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古诗 西津渡古诗王安石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西津渡古诗 西津渡古诗王安石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西津渡古诗 西津渡古诗王安石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赞美镇江西津渡七绝诗
两岸三国从此渡,南来北往越千年。江风最解游人意,吟罢西津月上弦。张祜名诗《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西津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街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6处。
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东晋隆安五年。
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
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
关于西津渡的诗句
西津渡,唐时称为金陵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依山临江,风景峻秀,隔长江与扬州的瓜洲镇遥遥相对,为南北交通往来的要冲,自两晋南北朝时起就十分出名。历朝历代的很多诗人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这其中,唐代诗人张祜《题金陵渡》一诗,堪称个中翘楚。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约785—849?)是唐代一位较有名气的诗人,他出身望族,家世显赫,人称张公子,为人性情孤高,恃才傲物,以至于在仕途上一直坎坷不达。不过,张祜的诗写得确实不错,代表作除《题金陵渡》外,还有《宫词二首》,其中“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首尤其被世人传唱。杜牧曾有诗赞道:“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首《题金陵渡》因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而脍炙人口。诗中的金陵渡,就是后世的西津渡。诗的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全诗意境凄美,神韵悠远,画面感极强,堪称妙品。它与张继所写的《 枫桥夜泊》一起,是唐代描写“客愁”的诗中“双璧”,被后人广为传唱。
到了北宋,大词人秦观路经西津渡,大约是想起了前代张祜的这首名作,一时技痒,于是模仿其中的意境创作了《金山晚眺》一诗。诗云: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只需稍加比较,我们就能看出秦观的这首诗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张祜诗相同:一,时间和地点相同,都是写西津渡江面的夜间景色;二,描写手法相同,张诗用“潮落”、“斜月”来暗示时间的推移,秦诗用“月初弦”来点明时间;三,境界相似,秦诗中的“只应灯火是渔船”明显化用了张祜诗的“两三星火是瓜洲”。不同之处是张祜诗中有人,且明写了诗人旅途无欢,触景生愁,而秦观诗则是就景而写景,多少显得有些单薄。相比之下,秦诗终究略逊张诗一筹。真正可与张祜诗抗衡的传世名作,诞生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这年春天,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经过瓜洲江面时,诗人借着皎洁的清光回首望去,江南的渡口灯月交辉的迷人景象令人沉醉。晚风中,诗人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流露出的是诗人对于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字里行间寓含着诗人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一个“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张祜若泉下有知,想必也当叹服不已吧。
镇江“三山一渡”:西津渡
镇江,“镇守长江”,北宋徽宗时期被赋予的名字。古名京口、润州、南徐。
西津渡,三国叫“蒜山渡”, 唐朝名“金陵渡” ,宋朝称“西津渡”。
它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曾经货运繁忙,客旅络绎,留下过许多名人足迹和著名诗篇。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瓜洲:扬州南郊)
西津渡街(小码头街)长约1000 米,位于城西的云台山麓,依附破山栈道而建。
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从脚下流过。清朝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下移至超岸寺旁。现在,清古渡距离长江江岸又有 300 多米,西津渡街的功能也由渡口转变成商贸中心。
四道券门石额上题刻分别为“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
三国时,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吴蜀五万联军形势危急。在蒜山顶上蒜山亭内,诸葛亮和周瑜不谋而合亮出掌心“火”字,算山因“火烧赤壁”而闻名。当时,山上长满泽蒜,故习惯上称蒜山。
684 年,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骆宾王写下《讨武曌檄》。兵败后,他们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
南宋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
永嘉南渡期间,西津渡渡江航线已经固定,一半以上北方流民从这里登岸。
401年,孙恩率领十万农民起义军和千艘楼船,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南京),后被刘裕北府兵打败。
南唐李昪发驻守镇江之兵,渡江平息广陵之乱,从而取得南唐天下。 1275年,元军由瓜洲渡江南下西津渡,击溃驻防宋军。
1658年,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誓师北伐,一举攻占镇江,进而渡江轻取瓜洲,震动大清帝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被迫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国领事馆修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镇江民众焚烧,1890年清政府赔款重建,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
摄制:生命中每一天
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时间:2021年5月27日
谢谢欣赏。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西津渡古诗 西津渡古诗王安石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西津渡古诗 西津渡古诗王安石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