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的古诗词鉴赏怎么写 《捣衣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捣衣的古诗词鉴赏怎么写 《捣衣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捣衣的古诗词鉴赏怎么写 《捣衣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捣衣诗赏析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驾言易水北①,送别河之阳。
沉思惨行镳②,结梦在空床。
既寤丹绿谬,始知纨素伤③。
中州木叶下,边城应早霜。
阴虫日惨烈④,庭草复云黄。
金风但清夜,明月悬洞房⑤。
嫋嫋同宫女,助我理衣裳。
参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扬⑥。
轻罗飞玉腕,弱翠低红妆⑦。
朱颜色已兴,眄睇目增光⑧。
捣以一匪石,文成双鸳鸯⑨。
制握断金刀⑩,薫用如兰芳。
佳期久不归,持此寄寒乡。
妾身谁为容(11),思君苦人肠。
《捣衣曲》是琴曲名,往往抒写妇女为远戍边地的亲人捣洗寒衣时的怀念之情。
萧衍的这首 《捣衣诗》,抒写了一位年轻妇女对征人的一段完整的思想感情流程:由追忆离别情景而伤怀感戚;由为之捣洗寒衣勾起神思飞动,从而沉湎于美妙的想象; 再到回归现实,陷入悠悠无尽的思念。
自古情人伤别离,“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作一开头就抓住了女主人公情感的端绪,从她所永难忘怀的场面写起: 当年丈夫登车揽辔离家时,说他的戍地远在易水以北,我不忍与他轻别,一直送他到河的南岸才依依分手。回家后总是想着他的一路风尘和劳顿,不由得情思惨然。晚上独卧空床,作梦也总和他在一起。是啊,她的丈夫虽然不是唐代的李德裕,被流放到天涯海角后,发出“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悲叹; 但却完全有可能像那一时代的民歌《企喻歌辞》所吟唱的那样: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想到这也许就是生离死别,她怎能不难于割舍、登车远送?想到他餐风宿露、一路艰辛,但也许就是在向死亡进发,她怎能不忧心忡忡、结梦空床? “女为悦己者容”。她心爱的人儿既已远行,那么,自己浓妆艳抹、谬施“丹绿”为谁妍?美衣华服、身着“纨素”供谁看?于是,她懒于梳妆,不事打扮,情思倦倦,度日如年!
诗作的第二部分是全诗的主体,写她为丈夫捣洗寒衣的经过及情态。当她从“中州” (中原) 家乡的“一叶落而知秋”的时候,便自然想到丈夫所在的“边城”大概早已是霜雪漫天了吧? 时令的变化为她的思虑增添了新的内容。秋虫唧唧,那鸣叫声日渐惨凄; 庭草经霜,一天天变得枯黄。金风萧瑟,秋夜清寒,一轮惨淡的明月将它冷冷的光色涂抹到空寂寥落的闺房里。这金风,这秋月,如同善解人意、袅娜柔顺的宫女一样,陪伴我、帮助我整理着为丈夫御寒的衣裳,似乎在抚慰我孤寂的心灵。一夜的忙碌与煎熬过去了,第二天她早早地就起身为丈夫捣衣了。她挥动着木槌,上下翻飞,那错落有致的捣衣声,一直从早响到晚。木槌击打捶衣石的声音传得很远,好像在倾吐着她满腹的委屈与哀怨一样。忽然,她从那上下飞动的罗袖之间看到自己如同莲藕一般的“玉腕”,再一低头,又看到自己丰满、可体的“红妆”,顿时涌起一阵青春的自豪、韶华的骄傲。于是,禁不住“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神思飞举,情深意遥。想到曾与丈夫经历过的恩恩爱爱,不由得“朱颜”泛彩,情目增光,顿觉自己用木槌捶打的已不是清冷的秋砧,而是用自己的一双纤手捶打丈夫那宽厚而滚烫的胸膛! 那铺在砧石上的衣裳皱褶,也蓦然幻化成一双相依相随、恩爱非常的鸳鸯了! 这是一段出神入化、妙不可言的描写,诗人的笔触,探测到了人物的潜意识层次,翻卷出人物深幽细微处的感情涟漪; 准确地捕捉到了人物的表情仪态,通过人物的神飞目动,将女主人公情真意切、如痴如迷的繁富情态“定格”化,显像化,从而使它成为传神妙笔。
最后六句紧承上文,写女主人公从飘飘飞动的遐思中回归现实,化神追于力行,“制握断金刀”,紧赶慢赶地给丈夫裁制寒衣; 融深情于劳作,“薰用如兰芳”,那香气馥郁的征衣里包裹着她对丈夫的多少柔情蜜意、眷眷心曲?“佳期”如梦,久盼不至,权将这针针线线都凝结着情和泪的衣物寄向那“边城”、“寒乡”。鸳鸟失偶,天各一方,“妾身”孤苦,当为谁容?只落得朝思暮想,愁断情人肠!
梁武帝精通音律,擅长文学,可说是一位英雄才子。他的这首《捣衣诗》构思新巧,文情并茂。诗人匠心独运,以女主人公的离别伤怀、无意妆饰“起”,以秋深念远、思制寒衣 “承”,以捣衣自怜、神思飞动 “转”,以久期不归、寄衣苦思 “合”。全诗深情贯注,神接意续,气脉连亘,笔笔相搭,构思绵密,自然天成。特别是诗人能够在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涉及到了人物的主观意念、表情细部,虽然如蜻蜒点水,但却旨味全出;尽管是简笔描画,然而却尽得风流,使我们不得不在为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感嘘连连,对她的体贴多情深表击赏的同时,又情不可遏地为诗人的精思巧运、生花妙笔拍案叫绝!
捣衣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孤衾引思绪。独枕怆忧端。深庭秋草绿。高门白露寒。思君起清夜。促柱奏幽兰。不怨飞蓬苦。徒伤蕙草残。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鹤鸣劳永欢。采菉伤时暮。念君方远游。望妾理纨素。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招携从所务。步栏杳不极。离堂肃已扃。轩高夕杵散。气爽夜碪鸣。瑶华随步响。幽兰逐袂生。踟蹰理金翠。容与纳宵清。泛艳回烟彩。渊镟龟鹤文。凄凄合欢袖。冉冉兰麝芬。不怨杼轴苦。所悲千里分。垂泣送行李。倾首迟归云。——南北朝·柳恽《捣衣诗》 捣衣诗 孤衾引思绪。独枕怆忧端。深庭秋草绿。高门白露寒。
思君起清夜。促柱奏幽兰。不怨飞蓬苦。徒伤蕙草残。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鹤鸣劳永欢。采菉伤时暮。念君方远游。望妾理纨素。
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招携从所务。
步栏杳不极。离堂肃已扃。轩高夕杵散。气爽夜碪鸣。
瑶华随步响。幽兰逐袂生。踟蹰理金翠。容与纳宵清。
泛艳回烟彩。渊镟龟鹤文。凄凄合欢袖。冉冉兰麝芬。
不怨杼轴苦。所悲千里分。垂泣送行李。倾首迟归云。 闺怨 , 妇女思念
鉴赏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像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像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著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构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柳恽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宋代·朱淑真《谒金门·春半》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婉约 , 春天 , 闺怨思念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宋代·许棐《 *** 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 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宋词精选 , 婉约 , 女子 , 春游闺怨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五代·欧阳炯《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
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闺怨相思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捣衣的古诗词鉴赏怎么写 《捣衣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捣衣的古诗词鉴赏怎么写 《捣衣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