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以ji结尾 古诗词 以实写虚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诗词 以ji结尾 古诗词 以实写虚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诗词 以ji结尾 古诗词 以实写虚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温庭筠的《望江南》诗句赏析题及答案(还要写范仲淹的渔家傲,苏轼的江城子...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渔家傲》中表现国家贫弱时代,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选出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各句围绕着“异”字,写出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不同之处。
B.“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出将士们为了守边杀敌,不留意雁去南归。
C.“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
D.“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引用典故来抒发报国之志,写出了作者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
3.“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的自称吗?是
4.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扩写为百字左右写景的文字。
5.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
长烟/落日/孤城闭
6.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向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⑻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的特点。
⑼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⑽“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蕴含了戍边将士的什么感情?
⑾“燕然未勒”的意思是什么?其中的“勒”字是什么意思?
答案:B,D
9, 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
10. 答:无比思念遥远的家乡而不能归,借酒浇愁的痛苦心情
11. 答:边患未平,功业未成。“勒”字是“刻石记功”的意思。
■ 梦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⑴词中“独”字写出思妇的孤单身影,“倚”字写出思妇久久等待的神态。
⑵写等待时间之长的短语是过尽千帆,刻画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的词句是
⑶词中写景的句子是:
⑷全词点明主旨的一句是:
⑸联系全词,说说“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一句包含了倚楼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2.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3. 斜晖脉脉水悠悠
4. 肠断白苹洲。
5. 包含了倚楼人思念、等待、渴盼、失望等复杂的情感。
(一)(10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鬓微霜,又何妨”一句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1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11、本词中运用了不少典故,试说说下列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
“遣冯唐”:
6.根据提示,默写诗句。(4分)
①《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宏愿和伟大气魄的句子:
②《武陵春》中表达作者晚年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悲观的句子:
③《望江南》中描写主人公登楼远眺,却又一再失望的句子是:
④《破阵子》中描写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二、古诗文名句填空(12分)
1、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倾诉了“过尽干帆皆不是, ”的绵绵情意;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表达了“ ,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报国豪情。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 ”。
3、《汉乐府?长歌行》告诫我们“少壮不努力, ”;赵翼在《论诗》中鼓励我们“ ,各领风骚数百年”。
4、我国把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说明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请写出与传统节日(中秋)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 。”(写出连续的两句)
5、浊酒一杯家万里, 。 6、 ,欲语泪先流。
7、马作的卢飞快, 。
8、足蒸暑土气, 。
5.对《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卫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6.对《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题为“壮词”,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壮就壮在词中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志;壮就壮在道出了词人的一颗壮心。
B.“沙场秋点兵”五个字,使人感受了战场气氛,又看到了雄壮威武的阵容:“点兵”二字也透出战事即将开始之意。
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下跌落下来,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D.这首词首句和后两句写实,中间三句写梦,上阕与下阕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界限,使不可遏制的激情直泻而下,打破了常规的分阕写法。
(四)读《渔家傲 秋思》,完成25--27题。(6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5.上片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 。(1分)
26.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哪两句诗?(1分)
27.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7.根据要求填空。(5分)
⑴ 《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运用了《三国志》中的典故的词句是:“ , , 。”
⑵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充分表达作者作战目的和理想的句子是:“ ,
(3)古人说“愁”有长度,李煜说:“ , 。”“愁”还有重量,李清照的愁是:“只恐 , 。”
⑷《陈涉世家》中最能体现陈胜反抗精神的句子是:“ 。”
1、填空。(6分)
(1) ,弓如霹雳弦惊。(2) 过尽千帆皆不是, 。
(3) 塞下秋来风景异, 。(4)持节云中, 。
(5) 《破阵子》中表明作者杀敌报国愿望的诗句是 ,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整理
一、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发闾左适戍渔阳 2为天下唱
3固以怪之矣 4将军身被坚执锐
5故不错意也 6仓鹰击于殿上
7欲信大义于天下 8自董卓已来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1必能裨补阙漏
二、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义差别较大,请写出古义。
1今亡亦死 2卒中往往语
3又间令吴广
三、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都属词类活用,请写出意思。
1天下苦秦久矣 2忿恚尉
四、 一词多义,你能写出意思吗。
1将 项燕为楚将 上使外将兵
2故 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3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书 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5为 若为佣耕 为天下唱
士卒多为用者 为坛而盟
6之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楚人怜之
7以 以大易小 徒以有先生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五、 翻译句子或短语。
(一) 陈涉世家
1尝与人佣耕 2辍耕之垄上
3怅恨久之 4比次当行
5死国可乎 6经数谏故
7上使外将兵 8诚以吾众
9宜多应者 10乃丹书帛曰
11之次所旁丛祠中 12指目
13多为用者 1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5为坛而盟 16行收兵
17比至陈 18身披坚执锐
19刑其长吏
(二) 唐雎不辱使命
1加惠 2易安陵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请广于君
5岂直 6怫然
8布衣 9庸夫
10士 11怀怒未发,休 降于天
12缟素 13秦王色挠
14长跪而谢之 15谕
六、 按课文填空或默写。
1、 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鬓微霜,又何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更深月色半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你最喜欢的我国古代的一个风流人物的诗文名句,并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怀。
诗文名句: 。(2分)
蕴含的情怀:
。(2分)
8、“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你向大家推荐一位我国当代的风流人物,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4分)
1.《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荒凉的句子是
2.抒发征夫戍守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心不已的诗句是:
4.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戍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
5.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6.李清照《武陵春》
以泪代语述说不幸的是
出奇创意表现愁绪的句子是
7.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是
2.描写战斗场面的是
3.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
8.《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9.在《武陵春》中词人是怎样表现愁苦之情的?
10.《武陵春》“闻说” “也拟”
“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1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句运用比喻,化虚为实,巧妙地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愁有了重量,写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沉重的愁思。
12.《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13.《渔家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15.《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16. 《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17.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是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18.写出《词五首》中写酒的句子,再写出一些写酒的诗句。
【基础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筠( ) 倚( ) 斜晖( ) 脉脉( )
貂裘( ) 麾下炙( ) 舴艋( )
二、填空。
1.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
2.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
3.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加粗字。
1.老夫聊发少年狂( ) 2.会挽雕弓如满月( )
3.燕然未勒归无计( ) 4.独倚望江楼( )
5.斜晖脉脉水悠悠( ) 6.了却君王天下事( )
【综合练习】
四、阅读理解。
1.《望江南》是一首________的词。“望江南”是________词的开头两句写闺中女子登楼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急切神态。“独倚”二字让人想像出她________、________(填两个成语)的形象。
2.《渔家傲》的下片说尽了作者矛盾繁杂的心情,这个矛盾是什么?
3.《破阵子》一词中现实与梦境交融,其中写现实的词句是________。词句________有力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4.请谈谈你对《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理解。
【探究练习】
将《望江南》改写成散文,极力铺陈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美好的情感。
25 词五首
一、yun yǐ huī mò diāo qiú huī zhì zé měnɡ 二、(略)
三、1.姑且 2.定将 3.在碑上刻字 4.靠 5.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 6.了结,把事情做完
四、1.描写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牌名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希望建功立业的主观愿望和不可能“勒燕然”的客观现实的矛盾。 3.醉里挑灯看剑 可怜白发生 4.人们总是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词五首·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望江南》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姓名),___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词中表现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_______朝文学家________(姓名)。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________。
3.《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姓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与________并称“三苏”。“江城子”是________,________是词的题目。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武陵春》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姓名),号________。词中叙述词人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________朝爱国词人________(姓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与________并称“苏辛”。下阕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的远大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
能力提高
1.简要说说《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引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回答问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上阕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沙场秋点兵”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阕中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词人的好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晚唐 温庭筠 花间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宋 范仲淹 寒下秋来风景异
3.宋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苏洵 苏辙 词牌名 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宋 李清照 易安居士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宋 辛弃疾 幼安 稼轩 苏轼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能力提高】
1.作者先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的哀愁。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能触摸。然后“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
2.引“亲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引“遣冯唐”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3.(1)写了挑灯看剑、听吹角的活动。梦见了自己已经置身于抗敌的前线。
(2)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秋”字用得好。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的季节。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争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5)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时,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6)略
词五首·同步训练
1.给加粗的字注音。
(1)斜晖脉脉( ) (2)白苹洲( )
(3)人不寐( ) (4)右擎苍( )
(5)锦帽貂裘( ) (6)鬓微霜( )
(7)舴艋舟( ) (8)麾下炙( )
2.解释下列加粗字。
(1)老夫聊发少年狂( ) (2)千骑卷平冈( )
(3)会挽雕弓如满月( ) (4)也拟泛轻舟( )
(5)五十弦翻外声( ) (6)马作的卢飞快( )
3.默写。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
(2)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3)千嶂里,________。
(4)________,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报倾城随太守,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7)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__。
(8)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
(9)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
(10)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温庭筠的《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渔家傲》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城子》一词描写了打猎的场面,抒发词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谈谈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破阵子》一词中描写将士酒足饭饱后列队布阵场面和描写残酷战斗气氛的语句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破阵子》一词的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武陵春》上片的哪句诗表明季节是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单咪我~~
《蜀相》杜甫古诗鉴赏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蜀相》杜甫古诗鉴赏,欢迎阅读参考!
《蜀相》杜甫唐诗鉴赏 ,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诗鉴赏
上元元年(760)春,诗人由秦州漂泊到成都,耕读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诗人寻幽凭吊,写下这首七律《蜀相》,抒发对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想到这里,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怅惆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总的说来,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绝句杜甫古诗词鉴赏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杜甫的爱国诗句
1、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古代伤感的爱情诗句
1、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2、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3、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4、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5、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9、这年头,谁不是带着一箱子的面具走天涯?
10、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1、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1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丛中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4、今宵赏月似也醉,只见明月星以睡;明月明日何处寻,此生唯有影随行。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7、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清明》杜甫古诗鉴赏
《清明》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清明》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写艺术
1.举例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2.诗歌中的虚写、实写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 画家作画很讲究虚实笔法的运用。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有的应试者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含蓄,但还是嫌直白了些;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 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
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
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 ”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无一字写人,但却又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既很好地表达了这“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避实就虚的手法,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
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诗人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短短九个字,就形象而生动地把愁之繁多,愁之无尽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化实为虚,虚实相生,使愁在李清照的词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繁重至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长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愁之深是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是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本来不易表现的愁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为什么是那么形态万千,生动感人,让人浮想联翩?这都得益于虚笔的运用。 音乐也是难以表现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这是描写音乐时常常遇到的一个难题。
但这个困难在白居易的笔下似乎不存在。 音乐在他的笔下是那样美妙神奇,生动感人,读他的《琵琶行》,仿佛亲临音乐的殿堂。
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呢?他用的也是避实就虚的手法。 《琵琶行》里有一段精彩的音乐描写。
琵琶女的琵琶声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不正面描写音乐,而是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来形容。
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细促而轻幽,宛如一片私语。 嘈嘈切切交错着,就好象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
一会儿像花下的莺语,婉转流走;一会儿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该被折断了似的,声音凝结休止了。
但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以无声写有声,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悠长的回味,这正是虚笔的特殊艺术效果。 虚笔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艺术效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笔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的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诗歌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
3.古诗中什么是虚写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无一字写人,但却又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既很好地表达了这“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手法,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
4.古诗中何为虚写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如辛弃疾的: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似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全词以虚写为主、实写为辅,用虚写的梦境来表现作者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用实写的现实来表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之情。这种虚实并写的手法使作者虚写与实写的两种思想感情之间构成一种对比和反衬,从而使这两种思想感情都得到了更加强烈和充分的表现。与分别单独描写作者的两种思想感情的写法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这首词中所采用的虚实并写(以虚为主)、正反相衬的表现手法是十分巧妙、十分有力的,也是很有特色的。
5.随笔作文:浅议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浅谈古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也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而艺术手法赏析题则是古诗词阅读鉴赏题中的必考题,
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诗词对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或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这种景或物上,
通过对景或物的描写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梅、兰、菊、竹、苍松、翠柳、黄河、边塞、明月、清风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李白的《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借“浮云”“落日”的情态,抒发诗人送别友人时的离情别绪。
情景交融,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
6.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
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
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
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
7.古诗词鉴赏凉州词张籍对比和虚实艺术手法的简要分析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词 以ji结尾 古诗词 以实写虚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诗词 以ji结尾 古诗词 以实写虚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