025年3月14日,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通知向一剂强心针直指消费市场痛点,个人消费待自主支付上限提至50万元,互联网消费代提至30万元,期限最长延至7年。
政策落地仅5天,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已火速上调产品额度,部分消费贷利率跌破3%,进入20%的中国国内头部。
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消息公布。
新政内容我们就不赘述了,互联网到处都有,我们只提一下,重点支持四类消费场景,一是改善型消费,装修贷额度上浮20%,智能家居专享分期,二是发展型消费,职业培训可享36期低息贷款,三是健康型消费,三甲医院体检诊疗可申请医疗专享贷。
四是绿色消费,新能源车贷利率最低2.88%。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消费贷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其实长期以来都有,当然这也是社会上的资金中介,各类贷款机构最核心的业务集中区域之一。
新政尚未全面执行,市场已硝烟弥漫,中国的国有大银行建行、农行推出线下抵押贷,额度最高100万,年利率3%起。
中国的中小银行某城商行推出秒批30万,利率低至2.78%,但要求公积金缴纳满3年。
风控升级,20万以上贷款虚线下审核房产流水,部分农商行暂停纯信用贷。
简单来说,如果从放水的角度来看,这一次中国统治阶层是明确想要通过消费贷这个渠道实现社会信用放大的经济促进效果,用消费贷取代原本的房贷,成为负债驱动经济增长和运行的动力。
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国家喊老百姓加杠杆了。
和中国统治阶层其他表态略显矛盾的消费贷新政,我们该如何理解呢?没有任何意外,这次消费贷松绑的新政动向在舆论环境中引发了很多热议,其中也不乏挖苦讽刺的声音。
诚然,消费贷新政如同一剂强心针,短期有可能可以激活家电、汽车等万亿级市场,但长期需依赖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信心重建。
正如网友所言,借钱一时爽,还款火葬场。
政策松绑的是额度,不是责任。
实际上,从政策逻辑层面来看,中国这一次消费戴松绑和官方其他关于消费的表态和主线是明显有些冲突甚至是矛盾的。
2025年3月份,中国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堪称近年来最接地气的经济政策文件,30条举措覆盖从股市、楼市到育儿补贴,从农民工的工资到社区便利店消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
众所周知,过去10年中国经济政策的主旋律是供给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优化产业结构。
但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决策层终于承认了一个残酷现实,光靠优化供给已经无法撬动消费市场的杠杆了。
所以文件开篇直言,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比如工资性收入方面,延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说白了就是企业别裁员,政府帮企业发工资。
财产性收入方面,打通社保年金入股市,相当于给散户送弹药,同时严打财务造假,暗示要稳住韭菜信息,农民增收方面,盘活农村住房,鼓励出租入股,这波操作明显在激活农村沉睡资产,给农民多发钱袋子。
更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首次将稳股市、稳楼市写入消费政策。
众所周知,过去楼市、股市一直被视作投资工具,如今却被列为提振消费的战略工具。
这一转变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当居民财富的70%绑定在房产和股票上时,只有资产保值,消费才有底气。
说白了,中国决策层终于意识到,老百姓不敢花钱不是因为不想花,而是因为兜里没钱,心里没底。
于是方案将服务消费提升至战略高度,从养老托育到文旅体育,从家政服务到夜间经济政策工具箱琳琅满目。
这边方案还在明年要发力增收,怎么金融政策就开始从需求端搞刺激了呢?其实本质并不复杂,那就是中国当下面对外贸维度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冲击,必然对国内消费的依赖性会大大提高。
但是在全社会以负债驱动增长和运行的核心模式没有实质性改变和调整以前,只能想办法让经济部门加杠杆来实现消费拉动。
政府部门杠杆效率最高,但是资金活力最差,只能在投资端发力,企业部门杠杆规模观,但是这个部门最为务实、理性、谨慎,对经济环境的变化理解能力最强。
那么就只剩下居民部门了,上面这张图其实就能很好的诠释这个新政的内核。
那么消费贷新政落地以后,是否能够给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带来一些想象力呢?2025年3月出台这一政策的背景与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密切相关。
第一个是提振消费需求。
2024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的挑战,消费增长放缓,住户消费贷款虽有所增长,但短期贷款减少,显示居民消费意愿不足。
新政通过提高贷款额度和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还款压力,鼓励居民增加大额消费,如家电、装修、汽车等,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第二个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年两会上提到,将研究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和期限,支持长期大额消费需求。
这反映了金融政策从稳增长转向促消费的重点。
第三个是配合其他政策。
近期中国的中办、国办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消费贷投放力度,财政部也提出对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这些措施形成组合拳,旨在通过金融杠杆撬动消费市场。
第4个是经济转型需要。
随着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边际效应减弱,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新政市推动以内需为主经济模式的具体举措。
当前出台的时机还与2025年初经济数据和政策窗口有关。
年初是制定全年经济目标的关键期,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等措施,出台消费贷新政有助于快速释放政策红利。
政策出台是为了提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核心问题是,中国国内的消费真的能靠贷款来长久支撑吗?过度依赖贷款消费可能掩盖了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较大等。
当大家都靠贷款消费时,消费市场看似繁荣,但这种繁荣是脆弱的,一旦贷款还不上的话,不仅个人信用受损,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接下来具体的政策效果和居民部门加杠杆的意愿情况还有待观察,但是对于在银行和市场夹缝中套利生存的群体,一定会有全面、积极、活跃的表现。
先说结论吧,借钱的狂欢本质是债务的转移,用消费贷进行房贷置换,甚至成为金融市场里面投机赌博资金的杠杆,不是消费贷松绑以后最大的风险。
真正值得重视的风险是这种提供了时间换空间的债务转移模式以后因为人性而必然会持续放大的债务规模,以及收入和就业维度后续无法维系债务的风险。
理性研判,短期可能会有一波消费维度的小高潮和热度,但是中长期还是要回归基本面和居民收入、就业的增长和稳定上去看。
中信证券数据显示,消费贷每增加1万亿,短期拉动GDP约0.3%,但长期可能推高家庭债务收入比至警戒线。
历史已给出警示,2017年短期消费贷爆发后,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反下滑2%,2024年社龄增速仅3.5%。
当借贷消费成为习惯,透支的不仅是钱包,更是经济韧性。
逻辑其实很清晰,也不需要说什么情绪价值的内容,通过放大居民部门债务和杠杆来实现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
在居民收入和就业基本面没有得到改善以前,本质上就是饮鸩止渴的行为。
从普通个人的角度出发,对于这个新政应该有哪些必要认知呢?经济转型阵痛期、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叠加产业结构升级磨合的特殊敏感时期,对于债务和杠杆带来的经济体感以及现实压力,可能已经不用多说。
当然,肯定不能全盘否定新政。
国家层面做事肯定也是有充分考量的。
对于真正有合理消费需求、有稳定还款能力的人来说,新政确实提供了便利。
但在享受政策红利时,普通人还是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态度。
视频最后,从真正的普通人角度出发,说几点思考吧。
首先就是风险考量先行。
消费金融松绑无疑为市场注入活力,但历史经验表明,任何金融创新都需与实体需求匹配,当低利率诱惑遇上收入不确定性,普通人更需量力而行。
而对于监管层和银行,如何在刺激消费与守住风险底线间走好钢丝,将是一场持久考验。
其次就是面对消费贷松绑的诱惑,理性决策是关键,要做好需求匹配,区分必要消费和非必要消费,优先解决刚性需求。
也要去货比三家,对比银行利率手续费,警惕低息陷阱。
例如某平台宣传年利率3%,但实际综合成本可能达5%,要懂得风险兜底,预留6个月收入作为应急资金,避免因失业、疾病导致断供。
再者就是学会克制欲望,懂得量力而行,这一点至关重要。
开个好车去谈生意,可以让对方高看一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金流为王财是当下阶段的最优策略。
最后就是不用跟着互联网上那些loser们去吐槽和抱怨。
从化债的角度,其实利率和时间周期的置换,也可以把这次的新政看作是统治阶层从金融规则层面开口子,为当下一些债务承压群体进行化债的福利。
这个观点很重要,值得大家仔细体会一下。

标题:债务大转移要来了

链接:http://m.zhaichaow.cn/z/4740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