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不是公历的国家 历法不是发明是发现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历法不是公历的国家 历法不是发明是发现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历法不是公历的国家 历法不是发明是发现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中国传统历法是阴历还是阳历?
农历是阴历。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但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5戊戌狗年(公历2018.02.16~2019.02.04),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大量历史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并用,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历法纪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历法的地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人支持,民国时期同盟会创办的《民报》就采用的农历黄帝纪年,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也采用农历纪年,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
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农历开元4609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两历并用,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影响深远,2021年全国两会有人大代表提案,关于再一次提高我国传统历法农历的地位引起社会热议。
我国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均以农历计算,至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大多仍遵循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等。
扩展资料:
节气和朔望的时间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标准时间为准。
常用术语
黄经: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朔”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即农历廿九日或三十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
定朔: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
平气: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将一周年时间(回归年)24等分划分出二十四节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平均天数为15.22天。
定气: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将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天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注意:起点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农历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月建寅(子月为十一月);
殷正: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十二月)、鲁历同殷历;
周正: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
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寅,十月建亥为一年的第一个月。
节气:一年分十二节令、十二中气,共二十四个节气,清朝《时宪历》(公元1645年)以前用平气标注,清朝《时宪历》(公元1645年)以后用定气标注。
注意标注和计算的不同,农历定气算法在隋唐时代就已经产生,但受到当时保守势力的阻拦并没有完成从平气标注到定气标注的转变,比如僧一行修订《大衍历》时倡议定气注历,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学说,最终定气算法在明末之前只用于计算日躔、五星行度和日月食预报。
到了明末的《崇祯历书》经过激辩,最终确立的定气注历的原则。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
阳历(太阳历):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约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合理指导农业等事。公历(学名格里高利历)就是阳历的一种。
阴历(太阴历):我国农历不属于此类,但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农历称之为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我国的农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历书:记载历法等相关信息的出版物,如黄历、万年历书。而电子历书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新的载体。
参考资料:农历规则计算-百度百科
历法的种类是什么?
由前面的叙述可以知道,历法是人类进入农牧业社会以后的产物。当然世界上究竟哪一个民族制订了第一部历法,现在很难考证,但从有文字以来,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制订了自己的历法。不过,如果将古今中外所使用过的种种历法加以分析不难发现,不论这些历法如何花样翻新,就其实质来说,不外乎三种,即阴历、阳历和阴阳合历。现在分别加以介绍。
阴历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阴历又有太阴历之称。
在朔望月一节中已经指出,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大约是29.5306日(相当于29日12小时44分3秒),这样一个复杂的数字用起来当然很不方便。为了简化问题而且适用,就必须使历法的每个月(称为历月)只包含整数的天数。那么接近29.5306日的整数,显然只有9和30。如果取29H为1个月,它将短于朔望月大约半天,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产生这样的弊病,即朔的时刻(即新月)每月逐渐推迟;而如果取30日为历月的长度,它又比朔月大约长了半天,在使用过程中又会出现朔的时刻逐月提前的情形,时间长了还会出现一个月的月初和月末都是朔的错乱现象。为了使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的长度,而且还要使历月只包含整天数,古代的编历家们便在历法中交替采用四日和30日作为历月的长度。这方法实在巧妙,它既避免了繁琐,又保证了朔必发生在每月的初一。
历月的长短问题算是解决了,历年(即历法上采用的年长)是历法家必须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历法家们自然会考虑到历年长度应尽量接近回归年的长度,因为这样才能比较真实地反应映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根据这个原则,经过反复观测发现,12个朔望月累加起来的天数最接近回归年的天数,请看事实:
29.5(日)×11=324.5(日)比回归年约少41天。
29.5(日)×12=354(日)比回归年约少11天。
29.5(日)×13=383.5(日)比回归年约多18天。
这样,编历家们就将阴历的历年定为12个月,其中6个大月。(每月30日)6个小月(每月29日),共计354日。但是,还有问题,因为朔望月的实际长度为29.5306日,而阴历年的实际长度为29.5306(日)×12=354.3671(日),这个数字与354日相差0.3671,所以实际使用时,每过3年新月(即朔)又不在初一了。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就把第3年12月的29日改为30日,并称这一年为闰年。闰年有7个大月,5个小月,共计355日。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阴历还是有其特点的。比如阴历的基本周期——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新月);十五、十六是满月(望);初七、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等,这对于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
阳历
以上讲的是阳历的历年。阳历的历月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阳历的历月数,大家都知道是12个月,但这种取法与朔望月毫无瓜葛,它只是承袭了阴历的办法也把一年分成12个月罢了。按平均分配的办法,历月长度应该为(365.2422÷12=)30.4368天。为了避免小数,阳历的历月也分大月和小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年7个大月,5个小月;闰年6个大月、6个小月。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的历月是:1、3、5、7、8、10、12月是大月31天;4、6、9、11月是小月30天;唯独二月份平年28天,闰年29天。这种参差不齐的安排难道其中有什么奥妙吗?尤其是2月为什么又是如此特殊呢?要将这个问题说清楚话可就长了,因为它涉及到阳历的由来。
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即阳历)起源于古罗马。据说古罗马最先使用的历法,分1年为10个月,共计304天,后来由于受希腊历法的影响,才将10个月增为12个月,全年354天,比回归年短11天多。为了消除差数,使历法的日期和节令符合,规定每两年增加1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只有22天或23天,将它安插在合适的地方。但是罗马帝国的统治阶级——僧侣却滥施权力,随心所欲地安插闰月,结果使得历法极端混乱,甚至寒暑颠倒,四时无序,所以有人曾幽默地讽刺说:“罗马人常打胜仗,但不知道胜仗是在哪一天打的。”这种不堪设想的混乱局面一直到公元前46年才结束,这年罗马执政官(即最高统治者)儒略·凯撒宣布了新历。
儒略·凯撒在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订了新历。新历完全不考虑月亮的圆缺变化,只以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周期为准则,所以它已经是一部纯粹的阳历了。由于新历是儒略·凯撒颁发的,故又称新历为“儒略历”。
儒略历规定全年分12个月,共计365天。每4年一闰,每个月逢单为大月31天,逢双为小月30天,这样全年就不是姬天而是366天了,需要去掉1天。应该从哪个月中去掉1天呢?据说古罗马时代,被判处死刑的人一律在二月份处决,所以人们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月,希望它快快过去,这样就从2月中减去了1天,于是2月就只有9天了,只有闰年才是30天。至于2月份变为28天则还有一段故事。
据传说,儒略·凯撒的生日在7月份,而7月份又是大月,所以他常常以此而引为自豪,并夸耀自己的非凡。不料儒略·凯撒在改历后1年便遭暗算一命呜呼了。他的侄子屋大维于公元前27年继位后,一跃而成了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并享有奥古斯都的盛名(奥古斯都是“神圣”的意思,这是当时罗马人对他的尊称)。不幸的是,儒略·凯撒规定的“每隔3年一闰”的法则,被僧侣们误解为“3年一闰”了,这样从公元前42年置闰到公元前9年再闰的时候,竟已经置了闰年12次之多。比原规定多了3个闰年。令人庆幸的是,此时的奥古斯都如梦初醒,发觉现行闰法是对儒略历的误解,于是他果断地宣布,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后4年不再置闰。从公元后8年重新施行儒略·凯撒“每隔3年一闰”的科学规定。从这一点来看,奥古斯都是拨乱反正了。但他却以此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竟滥用权力又从2月份拿出1天,加在他的出生月8月上,并洋洋得意表示自己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可以与儒略·凯撒媲美了。从此8月就成了31天,2月则变成了28天,逢闰年也只有29天。又由于8月改成了大月,所以干脆从8月开始逢双都为大月,逢单都为小月了。
在介绍公历由来的过程中,读者可能产生一个疑问,即公历是在公元1582年由格里高利宣布实行的,那么公历纪元的“公元”是如何确定的呢?
纪元就是记载年代的起始点,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纪年法。我国古代采用的是所谓“王位纪年法”,即某个皇帝即位的那1年为第1年,以后为第2年,第3年……当更换了皇帝之后,纪年又重新开始。例如清代康熙于公元1662年登上了皇帝宝座,所以公元1662年即称康熙元年,公元1663年为康熙二年,依此类推。在西欧古罗马帝国控制的地区内,或用与我国古代类似的纪年法(它似罗马统治者狄奥克列颠称帝时为纪年的开始),或用“罗马建国”作为纪年的开始(罗马何时建国很难考证)。公元1世纪的时候,欧洲地区兴起了基督教,其势力和影响与日俱增,在所谓“罗马建国”后1284年,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基督教僧侣——狄奥尼西,他提出基督教徒不应该用“异邦”的纪年法,必须改由“基督诞生”的那1年算起。据他称(当然是编造)基督是在距当时532年以前诞生的,所以下1年应该是基督诞生后的533年。这种新的纪年法最初在教会中使用,到了15世纪中叶,在教皇发布的文告中就已经普遍采用了。当1582年格里高利颁发新历的时候,这种纪年法已经沿用成习了,因此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是从公元532年开始的,而不是从公元第1年开始的。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汉平帝元始元年(辛酉年)。
至于公历的年首,则是人为的。地球绕太阳旋转是一圈又一圈,没有开头与结尾的,人们特意规定一个起点,来作为年首。按照古代的习惯,选取冬至(太阳正午高度最低的一天)后10天作为元旦(1月1日)。后来就沿用下来了。
阴阳合历
在报纸的刊头上和日历上,除了注明公历的年、月、日、星期几外,还注有农历的年、月、日、节气等等,这里的农历就是这一节要谈的阴阳合历。
我国上自秦、汉以前,下至清代末年,仅名家历法就有100余种,它们都属于阴阳合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报刊上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是由于我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的原因吧。
众所周知,阴历的基本周期是朔望月,阳历的基本周期是回归年。而阴阳合历,顾名思义是兼顾阳历和阴历的一种历法。进一步说,阴阳合历把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的时间(即朔望月)作为一个月,它又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即回归年)作为一年。这种历法的独到之处在于,历月,的日期代表着一定的月相,比如初一必为朔,满月则正当月中;另一方面它又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协调。但是制订阴阳合历的最大困难在于,朔望月和回归年没有公约数,所以一年安排几个月最为合理,就成了编历家们迫切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了。
农历的历年长度以回归年为准,但1个回归年是365.2422日,它比12个朔望月多11天左右(29.5306天×12=354.3672天)。如果每年都是12个月,累积下去就会发生错乱现象,比如1980年春节在2月份,16年之后的1996年的春节就赶在8月份了,这是多么不方便呀!古人在实践中想到,1年大约差11天,3年就是33天,于是就规定每过3年多加1个月,这样的年称为闰年。这样虽然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精心观测和周密计算,至迟到春秋战国时代就发现了“十九年七闰法”,即在19个年中设置7个闰年(闰年每年13个月),其余12个年头为平年(每年12个月)。采用了这个巧妙的办法之后,19个历年和19个回归年的长度就相差无几了。请看具体计算:
1个朔望月=29.5306(日)
12×19+7=235(个朔望月)
235个朔望月=29.5306×235=6939.69(日)
1个回归年=365.2422(日)
19个回归年=365.2422×19=6939.60(日)
计算结果表明,19个回归年和235个朔望月的天数仅有0.09天之差(合2小时9分36秒)。显而易见,这一发现在我国历法史上是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使得阴历和阳历比较好地调和起来了,同时历的季节月令和实际天时也基本符合了。顺便指出,这一规律首先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所发现,当希腊发现这一周期时,我国已经成功地运用了160年之久。
南北朝时代,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于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制订了颇有革新的“大明历”,大明历创立了比“19年7闰”更为精确的“391年144闰”的方法,即在391年中设置144个闰年。
在介绍“农历”的时候,有一点应该提醒,即平时有人称农历为阴历是错误的。3种历法的原理到此已经都介绍完了。我们再回顾一下,阴历仅仅与月亮的运动相关,而农历是兼顾了阳历和阴历的基本特点,它与阴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原则差别,所以不能称农历为阴历。至于农历有旧历之称,大概是相对于公历而言。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采用农历,而辛亥革命以后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于是人们习惯地称公历为“新历”,相形之下农历自然就有旧历之称了,可见新历与旧历之称只是习惯而已。
由上所述可知,阴阳合历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设置闰月,但是为什么有时闰三月,有时闰五月,又有时闰八月呢?这是一个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的问题。
什么是历法?
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顺序的法则就叫历法。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通过对日月星辰的长期观测,逐渐了解并掌握了月亮、太阳和星星的运动规律:由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相变化及月亮运动周期,形成了“月”的概念;从四季交替循环现象中,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的形成,因为依据对象不同而相互独立。如果把四季中日照竿影最长的一天称为冬至点,那么连续两个冬至点之间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年(1回归年);如果把朔之后出现的月相叫做新月,那么再次出现新月所需要的时间就是1个朔望月;日的长度很好定,就是连续两次太阳在正南,使日照竿影最短的时间间隔。但古人很早就发现,当把日的长度确定下来后,年的长度不是日、月的整数倍,月的长度也不是日的整数倍。(现代精确测定,1回归年为365.2422平太阳日,为12.3683朔望月;1朔望月为29.5306平太阳日。)可是制定历法,人们又不习惯于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个年里,于是世界各国历代制定的历法,因当地风俗习惯的不同、侧重点不同而被规定得各种各样。我们大体可以把它们分为3类:一类是阳历,其中年的日数依据天象,平均约等于回归年,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公历、儒略历等;另一类是阴历,其中月的日数依据天象,平均约等于朔望月,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还有一类是阴阳历,其中年、月的日数都依据天象,月的日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年的日数又平均约等于回归年,如我国现在还采用的农历及藏历等。
此外历法的内容还有确定年首、月首、节气以及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等。
原始的计时单位——日的由来
人类最早认识的第一个时间单位不是年,也不是月,而是日。
在原始群居的渔猎时代,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黎明降于大地的光明和温暖,以及日落带来的黑暗与寒冷更影响人类的生存。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循环出现。这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或这一次日落到下一次日落,这样天然的时间变化周期,使人们逐渐产生了日的概念。
有了“日”这一概念之后,人们便开始计数日期。计数日期是古人同大自然作斗争的需要,也是认识史上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条件下,要计算日子并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
正如前面已介绍过的那样,传说古人最初是用“结绳记日”以及“刻木记引”等方法来计算日子的。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人对日出日落最初期的直观计数,并非臆测,即使在今天,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例如独龙族和佤族)的习俗中,也还能够找到类似的痕迹。
我国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记日方法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干支表。干,指天干。它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组成。支,是地支,它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表示。一个天干配上一个地支。就组成一对干支。如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按这样顺序组合,可得六十对干支,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选取某一天为开头,以后的日子就都可以称呼了。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它出现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代,不能不说是一大创造。据史料记载,我国从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起就开始连续记日,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共2600多年,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长的记日资料。
干支还被用来记月,但时间不长就废止了。用干支记年大约始于东汉初期,以后从未间断过。直到今天,例如1983年,我国的日历上还印有“癸亥年”字样。这就是说,公元1983年,农历是癸亥年。
月的由来
晴朗的夜空,明月高悬,清澈如镜。那多变的月亮,占往今来,引起了人们多少遐想和憧憬!“嫦娥奔月”,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这不朽的诗句,更为美丽的神话壮色生辉。
月亮是夜空中最显著的天象。在没有灯烛的古代,捕捞、放牧以至某些农活,都可以在月光下进行。即使到了可以用火来照明的时代,月亮对于人们也还有颇大的影响。“举事常随月,盛壮以攻战,月亏则退兵”(《汉书·匈奴传》),连行军打仗也要利用月色。因此,对于古人来说,月亮的作用仅次于太阳。
常羲“生月十有二”大概是古人对月亮的最初期的认识。他们认为月亮从圆到缺就慢慢死去,下一个月出来的是新生的月亮。但是“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天问》)则反映古人对于月亮的进一步思索。
月亮的升落,以及它的圆缺变化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天象之一。我国周代的金文,把从“肋”——初三新月出现开始,叫做“初吉”。由“肋”向前推,每月初一、三十,完全看不到月亮,这就是“朔”。十五前后月亮最圆,称为“望”。人们注意到朔望变化具有相当准确的周期,由此产生了朔望月概念。
所谓朔望月,就是把从这一次朔到下一次朔,或这一次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定为一月,它等于29~30天。
朔望月的出现是人类继“日”之后认识的又一个时间周期。从原始计时单位“日”发展到更长的时间单位“月”,标志着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和测量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现在我们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运动,本身不发光,而反射来自太阳的光。在地球和月亮一道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太阳光有时能完全照亮朝向地球的月面,有时只照亮一部分,有时则完全照不到。因此,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就会看到月亮有不同的形状,称为月相,又叫盈亏。
月相变化有五个主要阶段:新月一上弦一满月一下弦一残月。新月在农历初二三傍晚出现在天空的西方,就是前面提到的“肋”。上弦月出现在初八九,能看到半个月面。满月在十五六,此时太阳和月亮正好隔着地球遥遥相对,所以又称作“望”。下弦月是二十六七清晨出现在天空东方的弯月。在每月初一和三十,月亮朝向地球的一面恰好背着太阳,这就是上面说到的“朔”。
一个朔望月包含多少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因为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月亮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时候,其中有一点离地球最近,叫近地点;有一点离地球最远,叫远地点。在近地点附近,月亮运动速度较快;在远地点附近,月亮运动速度较慢。因此,月亮的运动速度不是均匀的,而是周期性变化的。加之太阳视运动也有周期性变化,所以月亮每圆缺一次,所经历的时间也就不是固定的。现代观测表明,较为准确的朔望月长度约为29.5306天。请记住这个数字,它是阴历中分大、小月的原因和依据。
年的由来
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对于较长的时间间隔,例如追忆往事或计划将来,往往以“年”为单位。我们今天对“年”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人类认识这一周期并把它组织成适用的时间单位,却花去了科学史上上千年的时间!
虽然目前科学史家还不能确切地说明年这个概念产生的具体年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它一定是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西安半坡遗址窖藏的粟粒,保存在陶罐中的白菜和芥菜种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大量的稻谷,这些都说明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以南的广阔土地上,远在6000年前就有了一定水平的农业。应当承认,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基本掌握四时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关系了。因为农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有赖于掌握时令。
当然我们不是说那个时代的人已经学会观察天象并掌握其变化规律了。年的交替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的周期。在那样的时代(大约是新石器时代)不但没有观察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水平,而且也根本不知道地球是绕太阳在运动。“地动说”是近代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7世纪才提出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原始人类认识年,最早不是根据天象,而是根据大地上各种自然现象:河水泛滥,草木枯荣,鸟兽迁徙,寒暖交替,等等。即使在今天,有些农民根据这些自然现象判断季节,相差也不会太大。这些自然现象统称方“物候”。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大量观察物候的经验。在古籍《夏小正》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物候描述,其中有一段说:
正月,雁向北飞,鱼儿上浮,田鼠出洞,桃树开花;
二月,开始种黍,羊儿产羔,堇菜发芽,昆虫蠢动;
三月,桑叶萌发,杨柳抽枝;
四月,杏树结果,沟河田间有蛙鸣;
五月,杜鹃啼,蝉儿叫,夏瓜结果;
六月,桃子熟了,小鹰正学飞;
七月,雨季到来,苇子长成了;
八月,瓜熟季节,枣儿也下来了;
九月,大雁南迁,菊花盛开,鸟兽准备过冬;
十月,乌鸦乱飞,准备狩猎;
十一月,鹿角秃了,狩猎开始;
十二月,昆虫潜入地下,鸢鸟在天上飞鸣……
我国古代关于物候的记载还有很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夏小正》。这些物候观察最初纯属直观的。但是,在大量的直观观察基础上,古人必然会开始思考这些物候的变化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年的概念。
当然各个民族,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观察对象不同,产生“年”这一概念所依据的物候现象也就会各不相同。例如《魏书》中描述岩昌羌族的习俗时说:“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枯以记岁时。”我国古代对年也有不同的叫法(即使现代也是如此)。《尔雅·释天》中对年的解释说:“夏日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魏书》中所说的“草木记岁”,也就是记年。
另外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古代蒙古族人民,则干脆以牧草一青为一年。他们把几岁叫做“几草”,或“草青几度”。
古代的物候观察一般比较粗疏,加之气候变迁,所以即使是同一地区,物候现象也会因时而异,不能适应农牧业发展的需要,这就促使古人慢慢学会利用天象变化纪年。
四季的划分
认识了年以后,古人在劳动实践中又对年进行了细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产生了四季。
我们现在称春夏秋冬为四季,古人则称它为四时。早期的四时划分是人为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在各个地区并不一样。世界上,有的地方分两季:旱季和雨季;有的地方分三季:雨季、冷季和热季;个别地方甚至分为六季。但是春、夏、秋、冬四季之名却在全世界普遍使用。
我国古代四时划分最初来源于“四方”。《管子·四时》篇中有这样的说明: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
在外国,最早对年进行四分的是古希腊。古希腊人以昴星团和大角星的升落为标志,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大约过了许多世纪,人们才逐步把四季同太阳周年视运动联系起来。
我们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绕着太阳在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两部分,一是自转,二是公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圈为一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觉察不出地球的运动。晚上看到星星在天空中运动,白天看到太阳在天空中运动。天文学上把这种看上去的运动称为视运动。
仔细观察太阳的视运动情况,你会发现太阳除了每天东升西落外,还有一种在恒星背景上的运动。这种运动经过一定时间,使太阳自身在群星之间绕行一圈,然后又回到原来的起始位置。它反映在天球上,就是太阳在天球上画了一个大圆。这个大圆叫做黄道。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相交于两点,一个叫春分点,一个叫秋分点。在黄道上,同春分点和秋分点相对的还有两点,即夏至点和冬至点。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叫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如果以春分点作为起算点,太阳沿黄道运动一圈又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就是一个回归年。
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时,每年在阳历3月21日前后从天球的南半球通过春分点进入北半球,此时地球上昼夜的时间相等。在6月21日左右,太阳到达夏至点,这时地球上北半球中午的太阳高度最高,白天的时间最长。在9月23日左右,太阳又由天球的北半球通过秋分点进入南半球,地球上昼夜时间再次相等。在12月22日左右,太阳到达冬至点,地球上北半球中午的太阳高度最低,白天的时间最短。地球上的季节,由春到夏,以至秋冬,暑往寒来,循环不已,就是由于太阳这种周年视运动引起的。
四季以两个分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和两个至点(夏至点和冬至点)作为每一季节的中点。冬至到春分的中点是春季的开始,称为“立春”。其他各季,依此类推。
研究历法的意义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早在古代人们就渴望了解并掌握昼夜、月相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及更长的时间计量方法。世界各文明古国很早就开始根据天象观测制定历法。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日有恒星日、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之分,月有恒星月和朔望月之分,年有恒星年和回归年之分。
历法中,我们应该选择哪种年、月、日作为标准呢?
古代人用真太阳日作为“日”的长度,但真太阳日忽长忽短,不适合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恒星日虽然较均匀,但却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太阳的出没、昼夜交替密切相关,如人们常说的“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正反映的是人类对太阳的依赖。而恒星日的开始却不定,春分那天是从中午开始,而秋分那天却从半夜开始。于是人们总结并设想出了一个平太阳日,这就是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的基本时间单位。虽然现在我们知道恒星月是月亮绕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但是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联系,自古以来能引起人们密切关注的是朔望月。月亮的圆缺盈亏不但显著,而且与人类的夜间活动、与潮汐的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朔望月因此也就自然成为比日更长的计时单位。比月更长的计时单位,恐怕怎么也不能忽略四季的周期变化。农作物的种、收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与此对应的只能是根据太阳得到的回归年而非恒星年。由于历法中所用的日、月、年都并不准确地等于真太阳日、朔望月、回归年,我们就称它们为“历日”、“历月”、“历年”。
时间的标准长度单位已经确定,只需进一步精确即可。但编制历法仍然困难重重:如何使每一天不同于其他任何日期,以便记录各种事件发生的顺序;如何根据历法预告寒暑的来临、月相的变化……这里最困难的恐怕是规定1年中的月数、1月中的日数,因为日、月、年之间没有最大公约数,1回归年为365.2422平太阳日,1朔望月为29.5306平太阳日。如何使编出的历法中年的长度等于回归年,月的长度等于朔望月,而且使用方便、容易记忆……这些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同时满足的,但如果处理不当,长期积累下去势必破坏月份与季节、日期与月相的一致性。今年2月可能瑞雪纷飞,过多少年后就可能成了梅雨绵绵;今年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八月初一月就圆了……使用这种寒暑倒置、朔望失常的历法,对我们的生活极为不便。所以,怎样根据日、月、年之间的实际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安排,使日序的进行既能符合自然现象的节拍,又能适应人类的生活规律,并尽,可能地工整、简便、易记、易用,的确是门学问。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历法不是公历的国家 历法不是发明是发现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历法不是公历的国家 历法不是发明是发现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