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思维脑图 古诗词图文

国学综合

古诗思维脑图 古诗词图文

踏道围观:℉更新时间:04-10 19:44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诗思维脑图 古诗词图文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诗思维脑图 古诗词图文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古诗思维脑图 古诗词图文

思维导图读诗词《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

【写在前面的话】

【诗词原文】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导图思路】

中心图

把四句诗词对应的图画,布局整体画面,帮助记忆。

分支(一级,二级)

*按顺时针解读,以四句诗词顺序一一展开

诗句前两个字作为一级分支,后面两个字/三个字 拆解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小图标

草、小鸟、雨、船:与诗句对应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诗词大意】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详细注释】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

【作诗背景】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诗中胸襟恬淡,情怀忧伤。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思维导图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写在前面的话】

做为一名妈妈,希望能够以更直观、好玩的方式,带孩子走进诗词的世界。

导图大体原则上是自己根据理解后搜罗背景资料、图片等信息做为参考,偶有参考临摹,绘制而成。

【导图思路】

中心图

把四句诗词对应的图画感,布局整体画面,帮助记忆。

分支(一级,二级)

*按顺时针解读,以四句诗词顺序一一展开

诗句前两个字作为一级分支,后面两个字/三个字 拆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图标

太阳:与诗句“晴”呼应

蒙眼的女孩:与“濛”对应

天平:表示“比”

彩盘:表示淡妆浓抹的意思

【诗词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诗词大意】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详细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作诗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20首手绘思维导图古诗,够孩子读一阵了

诗歌非常具有画面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背诵古诗,能够将思维具象化,利用图片等将诗词、文字进行具体的展现,从而加强记忆力。

它把平面转为立体,抽象转为形象,枯燥转为生动,使故事能完整地连接起来,形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不但记得快而且记得牢,更能理解古诗的神韵。

画了20首古诗后,对这些诗人也有人一丢丢的兴趣,先来个小集合。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江南

【作者】佚名【朝代】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静夜思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劝学诗

【作者】颜真卿 【朝代】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思维脑图 古诗词图文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诗思维脑图 古诗词图文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古诗思维导图画

标题:古诗思维脑图 古诗词图文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87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