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负短文 《辜负》

国学综合

辜负短文 《辜负》

魔刻大师围观:℉更新时间:03-31 00:26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辜负短文 《辜负》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辜负短文 《辜负》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辜负短文 《辜负》

读《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感读后感200字

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伤心,伤心欲绝。

她一出生,外婆便和母亲一起照顾她,记忆中,那么多年,似乎是外婆的照顾更多一些。不是母亲不够爱她,而是外婆硬生生地要去分担——搂着她睡,半夜起来照顾她,一步步搀扶她学走路,甚至去了幼儿园,也是外婆早晚接送。

她爱外婆,也爱母亲,很难分清爱谁更多一些。所以,外婆走了,她那般难过,哭到歇斯底里,哭到失去力气,不睡觉,不吃饭,守着已经离去的外婆,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和带走。外婆终究被带走的时候,她发疯般地和人撕扯起来。父亲和母亲一人一边拉着她,她挣扎,太用力,衣服的袖子都被撕开,张大嘴巴却喊不出来——已经哭到了失声。

外婆走后,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和她一样的吃不下睡不着。

可是母亲却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

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想,外婆在的时候多么爱母亲,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还坚持做饭打扫卫生,为的就是不让母亲辛苦。她记得很清楚,在她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

那句话,她一直听到16岁。很小的时候,是天真地答应。大一些,外婆就会要求她认真地答应。只有她认真答应了,外婆似乎才放下心来。母亲是成年人了,她不知道,外婆究竟不放心母亲什么呢?于是有一次她忍不住问起来。外婆就叹气:“我就是不放心你妈,在这些兄弟姐妹中,你妈最小,早产,身体是最弱的,小时候受的罪最多,有次犯病差点被我给耽搁了……”她明白了,是因为外婆太爱母亲,大抵在外婆眼里,母亲永远都是那个最弱的,最需要被保护的孩子吧。

可是外婆这样的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生气到心里甚至渐渐有了怨。

对她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开始只当她是为外婆的去世难过,对她越发地好,甚至有点讨好她。可是母亲越讨好,她越觉出母亲对外婆的薄情。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她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

然后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了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在注视她,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母亲从来都是爱她的。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了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的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屋里太黑,母亲怕弄出声响,几乎是挪出去的。

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声喊声了一声“妈”。

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那是外婆去世后她第一次对母亲笑,然后用曾经对着外婆的有点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她伸个懒腰,装作若无其事地说一句“起床喽”。那顿饭,她吃得很多,倒是母亲没动筷子,一直看着她吃,好象她饱了,母亲就饱了。

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在没有了外婆以后,母亲的爱,甚至更加细致和妥贴起来。

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冲刺的几个月,母亲明显地消瘦,忽然发现母亲的头顶中心的位置,钻出了一些杂乱却清晰的白发,她看着那些参差而清晰的白发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那是外婆走后第一次,她对母亲提起了外婆。

母亲忽然就哭了。

她和母亲,再无了隔阂,就这样被宠着呵护着,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人生一帆风顺。婚后半年,她怀孕了。在她怀孕的那年,刚刚50岁事业依然正好的母亲坚决办理了内退,照顾她,就像当初外婆照顾母亲那样。3个月产假过后,母亲坚持要自己带小宝,晚上也带着小宝睡,不让她受那份午夜三番两次爬起来给孩子喂奶的辛苦。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其中有个小测试,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最好的朋友——外婆不在了,她没有兄弟姐妹,所以就这样排列了。

然后,教练要求压倒第一个手指的时候,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小手指。毫无疑问,在友情和亲情间,她选择了亲情。下一个,她却为难了。父母、女儿和自己,似乎都是不能失去的。可是活动却要求必须压倒,万般为难,她选择了父亲。女儿还小,需要她照顾,没有父亲,她也会照顾母亲。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她选择了自己。即使她不在,母亲可以照顾女儿,原来在她心里,她爱母亲也是胜过爱自己的。这让她欣慰。

但是,但是最后呢?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忽然感觉到透不过气来,感觉到万分难过——一个是母亲,养育了她并始终在照顾和爱护她的母亲,一个是女儿,自她生命中脱离而出的、年仅一岁的、除了依赖她还不会爱她的女儿。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她猛然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

当时母亲显然愣怔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自序《每一段不努力的时光,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秋水著的这本《每一段不努力的时光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选编的故事既温暖又有趣,又能发掘孩子的正能量,拓展孩子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快乐的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故事的滋养中成长。

以下为序言:

人生的路,需要一步一步往前走,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人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饱受风霜与挫折以后才能创造出无穷的气力,世上本无捷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

我们都是普通人,想让自己从头到脚地拥有从容自若,睿智豁达,这一切都需要努力,不努力的时光让我们日后会只剩空白,努力变成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夏完淳《烛影摇红·辜负天工》鉴赏及译文答案

《烛影摇红·辜负天工》

明代:夏完淳

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心欸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

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千载。

《烛影摇红·辜负天工》译文

尽管天工奇巧,春光浩荡,我却无心观赏,辜负了良辰美景。梦中的一晌欢触动心中愁绪,只好静静靠在银灯前坐待天明。隔水的红兰可采撷。坐上小船,听到橹声不禁暗自伤心。梨花带着雨点,柳絮迎着春风,一番离愁别绪。

回想当年,精致美丽的楼阁生发着光彩。早上弹着瑶琴晚上弹着银筝,歌舞不歇潇洒快意。一夕之间改朝换代,暗自销魂,繁华不再。如此多的侍女和门客都离散了,令人凄凉感慨。

《烛影摇红·辜负天工》注释

烛影摇红: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

天工:自然形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

九重:传说天有九重,因以指天。春如海:形容春光繁丽,浩荡如海。

银釭(gāng):银白色的灯盏、烛台。代指灯。

红兰:兰草的一种。

欸乃:行船摇橹声。

市朝:本指市场和朝廷,这里偏指朝,谓朝廷。

金钗十二:即金钗十二行,后以喻姬妾或侍女众多。

珠履:珠饰之履,代指门客或有谋略的人。

《烛影摇红·辜负天工》创作背景

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清兵大举南下,屠扬州,破南京,福王政权覆灭。诗人眼见南明已亡,天地之大,无处存身,感慨而作此词。

《烛影摇红·辜负天工》赏析

词的上片以佳期如梦、情人离去、雨败梨花、风吹柳絮等不如意情事,极力渲染愁怨的氛围,传达出伤心断肠的情绪;下片则描摹当年绮楼画阁、歌舞欢乐的场面,作为繁华、兴盛的象征,感叹“市朝更改”后的凄凉。全词多用对比手法,凄哀低婉,意蕴丰厚,十分含蓄。此词以一个饱经世态炎凉、彻夜孤栖难寐的思妇的口吻,喻写江山易代、缅怀先朝的感伤。

上片字面是写思妇伤春怀人的愁绪。“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谓一派惆怅之情,开篇即溢于纸表。“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心欸乃”一句,见于南朝梁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罹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即思妇见到带着晨露的红兰,倍觉独宿之凄楚。这几句词既是承彻夜未眠丽来的晨景,更是要引发读者对《别赋》所咏情境的联想。春景与闺怨,在词中已完全融为一体。仅就写思妇愁绪来说,此词已臻化境,具有很高造诣;而在字句之中,又寄寓着词人的故国之思,其境婉曲深沉,其情刻骨铭心,更显示出作者的过人才华。

下片从字面看,是而今孤寂难耐的思妇对昔日繁华生涯的追忆。“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下片的开头,也同上片的开头一样,发出强烈的感慨,定下全片的基调。“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则是对当年繁华情景的具体刻画,真个是彻夜笙歌,风流体态,与今日的孤寂冷落,恰似天上人间。

“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写的是回首当年后引起的感叹。“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千载。”意谓当年的盛况已一去不返,只留下永久的凄凉。转眼之间,一切皆空,不得不感慨万端。上下片合看,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当是流落民闻的豪门歌妓,一生经历了人世的荣辱升沉。其境遇,酷似白居易《琵琶行》中“夜深忽梦少年事”的商妇,在孤栖难眠之际,难免要回首前尘。

此词的突出特点,就是寄托遥深,明是写闺怨,实则抒国恨。“一自市朝更改”,实为江山易代。故此词今昔对比的忧思,远比慨叹世态炎凉深广。《琵琶行》中刻画的商妇,不过是失意官宦的写照;此词中塑造的思妇,则是爱国志士的喻写。因此,感情色彩强烈,也就成为此词的鲜明特点之一,几于句句酸苦,字字锥心。这两个特点,使得此词词气超迈,境界高远,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前人对此词境界深有理解,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与《莲社词》‘双阙中天’阕,托旨略同。”《莲社词》是南宋词人张抡的词集,“双阙中天”是其所作《烛影摇红·上元有怀》词的首句。张抡所作,直抒亡国之痛:“驰隙沆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夏完淳的词,也寄寓着故国之思,二者确乎“托旨略同”。可见简单地就字面理解,无法把握夏词的深意。

但是,夏词与张词,在艺术手法上迥然不同。一是深有寄托,一是直言抒怀。有人未把握这一差异,把夏词也当作直接抒情的作品,以至作出不够准确的解释:“这首词作于南都陷落之后。上片写故乡松江的眼前景物,触目烟花都成愁怨。下片回忆当年南都旧事,绮楼歌吹,都随逝水。表现出一个青年志士对国家倾覆的无限感伤。”照此讲法,夏完淳的故国之思,只因“绮楼歌吹,都随逝水”而起,简直大大有损于少年英雄的完美形象。而且,这种讲法将寄托遥深的浑融之作,解作直白生硬的浅陋之作,也大大贬低了此词的艺术价值。只有把该词看作借思妇哀怨表现亡国之痛,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领会词意。

《烛影摇红·辜负天工》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辜负短文 《辜负》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辜负短文 《辜负》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辜负的辜

标题:辜负短文 《辜负》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713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