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壮志宣言 中考壮志抒怀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中考壮志宣言 中考壮志抒怀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中考壮志宣言 中考壮志抒怀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关于报国壮志、忧国忧民、旷达情怀的诗句各3句,好背的,中考用得到的
节选了一些,挑选一下;供参考。
1.报国壮志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于谦
2.忧国忧民类: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3.旷达情怀类: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李白《将进酒》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陈子昂的生平及贡献是什么啊?急用!谢谢啦!
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在文学上的重大贡献
黄少烽
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诗人,诗歌革新家。射洪金华镇武东乡人,其父陈元敬,学识渊博,以明经擢第,授职文林郎。陈子昂生于公元659年,卒于700年。此种说法见于1989年以后出版的《辞海》,吴明贤、彭庆生等学者便持此说法。另有一种说法是1989年以前出版的《辞海》及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室《新选唐诗300首》中对陈子昂的介绍,认为陈子昂生于661年,卒于702年,目前较多的说法为前者。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落第后还乡。回故里金华山研读,博闻强记经史百家,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适遇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音民)买之。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酒楼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不久应试得中进士,但因其文“历抵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干陵。陈子昂闻后,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看后,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
陈子昂步入仕途后,从政十五年,官位未显,仕途坎坷,经历了两次从军,两次贬官,两次下狱,直至惨死狱中。但他抱着“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雄心壮志,谏章交上,力匡时弊,提出了“王政之道,莫大于安人”的政治纲领。主张德政仁政并施,息兵缓刑,选贤去佞,整饬(音赤)吏治,节用爱民。他明辨是非,洞察时弊,为国图安,为民请命,不畏刑戮,公开宣传“杀之事小,存国之利大”。尖锐指斥武则天大兴冤狱,穷兵黩武,重用奸佞等弊政。但他的政治抱负,始终未得到施展的机会。武则天虽多次召见他,却一直未受到重用,使他被迫过早地结束了政治生涯,辞官归隐,不久被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年仅42岁。
陈子昂生活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其主要政治活动是在武则天时期。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上承贞观、永征,下启开元、天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是由一个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女人统治,她的梦想是当一个女皇帝,这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很难实现的。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克服了重重阻碍。她一掌权,就开始打击关陇贵族,扶持庶族地主势力,为他们打开了入朝做官的大门。而且,她还不拘一格,广开才路,大刀阔斧地破格提拔人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也给地位低微的陈子昂提供了一个机遇,使他有机会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所以,陈子昂对武则天是忠心耿耿,坚决拥护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时期是在文学上酝酿着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以前的文学多追求形式和技巧,脱离现实,内容贫乏,文风浮糜。而唐初,由于六朝诗风相沿已久,积习已深,再加初唐百年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统治阶级日趋荒淫享乐,他们需要一批御用文人来替他们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样,助长了浮糜文风的发展。这期间,虽有魏征、初唐四杰(王勃、庐照邻、杨炯、骆宾王)等有识之士指出弊病,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作过一些改革,但这些改革是不够彻底的。时代呼唤彻底的改革者,陈子昂审时度势,异军突起,担当起历史的重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陈子昂是开盛唐一代诗风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在矫正时政弊端的同时,又自觉地肩负起了革除诗歌弊端的重任。为了扫除齐梁以来形成的诗风,他从理论和写作实践两个方面做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他看到初唐诗歌沿龚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的弊端,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强调兴寄,提倡诗歌要继承《诗经》 “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感而发,不作无病之呻吟,注重现实内容和刚健质朴的表现形式。与满怀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慷慨指出时弊的作为相一致,提出了高于同时代人的革新理论。他在《修竹篇-序》中大声疾呼:“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号召诗人们反齐梁,追汉魏,向风雅之作、汉魏之篇、正始之音学习,写出有“兴寄”、“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他的诗歌创作,也是以反映社会现实、讴歌美好理想、赞颂高尚情操、体现刚健质朴的诗风为主的。他所创作的120多首诗歌,具体实践了自己的诗论主张,以其清新的语言,丰富的感情,爽朗刚健的风格,一扫齐梁及初唐宫廷诗人颓靡的诗风,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被李白、杜甫誉为“麟凤”、“雄才”,被王适奉为“海内文宗”。现代史学家范文澜称他为“唐古文运动最早的奠基人”。其著作有《后史》、《江上人文论》、《奏议》、《陈伯玉集》(10卷)等。其代表作《登幽州台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的“千古绝唱”。
陈子昂是唐代诗国中拨乱反正的英雄,他从理论上和写作实践上,有效地遏制了齐梁以来形式主义的颓波,开拓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为丰富唐诗的题材、内容乃至体裁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也为唐代的古文运动着了先鞭,对他之后的许多诗人、作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创作实践上,陈子昂在前人革新的基础上,跃身诗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写出了同时代人所不能及的刚健质朴的诗篇。当一批诗人在宫廷充当文学弄臣,竞相奉和歌功颂德的时候,他如在晨曦中引吭高唱的雄鸡,高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写作了《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及《登幽州台歌》等反映现实、揭露时弊、讴歌进步理想的诗歌。
在唐代,他是第一个最多最深刻地揭露时政弊端的诗人。在他之前的王绩及“四杰”等人,虽然也有不满现实的篇章,但不仅数量赶不上他,而且没有他直接尖锐。
他创作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为感叹身世之作,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催人感奋的理性精神以及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格力量。它抒发了诗人的崇高理想与高尚情怀,抒发了理想破灭、壮志未酬的满腔悲愤,深沉苦闷,感人至深。其《登幽州台歌》弹出了他内心深处最为痛切、最为深沉的悲音,千古流传,人所共知。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对丰富唐诗的题材、内容和体裁,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初唐诗坛流行奉和应制、游冶宴集之作,题材内容单一雷同,思想情调卑俗。王勃等等“ 四杰”为改变这种状况,做出过可贵的贡献。陈子昂继之而起,他的取材范围从朝阁扩展到了塞外边关,反映了统治集团、怀才不遇的文士、苦难的兵民等阶层各色人的生活和思想。他还写出了一批优秀的抒怀诗、边塞诗、山水诗、怀古诗、咏物诗,都为冲破“齐梁体”和“上官体”的桎梏(音顾),发展唐诗的题材和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陈子昂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语言健朴,风格悲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边塞诗奠定了唐代边塞诗的基础。
在散文领域,陈子昂以质朴酣畅的论文书疏,刻意矫正齐梁骈文的浮华,其作用虽不及他在诗歌领域的革新,但也不能低估他在唐代古文运动发展史上的先驱地位。中唐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音道)。”尊陈子昂为唐代文坛的开创者。
陈子昂在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上为自己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在文学上独树一帜,但他超越了时代,他所处的时代容纳不下他的思想。他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这就注定了他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他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对时政的抨击和建议都是为了大唐帝国的昌盛,但他缺少心计,有些建议提得不是时机,而且言多切直,因而触怒权贵,最终被他曾寄予厚望的武家王朝无情地抛弃,倒在了被他所抨击的酷吏制度的血泊中。
陈子昂的悲剧是一个先驱者的悲剧。陈子昂虽然倒下了,但他为唐诗的发展所起的开拓性作用却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上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李准与《文艺报》的记者谈话时曾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文学是一个黄金时期,唐代开国至武则天时代,经过70多年的徘徊,自陈子昂始,力矫当时浮艳之弊,标举慷慨畅达的文风,才相继出现了王维、孟浩然、岑(音成)参、王昌龄、李白、杜甫等一批风格各异、流派不同的作家。
当李白、杜甫在诗国的顶峰引吭高歌的时候,他们都铭记着先驱者的勋劳。李白生长在四川的江油县,这位蔑视权贵、笑傲王侯的浪漫主义诗人对故乡的前辈陈子昂十分敬慕,在诗中把陈子昂和鲍照并称为“麟凤”,而且对陈子昂标举《诗经》、追攀汉魏、批判齐梁的主张十分赞同并积极响应,也倡导复古,反对六朝诗风,主张“风骨”与“兴寄”。杜甫与陈子昂,同为唐代著名诗人。在万紫千红、流派纷立的唐代诗坛,一个是登上高峰的旗手,一个是筚路蓝缕的先驱。杜甫虽比陈子昂晚生了近50年,但这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的诗圣对陈子昂这个唐代诗歌的开山鼻祖尤其能够深刻的理解并给以深切的同情。在他年老体衰的晚年,还柱着拐杖登上射洪金华山瞻仰陈子昂青年时的读书之所,去射洪的武东乡拜谒陈子昂的故宅,留下感人至深的诗篇。在《陈拾遗故宅》这首诗中他写道:“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将陈子昂与屈原、杨雄、司马相如并提,其名声当与日月一样万世同辉。当他见到陈子昂读书台已是断垣残碑,蒿莱满目时,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仰天吟道:“……陈公读书堂,石柱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为一代雄才的不幸遭遇发出了深沉的慨叹。
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白居易、元稹及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直至晚唐时期的诗人皮日休、杜荀鹤等都程度不同地从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吸取过营养,受到过启示。白居易则把陈子昂和杜甫并称,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综上所述,陈子昂横扫六朝诗风,在批判的前提下加以继承;追踪汉魏风骨,在继承的前提下大胆革新;倡导风雅兴寄,在革新之中独辟蹊径,从理论和实践上影响整个唐代诗坛,开创一代新诗风。这就是陈子昂在文学上的贡献。
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论诗绝句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其意是说,如果要评价陈子昂对唐代诗国的贡献,也应该像越王勾践对除弊兴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范蠡那样,给陈子昂铸造一座黄金像。元好问这个说法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作为陈子昂的故乡人,我们为家乡出了陈子昂这样的先贤而倍感欣慰,我们将传承陈子昂的遗风,努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繁荣射洪的文艺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中考急求:求四言古诗的鉴赏(写景,抒发壮志。。。)皆可,越多越好!!谢 ...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赏析】
华清官故址在今陕西临潼的骊山上,是唐代的行宫。这里有温泉,风景幽美,冬暖夏凉,李隆基和杨玉环常来游乐。相传杨玉环喜欢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为此跑死了许多人马。《过华清宫绝句》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通过运送鲜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生活。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诗咏华清宫,却以“长安回望”领起,由望中景色的展开,导引读者渐入深境。首句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华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绣成堆”语意双关,既点明骊山被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所簇拥,佳木葱茏,花繁叶茂,又是描绘有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暗隐开元繁华如花团锦簇。由此,诗人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回顾历史。第二句将镜头推进集中于“绣堆”的顶端,露出了那深宫重苑,从中可见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其他人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这繁华世界的奢侈,已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而导致了西周的败亡。诗人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赏析】
华清官故址在今陕西临潼的骊山上,是唐代的行宫。这里有温泉,风景幽美,冬暖夏凉,李隆基和杨玉环常来游乐。相传杨玉环喜欢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为此跑死了许多人马。《过华清宫绝句》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通过运送鲜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生活。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诗咏华清宫,却以“长安回望”领起,由望中景色的展开,导引读者渐入深境。首句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华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绣成堆”语意双关,既点明骊山被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所簇拥,佳木葱茏,花繁叶茂,又是描绘有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暗隐开元繁华如花团锦簇。由此,诗人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回顾历史。第二句将镜头推进集中于“绣堆”的顶端,露出了那深宫重苑,从中可见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其他人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这繁华世界的奢侈,已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而导致了西周的败亡。诗人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诗句注解】①迟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因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诗歌鉴赏】
公元759年7月,杜甫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从此开始了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客居与漂泊生活。刚到成都草堂定居,作者从“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离乱生活进入了暂时安定的生活时期,内心有一种放松、安适和愉悦感,这首小诗就写于这个时期。全诗极富诗情画意,意境明丽,格调清新。
第一句从大处着笔,融情于景。“迟日”写阳光,“江山”是写浣花溪一带的山水,一个“丽”字,描绘出初春出灿烂温和的阳光普照大地,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情景。这就为全诗的春景图展开了一个明丽开阔的背景,充满舒适欢悦的感情。第二句镜头拉近,锁定春天特有的意象——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草“香”,进一步展现出明媚的春光,给人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闹”枝头、风送十里花香的感受,将春的画面点染得更加细致。
前两句由远而近,描绘了春天明丽阔远的画面,展现了春天的律动。后两句选用典型的春天之物——燕子和鸳鸯,表现春天的生命活力,动静结合。
第三句,勾画动景。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使春景图顿时生机蓬勃。“泥融”紧扣首句春回大地,阳光普照。第四句,描绘静景。春日融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沙洲上静睡不动。这句既照应“迟日”,又写出了鸳鸯的悠闲自适。这两句一“飞”一“睡”,相映成趣。
总之,这首绝句用一、二句勾画阔远明丽的画面,三四句点缀动静相间的燕、鸳,于和谐统一中,共同构成极富美感的春景图画,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也跃然纸上。诗句对仗工整,语言自然清丽,浑然无迹,是杜诗中别具一格的篇章。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代宗应宝二年(763),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
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一
挥而就。这幅“春景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映衬成趣,明丽
开阔;人与物俱适,动与静结合;一派生机,千里春色,不仅描绘
了祖国山川之多娇,又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怡悦。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鉴赏要点]
1、"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2、立足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3、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br>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r>
[鉴赏要点]<br>
1、作者与友人的离别是愉快的,全无半点忧伤。黄鹤楼引发仙人飞去的联想,增加了离别愉快的气氛,因而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明快、欢悦的。<br>
2、①衬托。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锦,春意正浓中,衬托出离别时的愉快心境。<br>
②借景抒情。诗的后两句是眼前景,流露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对李白的向往之情。<br>
秋浦歌(其十五)<br>
李白<br>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br>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br>
[简析]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人已衰老的怨愤和抑郁之情,借白发写愁。<br>
2、整首诗运用了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想象,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重,由白发及愁,"比中有兴"。末句用"秋霜"色白代指白发。<br>
江南春<br>
杜牧<br>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br>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r>
[简析]1、诗的前两句,红绿、山水、村郭、动静、声色映衬,写同江南的绚丽明朗,后两句烟雨朦胧,这是诗人运用典型化手法,概括把握住了千里江南景物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的特征。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中考壮志宣言 中考壮志抒怀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中考壮志宣言 中考壮志抒怀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