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短

国学综合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短

傲世天行围观:℉更新时间:05-14 03:28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短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短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短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要概括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吃粽子的含义: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扩展资料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正阳节、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端午习俗主要有食粽子与赛龙舟。食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赛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龙祖的习俗。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忠君爱国,后亦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 。

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8]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端午节

粽子有关的风俗中的寓意的看法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这一食物不仅美味,而且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以下是对粽子风俗及其寓意的看法。

**粽子起源与屈原的传说**

端午节吃粽子源于对屈原的纪念。相传屈原投江自尽后,百姓为了保护他的遗体,便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希望鱼虾优先食用粽子而非屈原的身体。后来,屈原在梦中告诉百姓,用艾叶包裹粽子并系以五色绳可以防止蛟龙吞食。从此,粽子成为端午节的重要食品。

**粽子的寓意**

1. **求子**:九子粽的习俗寓意着得多子多孙。由于“粽子”与“中子”谐音,民间有说法认为吃了粽子能够生育儿子,象征人丁兴旺。

2. **功名得中**:因为“粽”与“中”发音相近,粽子在古代被认为能够带来科举考试中的好运,寓意着学业成功,金榜题名。

3. **光宗耀祖**:“粽”与“宗”谐音,因此吃粽子被认为能够显耀家族,代表着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饮雄黄酒等活动。这些习俗除了纪念屈原,也有驱邪避疫的寓意。

**端午节的传承与意义**

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端午节的重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是什么?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起源

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据此推测:端午节源於对恶日(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端午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迎涛神祭图腾说。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者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扒著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地就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儿女长命多福。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於吴、越、楚。以纪念屈原。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竞赛。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意义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在五月初五诗人节与屈原合并举行纪念)。

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也有端午节,一般都来源於中国,但是各国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日本: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於不再采用农历,日本的端午节固定於每年阳历5月5日,同时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节和儿童日,是法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

韩国:男人摔跤,女人洗头。韩国的端午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五开始,五月初七为止,是萨满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同中国的端午龙舟、粽子等习俗有很大不同。

假日

把端午列为公众假期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台湾、香港、澳门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短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短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题: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短

链接:http://m.zhaichaow.cn/z/403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