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2024年巨亏224亿元,平均每天亏6100万
未来当下的处境非常危险。今天未来公布了2024年业绩公告,全年净亏损224亿元,平均每天亏6100万。我知道可以有很多理由替他的巨额亏损辩护,但不管怎么样,也解释不了这家已经成立了10年的创业公司交出来的财务成绩单,10年累计亏损了超过千亿。我想问,这是一家正经商业公司能干出来的事情吗?2014年成立,2018年纽交所上市,2022年港股上市,发展到现在还在靠融资续命,发展到现在还要让合肥爸爸替他输血,2020年4月注资70亿元,2024年9月增资33亿元,今年又是28亿元。近半年内,这两笔投资总计61亿元看起来是天文数字,但对于现在的未来来说,其实一点都不多,2020年合肥投资未来的时候,他当年全年累计亏损53亿。而现在这么。很多钱一个季度就亏完了61亿,也就能刚刚支撑他活100天。但即使亏成这样,他在2023年还派生出了智能手机这条生产线。这种明显赔本赚吆喝的事,一个正常的还在亏损状态的公司肯定是干不出来的。当然,因为行业的特殊性,持续亏损这件事在很多投资人眼里可能不算什么。大家相信,只要汽车销量节节攀升,未来总有一天能扭亏为盈。2024年全年未来共计交付新车22.2万台,同比增长了38.7%。对于一个定价30万元以上级别的高端品牌来说,这个成绩看起来也还说得过去,但他正在实施的子品牌战略完全让人看不懂,先是做了20万级别的第二品牌乐道,又做了十万级别的第三品牌萤火虫,看起来好像可以高维打低维,高价车树立品牌,低价车创造利润,但这一套商业逻辑根本不适合未来,理由有两点。第一点,不管是。20万级别市场还是10万级别市场?拼的既不是产品设计,也不是社区运营,更不是用户服务,拼的是性价比,是成本控制,是产品本身的实用性。这是未来这家公司擅长的吗?如果是创业10年的现在,他还能每天亏6100万吗?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让未来的粉丝又一次充满信心,未来要改革了,要让每一分钱投入都能听到回响。看完文章开头,我就忍不住笑了,如果李斌只是一个愣头青,如果未来只是一家成立3年左右的创业公司,那这篇文章确实振奋人心,老板好开明,好有反思精神啊,但李斌是连续创业者,未来已经成立10年了,还在反思,公司应尽快从务虚转化为务实,以市场为导向,拒绝幻想和口嗨,集中资源,直面现实说实话,这件事情挺魔幻的,或者腾讯、阿里这种每年赚几百亿、上千亿利润的大公司花钱如流。水难免会有蛀虫,整改整改也很正常,未来2023年、2024年这两年每年都亏损200亿以上,就这样一家巨额亏损的公司,直到现在还不把控制成本放在第一位吗?还把什么经营意识不足拿出来公开反思吗?就这还指望他能做好10万级别市场和20万级别市场嘛?他能和比亚迪竞争,能和传统汽车厂商PK吗?反正我是不信的。而且更致命的还有第二点,我们都知道品牌是可以降为打击的,创造价格梯度,高中低端搭配一直是汽车市场的常规玩法,新能源领域也是如此,比如特斯拉、理想,这一招玩的都很成功,但未来却很难,因为未来这个品牌在用户和路人之间存在认知结界,用户觉得他无比好,简直完美,但路人除了产品颜值高之外,未来其他的优点都很难get到,核心原因就在于替未来说话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还包括服务、社群,甚至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这些只有用户才能体会得到,或者直白点说,未来运营的是粉丝经济,别人家用户至上,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但他家为了充分,可以不顾成本真金白银往里面砸,把富豪私人订制的生活下放到中产阶层,江湖人送外号车圈海底捞。这就造成未来的品牌形象在用户和路人之间存在认知结界。所以当未来想从30万级别降维打击到20万级别甚至10万级别时,路人是不会买账的。未来的上策是坚持30万区间这条路,并且持续往上走,中策是价格下探到20万,并且坚持只有未来这一个单品牌,创造第二品牌、第三品牌,完全就是下策。为什么会选下策?难道我上面说的这些道理李斌会不知道吗?未来的管理层会不知道吗?当然知道,其实下策是一个妥协的结果,可以满足未来的既要又要。起售价78.8万元的ET9有。14.88万元的萤火虫也有。我相信李斌创立未来的初衷就是要走高端路线,要引领市场,但这条路太艰难也太超前了,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根本撑不起一家纯粹的高端品牌车企,持续保持纯粹的结局大概率就是卖掉公司,让未来成为其他车企的高端子品牌。成就品牌的同时,李斌自己就失败了,而中策违背初衷的同时,让未来失去独特性,虽然有可能涅盘重生,但智毁品牌基石风险巨大,搞不好就会满盘皆输。所以创造子品牌可以既暂时保住未来,又给资本市场一个交代,代价就是盈利一拖再拖,遥遥无期,甚至走进了死胡同。聊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发现,我虽然一直在批评未来,在心底其实挺喜欢他的,虽然不是他的用户,但他的审美、追求、诚意我是能感受到的。这些理想主义在当下赤身肉搏的妻子。和市场几乎毫无用处。现在的车企拼的是执行力,拼的是扩张速度,拼的是快速占领用户心智。未来的基因和打法并不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但千亿的累计亏损逼着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往前走,逼着他表态,逼着他做公开反思,这就是未来目前的尴尬处境。其实任何抉择都不可能满足,既要又要,如果你认为可以,那一定是幻觉,你只是把一个问题变成了另一个更大的问题,然后在时间上拖延其缺点的显现,有些进攻看起来凶猛,其实只是在表演,有些防守看起来顽强,其实只是在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