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线虫收益大吗 养殖线虫厂

国学综合

养殖线虫收益大吗 养殖线虫厂

梦幻天才围观:℉更新时间:04-06 15:29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养殖线虫收益大吗 养殖线虫厂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养殖线虫收益大吗 养殖线虫厂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养殖线虫收益大吗 养殖线虫厂

蜈蚣养殖技术,怎样养蜈蚣,蜈蚣养殖前景和价格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饲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也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饲养土的制作:

人工饲养时,饲养土是蜈蚣生活不可缺少的,因为饲养土可为蜈蚣提供舒适的住所,冬天可以保温,夏天可以避暑。同时蜈蚣还可以从饲养土中吸取水分和养料。蜈蚣对饲养土的适应性较强,沙土、壤土都可以,但饲养?土必须疏松、?肥沃和潮湿,所以用菜园土作饲养土最好,不宜用粘土作饲养土,因为粘土易于板结,蜈蚣难于入内,板结前又由于粘性大,还会粘住蜈蚣的足和口器,影响蜈蚣爬行和取食活动。先在无农药、化肥污染过的地方挖取菜园土,接着把它捣碎,并除去土中的杂质、石块、瓦片等,然后放在太阳光下曝晒消毒,杀死土中的蚂蚁、螨等昆虫及虫卵,以及病菌和霉菌,以减少蜈蚣的病虫害,晒干后备用

1、蜈蚣养殖池

蜈蚣攀缘能力很强,但不会游泳,根据它的这个特点,我们制定了蜈蚣养殖管理新技术,可以设计为

环水式蜈蚣养殖池,玻璃内檐式蜈蚣养殖池等。

2、食性和饮料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喜欢各种活体昆虫,如蟋蟀、蝗虫、黄粉虫、蜻蜓、蟑螂和蝇类、蜂类以及这些昆虫的蛹和卵,也吃蜘蛛、蚯蚓、蜗牛及壁虎、蛇、蛙、小鸟、小鼠等,饥饿时也吃少量的植物嫩叶、嫩芽。

3、管理:

从野外捕回做种的蜈蚣,可选择健壮、无伤病的。放养的蜈蚣密度过大、惊扰过多、或饲料和水源不足,都能引起互相残杀。堆叠而成的瓦、石堆,按底部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放养300条。

隔离怀孕的母蜈蚣:

蜈蚣是雌雄异体,将要产卵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几乎贴在地面,行动迟缓,较易辨认。蜈蚣在产卵、孵化期间最好隔离饲养。方法是:在养殖盆内放一小盆或用罐头瓶单独饲养以免受其它蜈蚣的干扰,也便于管理。

饲养室的加温方法

饲养室必须建好且具备可以加温、控温和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条件。一般建立这种饲养室的大小视蜈蚣越冬数量、加温条件和热能供应充足与否而定。加温方法很多。可用煤炉、木屑炉、稻壳炉、电热管等。

蜈蚣产品的采收与加工

一般在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人头尾两部,然后,绷直晒或用沸水烫,一直到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到立春捕捉。

蜈蚣饲养密度: 蜈蚣喜群居,饲养蜈蚣的密度,应根据节气、虫型、沙土的厚度及气温的高低不同有所区别。气温低、沙土较厚时,饲养密度可以高些。反之,气温高,沙土薄时,密度要稀些。离开产房的幼蜈蚣每平方米以养殖6500条左右为宜,5厘米的养殖3500条左右为宜,7-10厘米的可养殖2000条,12厘米至13厘米的以养殖1100条为宜,15厘米以上养殖600条为宜。

蜈蚣对池土的要求

夏季偏湿,春秋和冬季偏干,饲养盆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如盆土过湿,应考虑换上或盆内洒一些干燥土吸去潮气。有人错误的在盆内土层里添加牛粪等肥料和一些鸡骨头,以生虫作为蜈蚣的食物,这样有碍于池内环境卫生,容易造成污染。

蜈蚣的饲养管理:

1.保持安静的环境:蜈蚣产卵、孵化要求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吃掉卵粒和幼体的现象。一般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抢食卵粒。因此,雌体产卵前,应分开饲养,或在大饲养池内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等进行隔离。

2.产前加强喂食:蜈蚣在孵化期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

3.孵化期管理: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应。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室内最好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光照射。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一旦产卵,轻易不要移动。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璃片(压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当孵化结束后,因蜈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窝饲养。

4.要注意饲养密度:必须观察蜈蚣的体长、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同时要防止蜈蚣逃跑。

此外,还要保持饲料清洁卫生,特别是沾污了农药的食饵绝对不能投喂。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蜈蚣交配产卵:

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月~5月和7月~8月的雨后晴天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产卵前,蜈蚣腹部几乎紧贴地面,挖好洞穴。产卵时,蜈蚣躯体曲成“S”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卵粒就从生殖孔排出。产卵过程需3小时左右,每次产卵80粒~150粒,卵表面有黏液,卵粒互相黏连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产卵完毕,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聚拢成团,抱在怀中孵化,孵化时间为43天~50天。

蜈蚣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米黄色、半透明状。卵团孵化较慢,前5天无显著变化,10天后卵粒变得长而扁;半月后卵粒变成腰子形,中间痕线裂开;20天后,变成月牙状;1个月后,初具幼虫形态,并且在母蜈蚣怀抱内蠕动;35天~40天后,蜈蚣幼体已经上下爬动;43天~45天以后,幼虫脱离母体而单独活动,自行觅食。

蜈蚣养殖池的建造:

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或池养。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窄处直径在0.5m以上,口朝下埋入土20cm左右,缸内中间用破烂砖或用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cm左右,缸中间的坯垒和缸壁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cm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条左右。

采用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条件好而又比较潮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地高80cm,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地上铺细石或碎瓦片,池内也可栽上杂草、树木,尽量营造适合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内壁四周用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粘贴或在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成一圈宽15cm左右并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防止蜈蚣外逃,也可防止有害动物掉入池内。一般每平方米养殖池可放养成年蜈蚣500条~900条左右

蜈蚣怕日光,昼伏夜出。白天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特别喜欢躲伏在废弃的沟壕、荒芜的坟包、路旁的缝隙中、石块、瓦砾之间。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到了晚秋季节,则多栖居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沟坡下或树洞内。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零下7℃时进入冬眠期。冬眠期的蜈蚣不再活动,也不进食,躯体成“S”形,触角由外向内卷曲,尾足并拢。越冬潜伏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直到成体,需经过数次蜕皮。每蜕一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成体蜈蚣每年蜕一次皮,别的蜕两次。蜕皮时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一般需2小时左右)。此时,还要防止成群的蚂蚁攻击,因蜕皮中的蜈蚣无反抗能力。蜈蚣生长速度较慢,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前才长到3cm~4cm,第二年可长到3.5cm~6cm,第三年才达10cm以上。因此,蜈蚣从卵开始发育长大为成虫到再产卵,需要3年~4年的时间

蜈蚣的养殖秘方:

(1)罐养

可作种蜈蚣繁殖场所和养殖小蜈蚣、中蜈蚣。窝土要不带砖渣、杂草、草叶、瓜壳、果皮、草根等杂物,其潮湿度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含水量15%~17%),盛夏和初秋可稍湿一些,养仔蜈蚣和中蜈蚣也可湿一些。窝土的颗粒不可过大,每块板能放15个窝瓶,窝板既可防天敌侵害,又可将窝瓶层层上垛,充分利用空间。将瓶子用浓碱水洗刷干净,再用清水冲洗至透明、无异味,晾干后装进2~3厘米厚的潮湿土作为窝土。用罐头瓶做蜈蚣窝是比较理想的。每个窝瓶养种蜈蚣1条,或养仔蜈蚣20-80条,或中蜈蚣2~6条。这样不仅密度合理,而且可解决相互残杀的问题。

(2)温室养

在饲养室周边离墙10厘米的地方砌一层2道墙,夹墙空隙中用锯木屑或干细土填紧,室顶天花板应做成夹层填实,构成绝热层。加温室的门不宜过大,只要够1个人通过即可。门的四周与门框之间要贴上绒布,门外面钉上麻袋片、棉絮等,以利保温。煤球炉、电炉、木屑炉、柴灶等都可用来加温。一般空间为3米×3米×2.25米的饲养室,放1个煤球炉即可。

蜈蚣活动的因素: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活动,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

蜈蚣公母的分辨:

雌性头背部扁、圆、大些,呈饼状;第21节背板后缘较平、圆;体型较大、宽、腹部肥厚 雄性头部稍隆起。椭圆而小呈孢子状;第21节背板后缘也稍隆起、尖、体形较小、窄、腹部较瘦

雄的可以发出声音、比较短小,而且腹部比较厚,在显微镜下有甲

形体大的就是公的 小的就是母的

从身体腹面观察,易于区别雌雄,雄体前生殖节的腹板大,有阴茎,并残存一对生殖肢。

看看这个网站就知道了

蜈蚣饲料来源

要做好养殖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饲料的问题。蜈蚣的饲料以肉食为主。要求新鲜干净。以猪肺。猪心。鸡肠。小鱼。青蛙。蛇。蚯蚓,各种虫类。肉类均可。大家根据当地情况。合理安排。哪种比较便宜。比较容易得到。相对供应较稳定的便选来做为主食使用。其他相对成本略高的作为辅助食物使用。这样一来即成本低。又饲料营养丰富的效果。

被蜈蚣咬伤处理

普通人被蜈蚣咬伤后。会出现肿。疼。红,痒的现象。其疼痛为阵疼性。一秒内数次针刺感疼痛。较为剧烈。但亦在能忍受范围。

在刚被咬伤时,马上挤出毒血。碱水冲洗。不用治疗即可在六到八小时后疼痛完全消失。其间可擦些花露水。风油精来缓解症状。如果觉得疼痛不能忍受。可到医院打局部麻醉止疼针。

另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蜈蚣毒性与蜜蜂毒性性质相同。有过蜜蜂毒过敏史的朋友请不要养殖蜈蚣。虽然只有万分之一的比例。但过敏体质的人蜈蚣咬伤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蜈蚣毒量很大。相当于N只蜜蜂同时叮咬的后果。被咬后如果出现。头昏,晕厥。全身红疹。发冷。等症状。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

近期不断有朋友咨询我养殖红龙蜈蚣。什么各种外国蜈蚣效益如何。在此,我为各位朋友提供一下养殖蜈蚣的情况。目前药用蜈蚣均为药用少棘蜈蚣。分为两种。一种为红头红脚。

一种为红头黄脚。

这两种为正品药用蜈蚣。又名金头蜈蚣。红头蜈蚣。天龙。等等,现在所有养殖的药用蜈蚣均为以上两种。各位朋友可以仔细看清图片。对应目前市场上龙蛇混杂的蜈蚣别称。便可做到心中有数。

现在以红头黄脚产量较多。为市场主流产品。其它品种。均非药用蜈蚣。也不会有经销商收购。不适宜大规模养殖。 当然。做为宠物玩玩也是不错的选择。

下面请看各种宠物蜈蚣美图

蜈蚣疾病防治

(一)绿僵菌病

绿僵霉病又叫黑斑病,绿霉病。本病由一种绿霉菌寄生在蜈蚣体表引起发病,多发生于6月中旬到8月底的高温潮湿的季节,此时也是各种霉菌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当饲养舍通风透光能力差,舍内温度过大时,由于饲养管理人员的喂食、观察等活动或投喂饲料直接将绿霉菌带入饲养舍或接触蜈蚣身体上,在蜈蚣体表大量繁殖,而致蜈蚣发病,此病特别多发于当年出生的幼年蜈蚣。

1.发病症状

初期在发病蜈蚣的胸板(也叫腹板)或两个体节折叠的皮膜上,或附肢的关节皮膜上出现黑色或绿色的小斑点,这便是霉菌在此寄生后,菌丝放射出的孢子。此时,菌丝已在蜈蚣体壁大量繁殖,病蜈蚣体表失去光泽,随着病菌,进一步扩散、繁殖,病蜈蚣出现附肢僵硬、难于爬行、行动呆滞迟缓、离群且常常天亮也不归窝。同时,不食不饮、逐渐枯瘦、腹面完全变黑,而后死亡。死亡的蜈蚣多在饲养土表面、活动场或瓦片上。由于发病过程中,霉菌孢子可弹射于空气中或遗落于饲养土上或运动场上,当被健康蜈蚣粘上后又可在它们身上生长繁殖,引起病变,因而本病传播速度快,常常引起当年出生的幼年蜈蚣成批死亡大蜈蚣出现部分死亡。

2.防治

(1)平时加强管理。饲喂蜈蚣的食盘、水盘、各种用具应经常性刷洗,在高温梅雨季节,这些用具最好还经常用对蜈蚣无害的消毒**进行消毒。

(2)调节好饲养舍空气的相对温度及饲养土的含水量。在长时间阴雨天里,应加强房舍通风,必要时开启排风设施,使饲养舍内外空气对流,减少霉菌繁殖的机会,应经常性贮备干燥的饲养土,如养殖池中饲养土过湿,可考虑进行部分更换,以让干土吸取湿土中的水分,达到调节饲养上含水量的目的。

(3)细心观察,尤其在高温、梅雨季节,要加强蜈蚣群的观察,发现活动异常、体表色泽异常等一些个体,应及时捉出仔细检查,一旦确定为绿僵菌病,应及时丢弃,并将该养殖池全面清理,将所有的蜈蚣逐个清出并仔细检查,发现患病个体立即杀灭,再作无菌处理后丢弃,对剩余的个体放于盆中移出饲养舍进行隔离观察。对该池的饲养土泼撒消毒液后,全部清除,饲养池也彻底消毒。该池中的其他用具等物也一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消毒**可选用3%的福尔马林,克霉灵或1%——2%漂白粉等。

(4)饲养池周围,饲养舍的墙壁、门窗及空气中都应用喷雾器喷洒1%——2%漂白粉,以杀灭舍内可能残留的绿霉孢子,防止再传播。

(5)饲养人员在操作时也应注意自身的消毒,每间饲养舍门口最好设有消毒池,

每间饲养舍最好配有相应的工作服、工作帽等,从一间饲养舍进入另一间饲养舍时应消毒、更衣。

(6)注意饲料质量,昼投喂活饵料,并且投喂的饵料不得带菌。能携带该种病菌的饵料动物,主要是与蜈蚣一样具有外壳的昆虫等,另外,以前有资料介绍,在饲养土中,添加肉、骨头、腐熟畜粪以逗引虫子供蜈蚣食用,这种做法不可取,这些有机肥在饲养土中往往会成为霉菌的培养基地,因此,尽量避免饲养土中混入有机质,保持饲养土的“纯洁”。

(7)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葡萄糖、维生素等,以提高蜈蚣的抗病力。下列两个药物西方可供参考。1.金霉素0.25克加葡萄糖5克,维生素B片0.5克,用500克饲料拌匀投喂;2.氯霉素0.25克,全脂奶粉5克溶于150毫升温水中,用海绵吸收,然后让蜈蚣吸吮,每日1次。

(8)由于该病多发生于当年出生的体表尚未长好的细蜈蚣,因此,当年孵出的细蜈蚣最好放入盆及小容器中与大蜈蚣分开养殖,这样一旦发现某一盆中的蜈蚣染病,可快速处理,控制病情蔓延。

(二)消化道炎症

1.发病原因

(1)饲料腐烂变质,这是引起蜈蚣消化道炎症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高温季节,由于蜈蚣饲料都是一些高蛋白的小动物,而且富含水份,多汁液,投喂前一般要处死,如处死后存放时间过长,极易腐烂变质,蜈蚣摄食后,便会引起急性消化道炎症。

(2)饵料动物身体带毒,一般情况下,蜈蚣的常规饵料动物自身不会产生对蜈蚣有毒的毒性物质,饵料动物带毒主要是生长环境中存在有毒物质,侵入饵料动物体表,而饵料动物对该毒物不敏感或尚未侵入体内,因而尚未引起饵料动物的反应而使饲养者很难察觉,投喂后引起蜈蚣急、慢性消化道炎症。

3)饵料投喂量掌握不好,偶尔投料过少,造成有些蜈蚣过度饥饿后,次日投喂量又猛增,致使这些饥饿的蜈蚣摄食过多,此时,若温度骤降,则这些摄食过量的蜈蚣必然会消化不良,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过长,发酵而引起炎症。

2.发病症状及特点

受致病因数影响的蜈蚣同时性病是这种病的特点,患病蜈蚣先是消化不良,腹部胀大、疲软,继而出现腹泻,食欲废绝,然后随着炎症产生有毒物质侵入全身组织内,蜈蚣发生内中毒,头部充血呈紫红色,全身瘫软无力,行动迟缓,毒钩全张,最后无力爬行,死于瓦片之下或其他隐蔽处,很少死于饲养土中,解剖检查死蜈蚣,可见其肠膜温暖潮红、溃烂,腹腔内有淡黄色液体,肠内粪便稀而且恶臭。

3.防治

(1)严格控制饲料质量。饲养蜈蚣最好投喂新鲜活饵料动物,应做到现采现处死现喂,喂不完的活饵料可存放,而处死后的饵料动物最好丢弃,发现饵料腐烂变质,决不能投喂。

(2)对于配套自繁自养的饵料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饲养环境、饲料、饮水等中不要使用一些可能致蜈蚣生病的**,如重金属性药物、某些消毒药水等,同时要保证饲养土、饵料、饮水甚至空气不被病源体污染,一旦发现染病饵料动物应分析检查致病原因或病原菌的种类、可能的感染范围,以决定该批饵料动物是否能使用。

(3)对于野外捕捉饵料动物来说,应尽量在那些没有农药、化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质污染的地域捕捉饵料动物,捕捉时,还应检查该区域是否有同类动物死亡,以确定捕捉的饵料动物是否已患疾病等。

(4)清池。将患病池中的蜈蚣全部清理,放于若干小容器内,根据具体症状表现,将它们分为健康群、可疑群与患病群进行隔离养殖,而池中的饲养土则全部清除出去更换新土,池中所有用品,如饮料盘、水盘或水槽、瓦片等全面,消毒、暴晒后再用。

(5)在气温暴升陡降的季节,气温陡降的时候,应关闭门窗,必要时适当开启升温设施以保证气温相对稳定,但升温时注意不要造成饲养舍内烟尘污染或煤气污染。

(6)药物治疗。对于患病蜈蚣或可疑蜈蚣,下列药方可供参考:

①磺胺咪0.5克,多酶片0.6克,饵料200——300克搅碎,三者拌匀,每日投喂1次,连喂3日。

②黄连粉2克,多酶片1片,全脂奶粉5克,溶于100毫升温开水中,拌匀后,用海绵吸收,让蜈蚣吸吮,每天1次,连喂3天,注意海绵应每天更换,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小蜈蚣。

③氯霉素0.25,复合维生素0.5克,饵料300克绞碎,药物压成粉与饲料拌匀,投喂,每日一次,连喂3天。

④腹可安0.5克,压成粉,500克饵料绞碎,两者混拌均匀,每天投喂一次,连喂2天。

(三)蜈蚣咽喉部溃疡病

该病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蜈蚣急性暴发性传染病,由广西农业大学的梁家权等专家首次报道。

1. 发病原因

本病由一种名叫“铜绿色假单胞菌病菌”感染蜈蚣所致,本病多发于高温季节。

2.发病症状

主要表现为口腔不能启闭,口内流出分泌物粘液,病蜈蚣不能采食、吞咽,精神萎迷不振,最后衰竭死亡。

3.防治

关于本病的防治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中,但加强蜈蚣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不喂带菌饵料动物,仍是预防本病的得力措施。

(四)粉螨病

1.发病原因

粉螨是一种体长不到1毫米的螨类动物,当它寄生在蜈蚣体表时,则引起蜈蚣粉螨病。在夏季高温天气里,如果饲养室或饲养池湿度过大,很容易造成粉螨在此安家落户,大量繁殖后代,此时,若有蜈蚣正在蜕皮或有仔蜈蚣存在,由于它们皮肤裸露,无保持,很容易造成粉螨寄生。粉螨寄生后,一方面由于它们吸食蜈蚣体液,消耗蜈蚣大量的营养物质使蜈蚣消瘦、衰竭而死亡,另一方面,粉螨还产生毒素刺激蜈蚣,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摄食饮水等生命活动同时,由于粉螨咬破了蜈蚣的皮层,使蜈蚣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继发传染病。因此,在粉螨病发生时,如处理不及时,常常诱发其他疾病。

2.发病症状

被粉螨寄生的蜈蚣极度不安,常常在活动场或饲料土上独自漫无目的地快速爬行,有时回头试图舔背部,即使不向前爬行时,有些附肢也有“刨、扒”的动作这种现象最先发生于刚蜕皮的后的蜈蚣或当年出生的幼蜈蚣,随病程发展,其他蜈蚣也开始发病,患病蜈蚣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继发其他病原菌感染而死亡。悉心观察饲养土上能发现其中有螨形动物活动。检查被感染蜈蚣的体表,也可以发现螨形动物活动,这即是粉螨。

3.防治

本病尚无很好的药物可以防治,因为能杀死粉螨的药物,往往对蜈蚣也有害,只能从管理上加以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搞好饲养舍的通风透光、防暑降温工作保持室内良好的饲养环境。

(2)搞好饲养室内堆放家什杂物,工作服应经常性的浆洗耳恭听暴晒,必要时进行高温处理以杀死其上可能附生的粉螨或螨卵。

(3)发现有粉螨发生,应将全池蜈蚣悉数清理出来,清除原有饲养土,全池、全

舍喷洒除螨药物,如敌百虫、氯杀螨醇。并将饲养舍封闭一段时间再启用。

(4)发病蜈蚣群清出后,应将处于脱皮期的蜈蚣、幼嫩蜈蚣及可疑蜈蚣与健康蜈蚣分开,分别放入小面盆中,间断性的放于太阳下暴晒,以驱赶粉螨。每次暴晒时间在30分钟左右,每隔30分钟一次,暴晒后,快速将蜈蚣逐条捡入另一面盆中,原有盆消毒后使用放于紫外灯下照射,似乎也有一定的效果。其做法与太阳下暴晒一样。

(5)把一块带肉晒致半干的猪骨头,白天放入饲养土上或活动场中,每2——3小时清除一次,有很好的诱杀效果,但此法不能用于未发病蜈蚣的预防,否则,有弄巧成拙的危险。

(五)寄生线虫病(零二七-八二六六五五久久)

常常寄生于蜈蚣体内的线虫又叫铁丝虫,这种病主要来源于带虫的饵料动物。该虫寄生于蜈蚣的消化道内,甚至穿过肠壁,在肠外盘曲如铁丝状,因此而得名。该虫在蜈蚣体内吸食蜈蚣体液,造成蜈蚣大量营养物质损失,因而阻碍了蜈蚣的正常生长,造成蜈蚣体重瘦小。

尽管该病不会呈暴发性发生,不会对蜈蚣养殖造成大面积危害,但随着人们对动物**质量要求的提高,该病可能会成为影响蜈蚣商品质量的因素。

防治该病主要是减少或不喂蝗虫、蚱蜢等昆虫之类饲料,而改蚯蚓、蝌蚪等多汁饵料,保持饮水不被虫污染。

频繁发现蜈蚣群中有铁丝虫寄生病时,可用0.1克驱虫净粉碎后拌入5克全脂奶粉中,共同溶解于100毫升热水,用海绵吸取后供蜈蚣吸吮即可将该寄生虫驱除.(中国有机农业网)

黄鳝苗多少钱一斤?一斤大概多少尾?哪个月份放养比较好?我想等过了春节...

现在市面上大约25元左右。有多少尾要跟月龄有关。黄鳝又叫长鱼,适应性强,生活能力强,耐饥饿,在各类的淡水中都能生存,容易管理。一般每公斤鳝鱼苗可长成5—10公斤成鳝。人工养殖黄鳝,占地用水省,效率高,是一条致富之路。一、修建鳝池:选择向阳空地、田块、旧水沟建池。为了便于换水,最好在有水源保障的地方建池,采用水泥池、砖砌池、乱石池和三合土池均再用水泥经或三合土勾缝,要求池底和四周不漏水和不易跑鳝。鳝池大小根据饲养规模决定,可大可小,从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都行。一般池大小20—30平方米,池深1米左池形因地而定。水深春夏秋三季一般保持在10—15厘米上下,冬季放干留一雨水,为便于换水放水,鳝池底部及上方各开一水口或置进排水管。并安装拦鱼肉。池底在建成不漏水后,要铺放3—5寸深的泥土,可用河泥和青草沤制成的泥土垫池底(有的地方池底垫厚达60厘米),池中心或四角上放乱石堆,以利黄鳝保暖或乘凉,适应黄鳝的定居习性。池水温度以10—25℃最适宜。池的四中栽树、种瓜、栽竹搭棚,或栽茨菰若干棵,以减少夏天日照,池内可适当种植些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供黄鳝夏天避暑。二、选种投种:选用良种,以黄色为好,青色次之。最好与养鳝户联系,购买大小均匀、体强无病、无伤的种鳝,也可到市场上去购买,或到野外捕捉。鳝种每斤15—25条左右为好,在惊蛰(三月五、六日)以后的三、四月间投种,一般每平方米投种2?5—3斤,如饲养条件好,可投到5—10斤左右。投种时,每池投一至二个癞蛤蟆共池混养,可起到防治黄鳝常见病的并向池内投放一些瓜络或稻草团,便于小鳝藏身。鳝种来源也可用在4—10月间到稻田或浅水的泥穴中徒手捕捉幼鳝(或笼捉),但徒手捉时要戴纱手套,用中、食指夹住鳝鱼的前半部,以免幼鳝受如用铁钩捕捉的幼鳝会有内伤,不能养殖。三、投喂饵料:池养黄鳝,因其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必须投饵精养。饲喂的黄鳝吃投喂的河蚌肉、螺蛳肉、小杂鱼虾、畜禽内脏和螟虫、蚕蛹、食品厂下脚料、菜籽饼,并且喜食人工繁殖的蚯蚓、蝇明等。还可以用灯诱飞蛾入或用猪血招引苍蝇生明以作饲料。黄鳝是肉食性鱼类,很贪食,饵料严重不足时,黄鳝有互相残杀或大吃小、强食弱的食性。由于黄鳝白天不出来活动,因此,每天晚上8—10时投料为好。以投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如皮、米饭、瓜果等酸甜食物)为辅。一般每天投料一次,投饵量早期为黄鳝体重的3—5%,随着黄鳝体重增加投饵量也相应增加。投饵最好全池均匀遍撒。饵料不足时,也可辅投一些浮萍、桑叶,抓住春后到冬前黄鳝生长的黄金季节,做到适时喂料,。为避免黄鳝停食,要求投喂混合饲料,投饵的原则是新鳝、营养、多样、吃尽。人畜粪必须经过腐热发酵后才能泼洒喂养。严禁用酸败霉变的酒糟、豆腐渣、薯渣等腐臭、变质食物。投料如定时定点,可便于鳝鱼摄食和人工捕捞。投料后的第二天清早清除残饵或注入新鳝水,保持池内有较多的氧气。当然,投饵也要适中,过多会使水质变坏,过少则食饵不足。四、精心管理:管理上要“三查三防”。一查水情,保持水质的清爽,保持池内清洁卫生。要勤观察,发现水质微臭或不常时,应立即换水。水源较差的每隔5—8天换水一次,做到季勤换,天气炎热水温过高时还要搭荫棚遮盖或适当加深水位。冬季尽量不换。池内可混养些泥鳅。每平方米放养1—2斤,以改善水质,并防止黄鳝互相缠绕。二查饵情,应注意缺饵、单饵、混饵的观察,注意打雷下雨与缺饵时,黄鳝受惊向外逃,不进食,不入洞;缺饵时黄鳝会出现大追小,互相秘。改喂新饵料应从少到多。三查病情,只要提前预防,注意观察,鳝病是可以控制的。“三防”是:一防逃跑,建池要牢固,防止洪水冲垮池子或鳝鱼翻池,雷雨时要排水以防外逃。二是防害,鹅鸭不得入池。三是防毒,严禁香烟头、化肥、农药污染或有污染的水放入池内,特别是化肥、农药对鱼类有剧烈的杀伤一旦发现中毒,应彻底放干池水,用新水冲换池内毒水、污物。然后将大蒜捣烂兑水,按每平方米5克投入池内,以免黄鳝大批死亡。五、疾病防治:黄鳝常见有发烧病、感冒病、肤毒病和毛细线虫病。发烧病是因黄鳝密度过大引起的。防治方法是池内可混养少量泥鳅(以每200条黄鳝搭配1条泥鳅为宜)。当黄鳝发病后,立即换水,或在池中加入万分之七的硫酸铜溶液,每平方米可泼洒一大两左右。黄鳝感冒是由于注入的新水温度过低引起的。用温度很低的泉水、井水、山矿水或水库水换水之前,应让水温升高后再放入池中。秋末冬初水温低到12℃以下时,黄鳝开始入泥土下30厘米左右深处过冬。这时,要排去池水,只保持泥土湿润,并在泥土上盖一层5寸左右的稻草防冻,避免结冰。黄鳝背部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梅花斑,是黄鳝常见的病害,预防方法就是经常在鳝池内投放一些癞蛤蟆,因为癞蛤蟆身上的分泌物具有防这种病的功效。如黄鳝已患此病,立即取1—2只剥皮的癞蛤蟆用绳系好,在池内拖几趟,即可病除。肤毒病是因黄鳝相互咬伤或被敌害生物侵袭造成伤口而导致霉菌感染引起的。病鳝体生“白毛”,食欲不振,瘦弱而死。在黄鳝入池前应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发现病鳝,可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和小苏打合剂全池遍洒。黄鳝饲养早期易患水霉病,可用5%碘酒涂抹患处或用3—5%食盐水浸泡3—4分钟。黄鳝毛细线虫病是由于毛细线虫寄生在黄鳝肠内引起的疾虫破坏肠壁组织,使病菌肠壁引起发炎,造成黄鳝消瘦死亡。亦是应在养鳝前用生石灰清池杀死虫卵。发现这种鳝病,按每百斤鳝鱼用5克90%敌百虫晶体拌入豆饼粉3斤,做成药粒投六、繁殖与贮运:黄鳝有性转的特征,从胚胎到第一次性成熟都是雌性。黄鳝二月龄开始性成熟,鱼体先雌后雄,其体长10厘米左右时,一般为雌体,长到5厘米左右时第一次产卵,以后逐渐出现性逆转,在体长达到35厘米左右时雌雄各占一半,体长53厘米以上时,都是雄性。黄鳝的生殖季节为4—8月,产卵盛期为5—6月。池内要放谷类叶子,以利产卵。一般7天左右,卵粒自然孵化成幼鳝。粘上卵粒的叶子应放入另一鳝池,以便孵化后用精料喂养。为了防止成年鳝和水鼠残害幼鳝苗,在繁殖期间,池内放的丝瓜络和稻草团不能捞掉,以便幼鳝苗居避。鳝苗贮运得当,成活率可达90%以上。方法是箩筐要消毒,内垫无霉薄膜。每筐装50斤左右。筐内不放水,不封口,防止缺氧。筐内放入适量肥皂泥,每筐一天用4个鸡蛋打破搅匀倒入筐内,用手搅散,以保持一定的养份和水份。每筐内放泥鳅1—2斤。每隔12小时,用手插入筐内搅动,避免鳝体发烧。捕捉黄鳝时必须取大留小,保持池中留有足够数量的种苗,以利继续饲养。最好采用钩钓的办法,即在钩上装上蚯蚓,伸向鳝洞中钓捕。也可先用网捕1—2次,然后放干水捕捉,捕后用清水洗净。捕黄鳝的网一般用捕捞鱼种的夏花网。当黄鳝在冬眠期间,可翻土取捕。人工养殖泥鳅可利用房前屋后的废池或菜园进行泥鳅饲养,或建池养殖,需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苗种质量是关键,没有好的苗种,其它方面做得再好,对于养殖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影响。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光滑、富有粘液、规格整齐、活动能力强,注意剔除体表或口腔内有伤的鳅种在饲养时,可投喂麦麸、米糠、花生饼、豆饼、菜饼、蚯蚓、蝇蛆及浮萍等植物性饲料,适当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等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池内栽植水生植物,以利于遮阴和改善水质。有了水生植物后,其根部会有一些底栖生物,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泥鳅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一般只要保持水质清新,泥鳅就没有那么容易生病。在养殖时,也可以通过适度施肥,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状态,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质。蚯蚓是杂食性动物,饲料来源广泛,酒糟、果皮、菜叶及生活垃圾等都可作为其饲料。猪粪可以用来养蚯蚓,把新鲜的猪粪收集起来堆放,每堆摊开晒到七成干,再加入20%的泥土地、3%的麦麸和米糠,用塑料薄膜将粪堆封严,7天左右猪粪就发酵了。然后将发酵后的猪粪平铺在坑内,上面用青草或草帘等物盖好保持湿润,20天左右即可。

新疆红线虫养殖基地在哪

这个基地位置在米泉市长山子镇长山子村。

红线虫池养、田养均可,但以池养产量最高,每亩年产量可达750-1000公斤。池宜建成长条形,长10-30米,宽1-1.2米,深0.2-0.25米,这样的养殖池便于精养细管并夺得高产。池埂最好用0.25米宽的条石砌成,也可用砖和水泥等建材构筑,以方便饲养管理人员行走踩踏。

该基地要求池有0.5%-1%的比降,并在较高的一头设排水沟和排水口,进、排水口均需安装栅栏,以防鱼类、螺等生物敌害闯入。池要有一定的长度,否则投放的饲料、肥料很大部分会被流水带走。如果受场地限制无法建成长条池时,可因地制宜建成曲流形,环流形池等。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养殖线虫收益大吗 养殖线虫厂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养殖线虫收益大吗 养殖线虫厂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怎么养殖线虫

标题:养殖线虫收益大吗 养殖线虫厂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83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