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中学语文 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

国学综合

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中学语文 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

光明纪元围观:℉更新时间:04-04 16:56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中学语文 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中学语文 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中学语文 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填空题及答案

1. 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诗句填空题

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诗句填空题 1.渡荆门送别的复习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关于李白古诗《渡荆门送别》其中的一题

C不恰当。因为这诗表达了是人恋乡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3.古诗渡荆门送别答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3、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爱。6、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试题】(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参考答案】(1)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

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4)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3分)(5)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6)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二: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参考答案:1、记叙。

地点、目的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3、不同。

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三: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按____________顺序描绘的。

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答案:1.C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由远到近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4.古诗渡荆门送别答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3、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爱。6、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试题】(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参考答案】(1)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

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4)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3分)(5)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6)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二: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参考答案:1、记叙。

地点、目的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3、不同。

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三: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按____________顺序描绘的。

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答案:1.C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由远到近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

古诗词常识题填空题

1. 古诗词常识填空题

古诗词常识填空题 1.古诗文填空及文学常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思想家 )。

3.太子及兵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世皆垂泪泣涕。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

5.子曰:“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寿。”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十个305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既是指( 风 )( 雅 )( 颂 )三种诗歌形式与( 赋)( 比 )( 兴 )三中表现手法。

7.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

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 ),( 笃行之 )。

9.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 则知名而无过矣 )。

10.《红楼梦》作者是( 曹雪芹 )。这部小说的情节主线是贾宝玉与( 林黛玉 )、( 薛宝钗 )的爱情悲剧。

11.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12.(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

13.(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

1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史记 ),作者是( 司马迁 ),它由( 本纪)、( 世家 )、( 列传 )、书、表五部分组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汉书 ),作者是( 班固 )。

15.莎士比亚是(英)国(16)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代表作有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

16.( 雨销云霁 ),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17.( 李清照 ),字易安居士,是(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18.悟以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19.(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诗歌常识填空

1、《诗经》 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被尊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和古典浪漫主义的典范。

2、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涌现了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或《陌上桑》) 等名篇佳作。3、汉末 五言诗歌 达到成熟,我们学过古诗十九首中的 《迢迢牵牛星》 、曹操的 《短歌行》 、陶渊明 的《归园田居》、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等。

4、唐代近体诗兴起,李白、杜甫两大诗人雄视千古;以 王维 、孟浩然 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和以 高适 、岑参 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相映成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 新乐府诗 反映现实,“为歌生民病”。5、宋代词坛,有以 苏轼 、辛弃疾 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和以 柳永 、李清照 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元代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惨淡经营,使元曲雅俗共赏,造就了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个高峰。

6、在思想内容上,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 抒情言志 。7、唐代出现了近体诗,属于 格律诗 ,它在字数、句数、押韵 、平仄、对仗 等方面有严格要求。

求答案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3.40个关于古诗文的填空题(附答案

有关古诗词的一些填空题

1.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

2.__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3.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

4.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5.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

6.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

7.___________,没在石棱中.

8.___________,北风吹雁雪纷纷.

9___________,树阴照水爱晴柔.

10.春潮带水晚来急,___________.

【咏物诗】人选下面景物中的三样赋诗,注意把使命合作者写清楚:柳树、月亮、梅花、荷花、瀑布、雪、枫叶.

【填地名】1.()野草花,()口夕斜阳.

【填动物名或植物名】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2.留恋戏()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

【按诗意填空】1.翁卷的《 》以白描手法谢江南农村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寥寥几笔就把水乡时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2.唐代诗人在诗《乐游园》中以一句___________表现出对美好而又消逝的事物的留恋和惋惜,极具人生哲理,堪称千古绝唱.

3.《游园不值》的作者是 ( )代诗人( ).这首诗赞美了( ),诗中描写景色的名句是___________.

4.《晓出进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 ).这首诗赞美了( ),诗中描写景色的著名句子是___________.

5.《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本诗描写了( )的美丽景色,广为流传的名句是__________.

【引用古诗名句】

1.教育人有积极向上,好上加好_________

2.说明生命力顽强,用来礼赞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积极有为的顽强精神和人生态度_________

3.教育节约粮食,珍惜农民劳动成果__________

4.教育我们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才学、智慧才会永不枯竭,永不陈旧,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_________

5.教育我们面对严峻的考验要从容不迫、无所畏惧_________

4.诗词、知识填空

1.厚德载物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3.人之老,人之幼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

.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动笔写作(《史记》)。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3000 )年的历史

6.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品,作者(北宋张择端)。它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河两岸的风光,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7.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的京杭大运河贯穿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全长约1700公里,支开找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线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

高一必修一的古诗词填空题60题

1.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透露出对早春春草初出之景的喜悦之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咏雪,以春景写冬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 同是怀古,张养浩登潼关望西都,发出了“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叹悲。

4. 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面对辽阔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

5. 宦海沉浮,数次遭贬的范仲淹,在春和景明之时登上岳阳楼,面对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一定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 在古诗中,“月”经常被用来作为诗人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感情的载体,如苏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志。

8.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表达了“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的心愿

9. 人生难免有别离。当我们面临分别时,会有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__”

的依依不舍,也会有王勃“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的大气豪迈。

10.李白在《行路难》中表现不怕困难,充满信心,有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博大宽广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2.《与朱元思书》写出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五柳先生传》中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4.《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醉翁亭记》中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赤壁》中作者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五柳先生传》中与“不戚戚于贫贱”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石潭记》中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 春蚕到死丝放尽,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 _____________,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6. 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7. 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 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 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11.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2.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3.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1、 ,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 。天苍苍,野茫茫, 。《敕勒歌》北朝民歌

3、 ,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 。《回乡偶书》贺知章

5、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 ,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孟郊

8、 ,桂树何团团,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元日》王安石

10、 ,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 。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 ,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 ,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 ,春风花草香。 ,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 ,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 。《鹿柴》王维

24、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王昌龄

27、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 。常恐秋节至, 。百川到东海, ? , 。《长歌行》汉乐府

30、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梅花》王安石

33、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 。《七步诗》曹植

36、 ,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 ,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 。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苏轼

39、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白

41、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 。《塞下曲》卢纶

43、 ,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 。青箬笠,绿蓑衣, 。 《渔歌子》张志和

45、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江雪》柳宗元

46、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竹石》郑燮

49、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李白

50、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好颜色, 。《墨梅》王冕

53、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寒食》韩翃

56、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白发三千丈, 。《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甫

65、 ,上有黄鹏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韦 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乌衣巷》刘 禹锡

67、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竹枝词》刘 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秋夕》杜牧

70、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赠花卿》杜甫

71、 ,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军听了军愁, 。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 ,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示儿》陆游

74、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 。

即从巴峡 穿巫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7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春夜喜雨》杜甫

80、 ,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龚自珍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中学语文 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中学语文 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特岗必考古诗词

标题: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中学语文 特岗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79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