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鲴鱼养殖技术 黄尾鲴鱼养殖条件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黄尾鲴鱼养殖技术 黄尾鲴鱼养殖条件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黄尾鲴鱼养殖技术 黄尾鲴鱼养殖条件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黄尾鱼的养殖方法是怎么样的?
黄尾密鲴的养殖
一、苗种培育技术:一般采取单养、浅水下苗、滞后加肥,逐步加深水位,及时筛分,分池稀养的方法进行培育,下池密度控制在20万尾/亩左右,5天后施肥,经7天左右培育,当鱼苗达到1.5厘米时,可通过筛选提大留小,大的转入深池养殖,密度5~6万尾/亩,再经过10多天即可完成鱼苗培育阶段。
二、鱼种培育:目前大多采用混养方法,因其不受其他鱼类限制,如亩放5000~6000尾,经5个月养殖,年底可达5克,此法目前采用少。
三、成鱼养殖:主要表现在大面积放养和池塘混养。
(1)大水面放养:湖泊、水库平均亩放100~200尾,年末可达40~60克,在不影响其他鱼类生长的情况下,亩净产量5~10公斤,亩净受益可达30~50元。
(2)池塘混养:亩放1000~1200尾,具体依据鱼池肥瘦,饵料丰歉确定。一般亩产25~50千克,黄尾密鲴与其他鱼类存在一定共生关系,能充分利用水体残余有机物和有机生物降低其他鱼病的发生作用。
②专养。用池塘和网箱专养的,其特点,产量高,需专用饲料与鱼种的量大,成本相对多一点;效益也比较高。池塘专养,每亩投鱼种1000尾,网箱养殖,每只网箱投鱼种1000尾;鱼种规格要大,要求在16厘米以上。需专用精饲料和膨化颗粒饲料。
黄鯝一条一般能长多大啊
鯝鱼一般在30厘米左右。
黄尾鲴,体长侧扁,腹部圆,在肛门前有一短而不明显的腹棱,个体较银鲴厚。头尖,吻钝,口下位,横裂,下颌有较发达的角质缘。鳃耙47-51。下咽齿3行,长而侧扁,侧线鳞62(10-12)/(5-6-V)68。背鳍3,7。最后一根不分支鳍条为光滑的硬刺。
臀鳍3,9-11。背部黑灰色,腹部及体侧下半部银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浅黄色斑条。尾鳍分叉,呈显著的黄色。
生长环境
为江河中常见的一种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域中下层,为杂食性鱼类。分布于长江流域,甘肃、山西、河北、福建、山东,海南亦有。
扩展资料
鲷鱼实行了“一夫多妻制”。它们一般以一二十条组成一个大家庭,由一个雄鱼为“一家之主”,其余的都是它的妻子。如果雄鱼死了,雌鱼就会显得六神无主,慌乱不堪。
但没过多久,便有一条最强壮的雌鱼会变成雄鱼,充当新“丈夫”。一条雄鲷鱼死了,“妻子”们悲伤地在它的周围游动着。游着游着,其中一条体魄健壮的“妻子”由雌性变成了雄性,充当“一家之主”,带领众“妻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由雌变雄
雄鲷鱼身上长着鲜艳的色彩,这种色彩在水下发出特殊的信号。雌鱼对这种色彩十分敏感,一旦雄鱼的光色消失,身体最强壮的雌鱼神经系统首先受到影响,随即在它的体内分泌出大量的雄性激素,使卵巢消失,精巢长成,鳍也跟着变大了,就变成了一条雄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鲴鱼
黄尾鲴如何运输成活率高
减少鱼类耗氧。
1、鱼体型特征。黄尾鲴耗气率随体重的增加而相对地降低。如体重1.215克的鱼苗的耗氧率大致为1.192mg/g/h,而4.467克苗种的耗氧率就降到大致0.756mg/g/h。因此,单位容积装运重量,小个体要比大个体少。
2、水温方面。黄尾鲴的耗氧率随着水温的开高而增加。如幼鱼的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在同样的容积中,低水温比高水温装的鱼苗要多,故在低温季节运输鱼苗的效果比较好。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黄尾鲴鱼养殖技术 黄尾鲴鱼养殖条件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黄尾鲴鱼养殖技术 黄尾鲴鱼养殖条件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