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吴氏祠堂图片大全 吴氏祠堂最大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吴氏祠堂图片大全 吴氏祠堂最大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清明节吴氏祠堂图片大全 吴氏祠堂最大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安徽合肥景点吴氏国公祠景点介绍
吴氏国公祠位于八斗镇的小普村大吴村民组,东距合蚌路1公里,西连万林水库。吴复(1321年—1383年),字伯起,明朝将领。现存“国公祠” 由吴氏子孙筹资,捡拾旧砖瓦,在原地址按原祠堂样式修复而成。每年清明,皖、湘、贵、川的吴氏子孙都要赶至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吴氏国公祠始建于大吴村西,徽式建筑,青砖灰瓦,仿照原样重建的国公祠,秉承徽派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雕栏飞檐,大门上有着金字红底对联:“带励分封杨休虎拜,公侯锡爵食报鸡鸣”,威武雄壮,气势非凡。喜欢明代历史以及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游客可以来这里学习交流,爱好摄影的游客也能来这儿采风拍照。 地址:合肥市肥东县小大路南50米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参考路线:从肥东汽车站进入龙泉路--浮槎山路--梁园路,从梁园路到G329--G329,从G329到国公祠
泾县吴氏大宗祠位于哪里
泾县吴氏大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是皖南名门望族自北宋迁居以来,人文蔚起,堪称泾县第一家,茂林吴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宗祠主体五楹三进,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吴氏宗谱记载,明崇桢已卯年(1639)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建。1941年新四军撤离皖南时,在此祠召开告别大会,又为革命遗址。是现存宗祠当中,唯一称“大宗祠”的,是茂林吴姓的祠堂。祠堂大门上的横额“吴氏大宗祠”五字,为明邑庠生吴国抡所书,书法苍古奇逸,如老树枯藤,互为撑柱;天梯石栈,自相钩连。大门两边还有一副镏金字的楹联,是明万历进士、泾县知县李邦华所撰,其联文为“延陵世泽传江左,泾里名家著水西”。
吴氏大宗祠的整体布局,依中轴线建门厅、享堂、寝室楼三大进,东西两侧建有边屋。大门前设抱鼓石和石狮各一对。祠内共有18根方形白石柱,64根圆木大柱,屋顶为硬山式。门厅内两边各装一间厢房,其后是四方形大天井,天井当中用麻石砌一条过道,两侧砌花墩分别栽扁柏和桂花树,取“四季长青”之意。天井两边有较宽的走廊,连接第二进大厅。大厅可容纳数百人做祭祀及--等活动。屏风上首高悬“叙伦堂”三字横匾,两边墙上嵌青石碑刻“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厅中的月梁、瓜柱、撑拱和平盘头等构件上,鎏金绘彩,刻有卷草、云头纹饰,以及龙凤、狮象、麒麟和人物图案。柱础和走廊的墙裙上,也有很精美的雕刻,展现了古代家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享堂后面又有一长方形天井,下面一对金水池,当中架单孔石拱桥。金水池用麻石砌护,上有狮头白石柱和青石栏,石栏上浮雕如意纹饰。第三进是二层楼房,上下均有木制神龛,安放历代祖先牌位,称之谓“寝室楼”。从前祠堂的门厅、走廊和大厅中悬挂数以百计的匾额,昭示着吴氏宗族在科举、职官、孝悌和懿行等方面的代表人物。
(1)茂林吴氏大宗祠。
保护范围:东至东侧的民居外墙(7.4米),南至祠前广场(13米),西至西侧民居外墙(含巷道,3米),北至三吴纪念馆外墙(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40米。
(2)西洪吴氏宗祠。
保护范围:宗祠外,东、南、西、北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40米。
(3)乔吴吴氏宗祠门楼。
保护范围:宗祠门楼东、南、西、北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40米。
吴家祠堂
在我记忆里,祠堂一直是个神秘所在。里面光线阴暗,供奉着肃穆的祖宗牌位。炉鼎里总有几根香,一些发硬的供品,供案上浮着一层灰,墙上挂着祖宗画像,慈眉善目的望着你。
周边村上有几家祠堂,不大,一两间砖房,我总不敢进去,扶着门栏偷偷望几眼,深怕惊动里面的神灵。倒看到老鼠在房梁上窜来窜去,在供品前稍作停留,叽叽叫唤几声,这算是祠堂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了。
这次跟随驴友团来到南京高淳镇淳溪街,也是机缘巧合,有幸见到了吴家祠堂。它大气、典雅、庄重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了我,一改以往我对祠堂的印象。原来祠堂也可以这么高大上,我对它充满好奇和探究的念头,就像一本奇书我急于打开它。
吴家祠堂面朝官溪河,背靠淳溪老街,我们是从老街这面进去的。扑面而来的是它的北门,视线一下被收住。我看到了一幅水墨画,好似画家在白墙上恣意挥洒的杰作。仔细看,原来年代久远,白墙经历风吹雨打,发暗发灰,靠近门边的几处黑得像墨,墙上斑斑驳驳,那是苔点。岁月的痕迹在这面墙上如诗如画,只有懂它的人看到了与众不同的美。
吴家祠堂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是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分三进,前进戏楼 ,中进享堂,后进祭殿,每进一天井。整个建筑具有徽派风格,马头墙,小瓦屋面,镂空屋脊,柱子、门窗等刻有图案花纹,古朴中透着厚重的质感。
当我一步踏进祭殿时,就被它的气势给镇住。厅堂高大,四根粗壮的楠木柱子分列四角,柏木做横梁,纵横交错,结实美观。阳光从镂空的门窗投射进来。近门处一大屏风,其上绘制《陈毅东征图》。原来这里曾是祭拜祖宗的地方,在1938年,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从皖南出发抗日,为开辟茅山根据地,这里就成为驻军司令部,抵达江苏境内的第一站。此处也作为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出门,百年古木伸出天井之外,必须仰望。天井两旁有走廊,穿过天井,就到了享堂。
它的建筑结构跟祭殿相同,也是敞厅式,前后有轩廊,屋顶抬梁,上下高达十二米。厅中两边一字排开,摆放着做工精致的八仙桌椅,正中也有两张,背后是吴氏先祖泰伯公画像。这里就是议事厅,以前家族中大事要事都在此地讨论。两旁墙上也挂满字画,其中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文章气节争千古,忠孝神仙本一途。前面一排屏风门上雕刻“二十四孝图”,栩栩如生,木雕已透着岁月的光泽。我轻轻抚摸,一股清凉清净之气顿时注入心田。我想,气节和忠孝是这所祠堂的灵魂,是它坚守的思想,是它的后代遵循的道义,也是能让这所祠堂屹然不倒的根本。当我转到厅堂的后门时,我看到两块“孝子”牌匾高挂两边墙上。
我好奇,怎么会挂着两块相同的牌匾?这其中定有故事。问知情人,原来这牌匾真是不同凡响,相传是乾隆亲自手书赐封给一对父子的。
这父亲名吴学莱,从小就住在淳溪老街。他长相修伟,听从父母教诲,六岁就至性过人。他才思敏捷,学习刻苦,严于律己,并通晓经史,文采斐然。待人接物又彬彬有礼,温和谦让。众里乡亲教育子女均以他为榜样。
老母八十四岁去世,他痛不欲生,送葬之日,在墓旁搭一茅舍,日夜守护,哭声呜呜恸人,三年未回家。三年快期满时,县城内发生动乱,百姓纷纷逃离,有人劝他避走,他不肯,坚守母坟至三年才归。
众人夸他具有“忠孝之心,金玉之操”的德行,推荐他为吴氏家族的“家督”。他任劳任怨,使老街吴氏家业殷实兴旺,继而受命为造“吴氏宗祠”储材选址,并最终建成此祠。
他的儿子吴运道,长相清秀,学识深厚,常以理服人。他长大后继承父业“家督”,倾心操持宗族一切事务,深得人心。
运道中年时,母病卧床三年,他日日服侍,亲尝汤药。废寝食,无怨悔。母去世后,他如父亲一样在坟旁守孝三年。
父子孝行之举,闻名县内外。朝廷得知感人事迹,由皇帝颁旨送匾额悬挂于祠堂,并将事迹编入《大清一统志》,以此垂范天下。
有如此父子,吴门家风必将世代相传。我仰望这两块牌匾,内心有一种情愫在涌动。
当我一步跨出享堂时,看到一块长方形的石头竖立在门前轩廊内,石头上端被磨平,有一洞贯穿石头。仔细看,石头正面刻着“妄作妄为,不孝不第”八个字。这块石头又是干嘛用的呢?
正疑惑间,一导游带着几个人走到了这块石头前。原来是家族中如有人犯法,违背家规,就要被带到这块石头旁,绳子穿过石洞,手脚被绑在石头上,呆上一两天,直到悔改。由此可见,吴氏家规可不是说着玩的,在这样的惩罚下谁还敢妄作妄为。
享堂的前进就是戏楼。楼上是观乐台,楼下是通道,露天剧场可容纳千余观众。楼的造型生动,如飞燕展翅。祠堂里建有戏楼很少见,可见当年对修建吴家祠堂的重视和家族的新旺鼎盛。
整栋建筑简洁大方,含蓄沉稳,工艺精巧,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能感受它不同寻常的美。它似一位历经沧桑的睿智老人,默默地注视着人来人往。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不管这里发生过多少往事,他自泰然而又不动声色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我竟坐在廊下怀想,不愿走了。
门前的牌子上有对吴氏先祖的简介。我想了解更多。回去后查找了一些资料,竟有一些新的发现。
原来吴氏家族可追溯至商周时,其先祖居住在今陕西、山西一带,本姓“姬”。公元前十一世纪,泰伯的父亲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他觉得第三子季历和他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就想让季历做继承人,再传位于姬昌。泰伯是长子,明白父亲的想法后,为了成全父亲,泰伯三让王位,带领二弟仲雍经过千山万水逃到荆蛮之地,即江南广大地域,定居在无锡梅村一带,开山垦地,建立吴国。那时的江南还是荒山野岭,河网遍布,野兽出没。泰伯立国江南,筑城梅里。这就是有名的泰伯奔吴故事。
泰伯在吴国弃姬姓改姓吴,后由周武王追封为吴泰伯,为吴姓家族的始祖。
泰伯的子孙后代遍布各地,而高淳县淳溪吴氏先祖则是吴敏。据清《淳溪吴代家谱》记载,北宋末年吴敏任朝廷枢密院士。靖康之难,赵构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吴敏随驾之。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吴敏后裔由临安迁居安徽九华山下老田吴家,后又于明朝中期辗转至淳溪老街定居。
而吴泰伯三让王位一下又让我联想到我的家乡,丹阳延陵季子二让王位和季子挂剑的故事。他们的经历和为人如此相似,年代也相近,他们间有什么联系吗?带着疑问我又去查找资料,意外发现他们竟然就是一家人,都姓吴,都是吴姓始祖。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记载,泰伯为吴姓开姓始祖,仲雍为传代始祖,季札为始祖。
季子,名札,春秋时代吴国国王寿梦的第四子,居住丹阳延陵。季札二度出让王位,他的一生伴随着吴国的兴亡,且仁德谦和,诚信于世人,被孔子奉为“至德第三人”。
季子生五子,长子死于战乱。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夫差失国。次子征生逃往齐国,三子重道事周,五子木熹不详,只有四子子玉一支隐姓埋名,逃往附近山野(今江苏茅山),坚守丹阳延陵家园,奉祀季子庙宇,成为延陵吴氏主干。后代子孙兴旺,宗族日盛。
当我理清了这层层关系后,对吴家祠堂又多了一份亲近感,对吴姓先祖和后代充满崇敬。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各地各族的人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的文化从没断过源”。吴姓是如此,我们的百家姓也是如此。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清明节吴氏祠堂图片大全 吴氏祠堂最大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清明节吴氏祠堂图片大全 吴氏祠堂最大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