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噫歌诗意 五歌古诗翻译

国学综合

五噫歌诗意 五歌古诗翻译

龙血武神围观:℉更新时间:04-06 21:09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五噫歌诗意 五歌古诗翻译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五噫歌诗意 五歌古诗翻译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五噫歌诗意 五歌古诗翻译

梁鸿《五噫歌》原文及翻译

五噫歌原文: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五噫歌翻译及注释

翻译 登上北芒山啊,噫!回首遥望那皇帝住的京城啊,噫!宫殿那高大壮丽啊,噫!百姓那辛勤劳作啊,噫!遥远漫长那无止境啊,噫!

注释 1陟(zhi):登高。《诗经·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2北芒: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 唐代 诗人白居易诗云:「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其最高峰为翠云峰。古时北芒树木森列,苍翠如云。 唐朝 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邙山晚眺」,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3顾:回头看。《史记·项羽本纪》: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4瞻:向远处或向高处看。《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5崔嵬:高大,高耸。《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6劬(qu):过分劳苦,勤劳。7辽:遥远。《楚辞·九叹·忧苦》:山修远其辽辽兮。8未央:未已,未尽。《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五噫歌鉴赏

前三句如实描写人人皆有的生活经验,登高可以望远。皇宫苑囿百姓无法进去的,其宅地之广大与建筑之豪华难以想见,但登高可以一目了然。诗人登山也一定看到了老百姓破烂、窄小、拥挤的平民窟,也一定看到了熙来攘往的商店街市,但这些同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无关,并且也不是诗人登高所见最突出的印象。因为这些景象不登高也可以看到,故诗人将这些省略不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描写登高望远所得的最强烈的印象:帝王最崔嵬的宫阙殿阁,贵族那如连云般的宅第苑囿。这朴实的描写,为下文抒发感叹作铺垫,或者说是诗人发生感叹的物质基础。

后两句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贵族的豪华享乐是建筑在老百姓的血汗之上!为了修建这些宫殿、宅第、苑囿,要花费老百姓多少血汗啊!

《五噫歌》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1)选材上,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最强烈的印象,突出主体,删除一切枝叶,非常凝练。(2)结构上,一句紧扣一句,一气呵成。先描写诗人动作:登山,登上高处再回头望(顾瞻),看见「宫阙崔嵬」,感叹「民之劬劳」。如同电影剪辑一样形象、直观、合乎逻辑。(3)语气上,每句结尾都用一个感叹词「兮」,每句终了,又有一个「噫」字停顿,表现出一言难尽、欲言又止、满腹忧愤、无穷悲痛的感情,很有独创性。 清代 张玉彀在《古诗赏析》中评此诗:「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4)构思上,《五噫歌》即事兴情,并非拼凑字句作文章。何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说写诗词有「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的情况。梁鸿由于出身家贫,亲自耕织,了解人民苦难,所以看到帝王「宫阙崔嵬」时「弗克自已」,想到人民的苦难,深刻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

五噫歌创作背景

汉章帝时,梁鸿因事出函谷关,路过京城,作《五噫歌》讽世,章帝闻知,不悦,下诏搜捕。梁鸿于是改姓运期,名□,南逃至吴,为人作雇工。东家见孟光(梁鸿之妻)进食"举案齐眉",认为其妻对丈夫如此敬重,可见并非一般佣工,乃礼遇之。梁鸿遂在吴闭门著书,死后葬于要离墓旁。

梁鸿的诗,今仅存3首,俱载《后汉书》本传。《五噫歌》仅五句,每句后有一"噫"字感叹,为楚歌变体,写登北芒山望京城宫殿豪华,感慨"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讽刺章帝劳民伤财,患害不尽,表现出他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心和忧伤。所以 魏晋 之际的赵至说他"登岳长谣","以嘉□之举,犹怀恋恨"(《与嵇茂齐书》)。

诗词作品: 五噫歌 诗词作者:【 两汉 】 梁鸿 诗词归类: 【生活】、【忧民】

汉梁鸿五噫歌原文及赏析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北芒山,在洛阳城北,为汉代王公贵族陵墓的集中地。登上山顶,往往会引起人们对于人生的感慨。这首诗的作者梁鸿,原先和妻子孟光隐居在霸陵山中,男耕女织,安贫乐道,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有一天因有事出关,过洛阳,登北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累累的冢墓,这使他发出第一声惊叹。接着又回过头来从北芒山瞻望东汉王朝京城,发出第二声惊叹。这第二声惊叹的具体内容比较广泛,不外是都城的繁华壮丽吧。接下来是一个特写镜头:高峻雄伟的宫阙。这对长期隐居山中的人来说,自然会感到大开眼界,难怪他又一次发出惊叹了。这些壮丽的宫阙是用老百姓的血汗造成的,对于平民出身的梁鸿来说,自然会有深切的体会,因此第四声惊叹就转向广大劳苦大众的辛劳。最后第五声惊叹以充满绵绵不尽的情思结束全诗。

这首诗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五句诗,五声强烈的叹息,但概括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生活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基础之上的。通过坟墓与帝京的对比、宫阙与“民之劬劳”的对比,能触发人们去思索种种社会问题,从而得出应有的结论。因此,它的内涵容量是大的。难怪汉章帝看到此诗后,甚为不满,梁鸿因此只好改名换姓,逃往齐鲁一带去避祸,由此可见这首诗的战斗力之强了。

五噫歌的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 《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 《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

释义用法 后汉梁鸿隐居山中,后来路过京师,作 《五噫歌》,抒发自己的感慨。后用此典表示隐退而去。

用典形式

【五噫】 唐 ·李白:“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明 ·陈子龙:“岁月归三叹,关河动五噫。”

【五噫鸾】 宋·苏辙:“归休三黜柳,赋咏五噫鸾。”

【伯鸾歌】 金·元好问:“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

【赋五噫】 宋 ·陆游:“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五噫处士】 宋·苏轼:“五噫处士大穷约,三赋先生多诞夸。”

【五噫逐梁鸿】 元·杨果:“五噫拟逐梁鸿去,六印休惊季子来。”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五噫歌诗意 五歌古诗翻译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五噫歌诗意 五歌古诗翻译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五噫歌》

标题:五噫歌诗意 五歌古诗翻译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83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