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阳关的古诗词名句 关于阳关的古诗词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关于阳关的古诗词名句 关于阳关的古诗词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关于阳关的古诗词名句 关于阳关的古诗词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关于凉州和阳关的诗句
1. 有关阳关,玉门关的古诗
------------阳关-----------1.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饮席戏赠同舍》唐. 李商隐2.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答苏六》唐. 白居易3.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
--《畴昔篇》唐. 骆宾王4.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从军行》唐. 李昂5.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阳关曲》宋. 苏轼-----------玉门关-----------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唐. 王昌龄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唐. 戴叔伦3.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唐. 李白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唐. 王昌龄5.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玉门关盖将军歌》唐. 岑参。
2. 有关阳关,玉门关的古诗
------------阳关-----------
1.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饮席戏赠同舍》唐. 李商隐
2.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
--《答苏六》唐. 白居易
3.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
--《畴昔篇》唐. 骆宾王
4.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从军行》唐. 李昂
5.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阳关曲》宋. 苏轼
-----------玉门关-----------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唐. 王昌龄
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唐. 戴叔伦
3.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关山月》唐. 李白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唐. 王昌龄
5.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玉门关盖将军歌》唐. 岑参
3. 关于阳光的诗歌
1、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出自宋·赵匡胤《咏初日》译文:初升的朝阳红光四射,照耀得千山万山如同着了火一样。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译文: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译文: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4、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5、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出自唐代李白的《阳春歌》译文:阳春三月,暖暖的太阳照耀着长安城,碧空下,杨树的枝条已经抽出嫩芽,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远看轻烟曼舞。
4. 关于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的诗有: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凉州词》
(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3、《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4、《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5、《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5. 王之涣的诗
凉州词 唐 . 王之涣 (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又名】 《出塞》 【翻译】 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 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具体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11、何须:何必。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编辑本段]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
6. 描写榆林的诗句
《送饯从叔辞丰州幕归嵩阳旧居》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白须宗孙侍坐时,愿持寿酒前致词。鄙词何所拟,
请自边城始。边城贵者李将军,战鼓遥疑天上闻。
屯田布锦周千里,牧马攒花溢万群。白云本是乔松伴,
来绕青营复飞散。三声画角咽不通,万里蓬根一时断。
丰州闻说似凉州,沙塞晴明部落稠。行客已去依独戍,
主人犹自在高楼。梦亲旌旆何由见,每阻清风一回面。
洞里先生那怪迟,人天无路自无期。砂泉丹井非同味,
桂树榆林不并枝。吾翁致身殊得计,地仙亦是三千岁。
莫著戎衣期上清,东方曼倩逢人轻。
7. 求《凉州》李渔古诗赏析
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自幼爱好游历四方,广交名士,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康熙五年(1666年),李渔时年五十六岁,从南京出发,开始远游燕秦,途经河北正定、山西平阳至西安。受甘肃巡抚刘斗、提督张勇相邀,康熙六年(1667年)初抵皋兰(今兰州),在兰州逗留之后,继续西行,五月份来到了西北重镇凉州,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绝《凉州》: 似此才称汗漫游,今人忽到古凉州。
笛中几句关山曲,四季吹来总是秋。 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
自西汉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两次出河西,驱走匈奴,收复河西,设立河西四郡,凉州遂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处重要驿站。唐朝在凉州设河西节度府,凉州一度成为西北除长安以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中描绘当时的凉州是“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元稹《西凉伎》中的盛唐时的凉州是“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颜青旗朱粉楼。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多为沉滞游。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
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唐代著名诗人诸如骆宾王、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都到过凉州,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歌咏凉州的诗篇。
文学史上诗人们用《凉州词》《凉州曲》《凉州行》等为题写下的诗篇更为多见。古老的凉州虽然地处边关,但因为有了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闻名遐迩。
作为塞上名城,使得无数的文人为之梦牵魂绕。李渔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清初的一位大文豪,作为一位喜爱漫游的诗人,这次西行,凉州自然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到了凉州,确实了却了作者的一桩心事。
所以他在诗一开头就说:“似此才称汗漫游”,“汗漫游”就是极尽兴致的漫游。李渔是南方人,曾游遍了大江南北,南方的秀美山水风光与凉州的苍凉古奥比较起来,恐怕要相形见绌了;过去的一些游历与这次凉州之行比较起来,都不足称道了!这一次古凉州之行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汗漫游”!这一句给全诗定下了基调,且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凉州有什么魅力使得大诗人如此感到“汗漫”呢? 第一句蓄势已足,于是过渡到第二句:“今人忽到古凉州。”
一“今”一“古”相对,点出李渔凉州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访古而来。一“忽”字道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人世沧桑之感。
李渔虽才华满腹,但由于纳姬妾行为的不检点而经常受到别人的讥讽排挤而仕进无望。现在来到凉州,古凉州有太多的人文积淀,也成就了历史上很多人的功名。
李渔自然地就把自己跟那些凉州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一种今(人)不如昔(人)的感慨油然而生。这里隐含了作者多少半生潦倒壮志未酬的感慨啊! 既然来到了凉州,诗人当然要游览风景名胜,凉州可写的名胜很多,狄青台、临云池、文庙、天梯山、北陌平沙……可是李渔都没去写,单单抓住了能代表古老凉州最鲜明历史特征的“笛中几句关山曲”,可谓匠心独运!这里巧妙地化用了盛唐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意,给古老凉州的文化品位定了性。
从古老的乐器羌笛(芦管)里吹出的歌曲,从汉代吹到了唐代,又从唐代吹到了明清。这不单单是一首乐曲,而是整个凉州——河西走廊的人文和历史。
一曲曲《折杨柳》《关山月》《凉州词》《阳关三叠》,一幅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画卷,曾令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为之折腰!古老的凉州,集聚了多少豪杰的英灵,也成就了多少英雄的功名。李渔来到古凉州,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仿佛又听到了那悠扬的羌笛曲,仿佛又看到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壮场面,仿佛又回到了那千军万马厮杀的凉州古战场。
怎能不使人感到这次凉州之行就是一次“汗漫游”呢! 李渔来到凉州是五月份,正是仲夏季节,怎么说是“四季吹来总是秋”呢?五月份在李渔的家乡江南,已经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桃红柳绿季节,可是在塞外凉州,仍然是凉风习习,多么像南方的秋天。唐代高适在河西节度府期间,也曾有诗描写凉州的夏天:“一队风来一队沙,有人行处没人家。
阴山入夏仍残雪,溪树经春不见花。”“秋风萧瑟天气凉”,“秋”字与“凉”字同义,这里正好巧妙地暗衬出“凉州”之“凉”字。
又,王之涣《凉州词》中有句云:“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及河西似乎春风不度,那么,“四季吹来”的就该是“秋风”了。一个“秋”字语意双关,这里既有气候的特征,又有对边塞遥远,将士们常年镇守边关不得归乡的同情之心,当然也隐含了对“春风”——君恩不及边关将士的抱怨。
而这一切都隐含在表面的写景之中,真可谓景中有情,化景为情。还有,中国文学里有所谓的“秋士”之称,一般指那些不得志的文人,李渔不就是一个“秋士”吗?——一个从南方“吹”来的“秋士”。
郁达夫在其散文《故都的秋》里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李渔来到凉州,在仲夏季节却品尝到了秋味,看。
8. 描写边寨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佛”王维(唐)《使至塞上》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凉州词》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9. 关于意外的诗句
1、意外何人知 唐 白居易 《秋池独泛》2、歌翻意外声 宋 杨无咎 《南歌子·笛喷风前曲》3、唱得凉州意外声 唐 刘禹锡 《与歌者米嘉荣》4、迢遥山意外 唐 皎然 《夏日题郑谷江上纳凉馆》5、龚黄意外扳乔松 唐 贯休 《和杨使君游赤松山》6、意外阴晴谁处问 元 元好问 《玉楼春·秋灯连夜寒生晕》7、意外功名不用图 元 刘敏中 《沁园春 张君周卿将赴济南提刑经历,出示乐》8、画出阳关意外声 宋 苏轼 《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二首》9、意外惊人 宋 苏轼 《轼近以月石砚屏献子功中书公复以涵星砚献纯》10、知结胜缘人意外 宋 王安石 《酬和甫祥源观醮罢见寄》11、意外研精麤 宋 欧阳修 《哭曼卿》12、试从意外看风味 宋 陈焕 《梅苍村咏梅作》13、意外事难量 宋 艾性夫 《杂兴五首》14、龙虎当於意外求 宋 白玉蟾 《与赵寺丞》15、良会真诚意外奇 清 赵翼 《西湖晤袁子才喜赠》16、三叠嘉荣意外声 宋 苏辙 《李公麟阳关图二绝》17、试从意外看风味 宋 陈焕 《梅苍村咏梅作》18、更欲君王意外怜 宋 陈师道 《拟汉宫词三首》19、宁须意外忧 宋 陈师道 《送外舅郭大夫夔路提点刑狱》20、意外变白黑 宋 陈造 《饯寄定海交代》21、傥无意外忧 宋 陈造 《苦旱六首》22、徇人多意外 宋 陈造 《十二月二十七日趋溪》23、意外悠悠久系情 宋 冯时行 《送何子应二首》24、流水行云意外诗 宋 刘过 《官舍阻雨十日涌出闷成五绝呈徐判部》25、征求常意外 宋 刘宰 《分韵送王非之官山险得再字》26、直从意外超唇吻 宋 释文礼 《颂古五十三首》27、更寻祖意外驰求 宋 释印肃 《颂四宾主》28、意外成疮 宋 司马光 《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29、意外别长生 宋 宋太宗 《逍遥咏》30、分明意外隐玄机 宋 宋太宗 《逍遥咏》31、舒惨阳和意外裁 宋 宋太宗 《缘识》32、舒惨阳和意外裁 宋 宋太宗 《逍遥咏》33、三叠嘉荣意外声 宋 苏辙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一李公麟阳关图二绝》34、意外逢奇药 宋 汪炎昶 《齿痛戏成三首》35、书通意外殷勤语 宋 王洋 《寄张文彦》36、意外失华途 宋 阳枋 《挽伏德华主簿》37、意外今获兹 宋 曾丰 《题会昌萧帝岩》e79fa5e98193e58685e5aeb26138、意外文字工 宋 赵蕃 《东坡在惠州窘于衣食以重九近有樽俎萧然之叹》39、解作阳关意外声 宋 郑侠 《赋公悦席上事送周如京》40、跳梁自意外 明 秦镐 《送熊思诚司理之比部二首》。
10. 描写边寨风光的诗句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
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龙城也就是卢龙城。
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
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 【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
*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
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
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
【简析】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
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塞下曲 卢纶 其二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鉴赏:《塞下曲》六首是卢纶 边塞诗的代表作,这里选了其中的两首。
它们表现了戍边将士豪迈壮丽的军事生活,刻画出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 出塞二首(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青楼曲二首(其一)王昌龄 白马金鞍从武皇, 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 遥见飞尘入建章。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关于阳关故址的诗句
1.关于"阳关"或"玉门关"的诗句有哪些
王之涣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塞上 胡宿 汉家神箭定天山,烟火相望万里间。
契利请盟金匕酒, 将军归卧玉门关。云沈老上妖氛断,雪照回中探骑闲。
五饵已行王道胜,绝无刁斗至阗颜。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送平澹然判官 王维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还告诉你点资料: 玉门关和阳关 玉门关和阳关是汉代在河西走廊设置的两个著名大关,因两关均处在古丝绸之路上,又因许多诗人对此进行过咏唱,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知名度都很高。
玉门关为汉武帝时设置,因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的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小方盘城,现存的玉门关古城堡被沙阜环绕着,它的北面为北山,北山南侧为疏勒河下游。
在古城堡北墙外边数十米处有一碱湖,汉代长城由此横向西北。玉门关的城堡呈方形,均为黄土夯筑而成。
四垣完整,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门,总面积630余平方米。
在汉代,为都尉的治所,是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对中国的对外交通、文化、经济交流都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唐代诗人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千古绝唱,使玉门关声誉远播。 汉代,在玉门关这条古道上,在玉门关的关前关后,曾发生过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6000余骑、带数万之众,进攻远在葱岭以西的大宛国,途中所经各国均坚守城门,不肯给补充给养,攻之又不能下。汉军只好一路征战,待行至大宛东界时,已成只有数千人的疲惫之师。
李广利自忖无法取胜,与左右商议,决定班师回国,待回到敦煌时,因劳师远征,中途艰辛,士兵已死亡十之八九。李广利上书给朝廷说,道路太远,缺乏粮食,士兵不患战而患饥。
且人少,不足以去取大宛。建议暂且罢兵,以后招募人马再次西进。
汉武帝大怒,派人把守玉门关。并下令说,如果有一军卒敢进入玉门关,立即斩首。
李广利甚为恐惧,只得留守敦煌。对此,宋代女诗人张玉娘为此鸣不平,有诗曰:“为国劳戎事,迢迢出玉关。
虎帐春风远,铠甲清霜寒”。 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生活了31年。
当他70岁的时候,上书请求返回内地,他说,虽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可见当时人是把玉门关视为内地家乡之象征的。
唐代诗人戴叔伦对此似乎境界更高,有诗云:“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其报效国家的意志更为可佳。
公元2世纪,波斯王子安世从这里东往洛阳。三国时,跋涉在这里的还有我国第一个西去求法的僧人朱士行。
玉门关除使者、官吏、将士、僧侣外,还有商贾、驻队马帮,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瀚海行旅图。 今日登上玉门关,还可看见汉代防御匈奴的长城(又称汉塞)的一段,它从东沿着群山戈壁蜿蜒而来。
建在小山坡、沟口旁或开阔地带上的烽燧,星星点点向西延伸,不由使人想起古丝绸道上当时“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塞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的繁忙景象。 在玉门关东面约20公里的地方,汉时建有大方盘城,这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供应玉门关一带官兵的食用。
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讲的自然土台上,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夯土板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在大方盘城的正南面长城内侧3米处,是汉代的烽燧,叫“玉门千秋燧,系石夹红柳筑成,残垣高约9米。
在玉门关附近,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例如毛笔、砚台、织锦、狩猎工具、生产用具和武器等,目前国内出土的第4块西汉纸,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它早于蔡伦造纸100多年。尤其值得提到的是,这里出土了大量内容丰富的汉简。
有诏书、奏记、檄文、律令、药方等。许多汉简上都记有年号,最早的为西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最晚的为“地皇二年”(公元21年)。
还分别有“玉门都尉”、“酒泉玉门都尉”、“玉门千秋燧”字样的汉简。这一大批文物,对研究汉代近百年的边塞屯戍、生活、经济、文化、外交和各种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古时,“春风不度玉门关”,今朝春风已过玉门关。在古丝绸之路上享有盛誉的玉门关,今天将为沟通各国往来谱写新的篇章。
阳关位于甘肃敦煌市的南约70公里处,是中原与西域交通要道的重要关口,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关隘。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称阳关。
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最西部,几乎与新疆交界的地方。汉代在此置关,它的西边就是荒漠戈壁,除了古丝绸之路上有来来往往的人群外,别的地方很少有人烟。
因此,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 现经考古发掘出的阳关遗址,面积上万平方米,房屋排列整齐,城堡墙基犹存。
阳关西边,有数道高大的沙梁蜿蜒纵横,沙土发白,那便是史书上赫赫有名的白龙堆。它从这里一直。
2.有关阳关,玉门关的古诗
------------阳关-----------
1.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饮席戏赠同舍》唐. 李商隐
2.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
--《答苏六》唐. 白居易
3.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
--《畴昔篇》唐. 骆宾王
4.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从军行》唐. 李昂
5.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阳关曲》宋. 苏轼
-----------玉门关-----------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唐. 王昌龄
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唐. 戴叔伦
3.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关山月》唐. 李白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唐. 王昌龄
5.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玉门关盖将军歌》唐. 岑参
3.与阳关有关的诗句
王之涣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塞上胡宿汉家神箭定天山,烟火相望万里间.契利请盟金匕酒,将军归卧玉门关.云沈老上妖氛断,雪照回中探骑闲.五饵已行王道胜,绝无刁斗至阗颜.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送平澹然判官王维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还告诉你点资料:玉门关和阳关玉门关和阳关是汉代在河西走廊设置的两个著名大关,因两关均处在古丝绸之路上,又因许多诗人对此进行过咏唱,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知名度都很高.玉门关为汉武帝时设置,因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的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小方盘城,现存的玉门关古城堡被沙阜环绕着,它的北面为北山,北山南侧为疏勒河下游.在古城堡北墙外边数十米处有一碱湖,汉代长城由此横向西北.玉门关的城堡呈方形,均为黄土夯筑而成.四垣完整,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门,总面积630余平方米.在汉代,为都尉的治所,是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对中国的对外交通、文化、经济交流都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唐代诗人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千古绝唱,使玉门关声誉远播.汉代,在玉门关这条古道上,在玉门关的关前关后,曾发生过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6000余骑、带数万之众,进攻远在葱岭以西的大宛国,途中所经各国均坚守城门,不肯给补充给养,攻之又不能下.汉军只好一路征战,待行至大宛东界时,已成只有数千人的疲惫之师.李广利自忖无法取胜,与左右商议,决定班师回国,待回到敦煌时,因劳师远征,中途艰辛,士兵已死亡十之八九.李广利上书给朝廷说,道路太远,缺乏粮食,士兵不患战而患饥.且人少,不足以去取大宛.建议暂且罢兵,以后招募人马再次西进.汉武帝大怒,派人把守玉门关.并下令说,如果有一军卒敢进入玉门关,立即斩首.李广利甚为恐惧,只得留守敦煌.对此,宋代女诗人张玉娘为此鸣不平,有诗曰:“为国劳戎事,迢迢出玉关.虎帐春风远,铠甲清霜寒”.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生活了31年.当他70岁的时候,上书请求返回内地,他说,虽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可见当时人是把玉门关视为内地家乡之象征的.唐代诗人戴叔伦对此似乎境界更高,有诗云:“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其报效国家的意志更为可佳.公元2世纪,波斯王子安世从这里东往洛阳.三国时,跋涉在这里的还有我国第一个西去求法的僧人朱士行.玉门关除使者、官吏、将士、僧侣外,还有商贾、驻队马帮,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瀚海行旅图.今日登上玉门关,还可看见汉代防御匈奴的长城(又称汉塞)的一段,它从东沿着群山戈壁蜿蜒而来.建在小山坡、沟口旁或开阔地带上的烽燧,星星点点向西延伸,不由使人想起古丝绸道上当时“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塞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的繁忙景象.在玉门关东面约20公里的地方,汉时建有大方盘城,这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供应玉门关一带官兵的食用.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讲的自然土台上,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夯土板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在大方盘城的正南面长城内侧3米处,是汉代的烽燧,叫“玉门千秋燧,系石夹红柳筑成,残垣高约9米.在玉门关附近,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例如毛笔、砚台、织锦、狩猎工具、生产用具和武器等,目前国内出土的第4块西汉纸,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它早于蔡伦造纸100多年.尤其值得提到的是,这里出土了大量内容丰富的汉简.有诏书、奏记、檄文、律令、药方等.许多汉简上都记有年号,最早的为西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最晚的为“地皇二年”(公元21年).还分别有“玉门都尉”、“酒泉玉门都尉”、“玉门千秋燧”字样的汉简.这一大批文物,对研究汉代近百年的边塞屯戍、生活、经济、文化、外交和各种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古时,“春风不度玉门关”,今朝春风已过玉门关.在古丝绸之路上享有盛誉的玉门关,今天将为沟通各国往来谱写新的篇章.阳关位于甘肃敦煌市的南约70公里处,是中原与西域交通要道的重要关口,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关隘.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称阳关.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最西部,几乎与新疆交界的地方.汉代在此置关,它的西边就是荒漠戈壁,除了古丝绸之路上有来来往往的人群外,别的地方很少有人烟.因此,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现经考古发掘出的阳关遗址,面积上万平方米,房屋排列整齐,城堡墙基犹存.阳关西边,有数道高大的沙梁蜿蜒纵横,沙土发白,那便是史书上赫赫有名的白龙堆.它从这里一直延续到罗布泊以东,因蜿曲如龙而得名.阳关建置以后,因处于古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大道.路面宽36丈,我们常说的“。
4.关于阳关玉门关的资料和诗词
阳关和玉门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县境内,是汉代设在“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上的重要关隘。
它们象是威武的战士,伫立于咽喉要道,迎送着古往今来的一切高朋与佳宾。 唐代诗人王维有首脍炙人口的《渭城曲》,诗曰:“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山阳关无故人。”那种幽怨凄凉的别绪,牵动着人们的心弦,使人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
从敦煌县城向西南行,不一会就进入浩瀚的戈壁滩。褐色的荒漠、远处偶然闪过一座座烽燧,好象把人们带入“胡烟与塞尘”(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那种古老而神秘的境地。
再往前约一百四十里路程,爬上一座石岗,眼前陡然出现一片碧绿,这就是南湖。 南湖这一块奇迹般的绿洲,东靠祁连山尾大戈壁,西连无际的白龙堆大沙漠。
在古代。这里原也有一座县城,汉代叫龙勒县,是敦煌郡所辖六县之一。
到了唐代,改名寿昌县,归沙州管领。当年的古城已被埋在沙漠中,那个相传曾经出过天马的渥洼池,虽然几经沧桑,但仍留下了一泓碧波,即今黄水坝。
今日南湖这一带如画的沃野良田,正是勤劳的人们通过长期与风沙搏斗,在渥洼池底托起的一块无比珍贵的翡翠。 穿过绿树葱郁、渠道纵横的南湖田园,霎那间,就能见到一条叫龙勒山的山梁。
相传从前有一匹龙马,朝发咸阳,暮及边关,在这里遗下了宝勒,也给这座山岗带来了美名。这一带有三座烽燧,分布在风蚀台地上。
有一座烽火台雄踞高处,四面一片空旷荒寂,使这座烽火台更加显得雄伟,气势非凡。台旁竖立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说明: 墩墩山烽燧系汉代建筑,约公元前111——102年。
现残高4.7米,上宽南北8米,东西6.8米,底宽南北8.8米,东西7.5米。为古阳关候望之地,故有“阳关耳目”之称。
离烽火台不远,有一个广阔的沙滩,俗称“古董滩”。在这里不时可以捡拾到古代陶器碎片、铜箭头、铜带钩、石磨和各种铁制工具以及汉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货泉通宝、榆梜钱等古代货币,还有产自西域的五色料珠、琥珀珠之类的装饰品残片。
有时还可找到黑色的阳关砖,这种古砖质地细腻坚实,扣之发金石声;用这种砖石还可制名贵的砚台。这些埋没在风砂中的古代文物,使人依稀看到了当年阳关道上信使往返、商旅络绎不绝的盛况。
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就能见到真正的阳关遗址了。与脚腕一样高低的墙基隐约可辨,碎砖破瓦满地散落。
一九七二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曾发现大型板筑遗址,经过试掘,房基清晰,排列有序,面积有上万平方米;还发现窑址、耕地遗址,连地埂、水渠也明显可见,分布面积有十平方里。可见,这儿在古代曾是个人烟密集、经济繁荣的他方。
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献资料结合地理形势作出判断,认为这里就是汉唐时代的阳关。据《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谓阳关在沙州寿昌县西六里。
《旧唐书·地理志》寿昌县条下:“阳关,在县西六里。”巴黎藏石室本《沙州图经》残卷记载:阳关“在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迹见存。”
上列史料,确指阳关在南湖西隅是无疑的。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开发了河西走廊。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酒泉郡分置敦煌郡,即史书所称的“列四郡,据两关”。敦煌郡所辖的龙勒县设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都尉治所,分扼天山南北两路的咽喉,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魏晋时在阳关置县,唐朝在汉龙勒故地置寿昌县,阳关还在继续使用。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归国,也是取道天山南路,西入阳关。
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唐天宝年间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时,曾“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寄宇文判官》)。唐阳关已受风沙侵蚀,处沙漠边缘,成为荒漠边关的代名词了。
由于历史上频繁的战争,大规模的开荒屯垦,破坏了这个地区的植被和水源,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黄龙滚滚东来。宋辽以后,人们迁离阳关;元朝以后,阳关和寿昌县城终于被流沙吞没了。
从阳关出红山口,向北约一百三十五里路程,便可到达玉门关。另有一路,从敦煌县城出西门,过党河,在戈壁上向西北行,经过人头疙瘩,再沿疏勒河南岸向西至大方盘城,南循戈壁也可西至玉门关。
玉门关位于敦煌县城西北一百六十多里一个叫“小方盘”的地方。广为传诵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有着这样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他真实地描画出了古代苍凉、辽阔的边塞风光,玉门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玉门关废墟遗址,是一座破旧的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茫茫沙海中的砂石岗上。关城周垣尚在,面西有一门,而北垣一门已堵塞。
城堡是用黄胶土板筑成的,城墙高达九点七米,东西宽二十四米,南北宽二十六米多,面积有六百三十多平方米。周围尚有营垒、炮台、古塔之类的遗址。
从城北的废墩处挖掘出来的汉简,记有“玉门都尉”字样。巴黎藏石室残本《沙州图经》亦载玉门关,谓“周回一百廿步,高三丈”。
这些材料说明,玉门关的位置和城墙大小,与今日小方盘关城大致相合。玉门关自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置,一直设在敦煌;隋唐以后,玉门关关址东移至瓜州晋昌(今安西县)。
5.王维描写阳关的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来自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6.写出有关“西出阳关”有关的古诗句(连续两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附注: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润湿。
⑥客舍: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jùn)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希望可以帮到你!
7.王维描写阳关的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来自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君:指元二。
更:再。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更尽:先饮完。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与地名“阳关”有关的诗唐诗有哪些?
关于阳关的古诗词 含有阳关的诗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阳关一曲肠千断。—— 唐 冯延巳 《鹊踏枝·几度凤楼同饮宴》
千万遍阳关。——宋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一曲阳关情几许。——宋 苏轼 《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阳关声巧绕雕梁。——宋 晏几道 《浪淘沙·翠幕绮筵张》
阳关叠里离声。——宋 晏几道 《临江仙·淡水三年欢意》
唱彻阳关泪未干。——宋 辛弃疾 《鹧鸪天 送人》
垂鞭自唱阳关彻。——宋 晏几道 《醉落魄/一斛珠》
忍听阳关第四声。——宋 苏轼 《减字木兰花·天台旧路》
第四阳关云不度。——宋 黄庭坚 《青玉案·烟中一线来时路》
谁唱阳关第四声。——宋 谢逸 《鹧鸪天·水阔天低雁字横》
唱彻阳关分别袂。——宋 叶梦得 《临江仙·唱彻阳关分别袂》
阳关休唱断肠声。——宋 周紫芝 《浣溪沙》
一曲阳关声欲尽。——宋 周紫芝 《减字木兰花·门外青骢月下嘶》
忍教三叠唱阳关。——宋 洪适 《浣溪沙》
熟听阳关不惨颜。——宋 陆游 《鹧鸪天·看尽巴山看蜀山》
唱彻阳关泪未乾。——宋 辛弃疾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乾》
一杯早唱阳关劝。——宋 辛弃疾 《蝶恋花·莫向城头听漏点》
阳关莫作三叠唱。——宋 辛弃疾 《鹧鸪天·梦断京华故倦游》
阳关一曲肠千断。——唐 冯延巳 《蝶恋花·窗外寒鸡天欲曙》
断肠朝雨赋阳关。——清 朱彝尊 《浣溪沙》
关于阳关的诗句
《阳春堂琴谱》:
长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长亭柳依依。伤怀。伤怀。祖道送我故人。相别十里亭。情最深。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担头行李。沙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不忍离。不忍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堪叹商与参。寄予丝桐。对景那禁伤情。盼征旌。盼征旌。未审何日归程。对酌此香醪。香醪有限。此恨无穷。无穷伤怀。楚天湘水隔渊星。早早托鳞鸿。情最殷。情最殷。情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
从令别后。两地相思万种。有谁告陈。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关于阳关的古诗词名句 关于阳关的古诗词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关于阳关的古诗词名句 关于阳关的古诗词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