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文章精选 部队美文欣赏

国学综合

部队文章精选 部队美文欣赏

血继世界围观:℉更新时间:03-30 23:06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部队文章精选 部队美文欣赏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部队文章精选 部队美文欣赏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部队文章精选 部队美文欣赏

假如你是退无军人,你会选择什么职业的作文?

(一)义务兵退役后的岗位选择:义务兵,在部队服现役两年,一般都是从学校到部队,有的是学校毕业后1-5年再到部队的。大多数是初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少数是小学、大学文化程度,谈不上有多丰富的社会实际工作经验,但具有很强的年龄优势和追求进步的愿望。

(二)士官退役后的岗位选择:士官在部队服役5年以上,其中一些同志在部队通过了自学考试、军队院校培训或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其文化素养及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要高于义务兵。绝大部分士官都有在部队当过班长或代理排长、技师等职务的经历,所以,他们除了有义务兵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干部退役后的岗位选择:军队干部,一部分是由学校直接培养出来的,另一部分是从义务兵、士官逐步成长起来的,大多数干部都有大专以上的文凭。他们有义务兵、士官的特点,还有带兵作战指挥和思想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及装备管理工作等经验。

急!求几篇部队里表扬战友的文章 300字左右 就是写好人好事的。在线等...

表扬稿一: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2009年终部队拉练工作取得圆满结束!这次拉练过程中,有一名战士让我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感受到了风霜雨雪亦融融!

寒风瑟瑟

他可爱的身影

似一支歌

仿佛欢快跳跃的音符

似一首诗

有着热情如火的韵律

沉重的携行包

他从战友身上取下

毅然的背起

他搀扶着他

步伐沉稳的前进

风霜雨雪携手同行

为集体赴峥嵘

不抛弃 不放弃

一路行军一路歌

风霜雨雪亦融融

表扬稿二:

2009年12月19日,在这个时值天气严寒的隆冬季节,XX部队迎着萧萧寒风,胜利的完成了冬季野营拉练任务,回到驻地。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全体官兵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不怕苦,不怕累,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自我,有效的提高了官兵们在严寒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耐寒能力、适应能力、作战能力,同时部队把训练的重点转入对官兵个人意志的培养与考验,也大大使我们的体能、身体素质、综合战术技术结合等诸方面大幅度提高。

在此次野营拉练训练中,官兵们面对透骨奇寒的天气,从容不迫,应付自如,充分展现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往不胜的军人风貌。

拉练,没有拉垮全体官兵的意志,反而召唤起我们的斗志。

拉练,战天斗地,其乐无穷!

给个最佳吧

傅晓棣杜海龙矢志不渝的红色情怀美文摘抄

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革命的大熔炉,历练出来的广大官兵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祖国,忠诚于革命事业,青春在军营中闪光,精神在奉献中升华,辉煌在拼搏中铸就。他们穿上军装是这样,脱下军装仍然如此。他们转业、退役、退休后,初心不忘,使命不改,责任不卸,精神不散,传统不丢,本色不变,步伐不停,用满腔的热血继续书写光辉的人生,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赓续奋斗,砥砺前行,成为各行各业的“最美退役军人”。本文介绍的就是我们原24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70师退役军人杜海龙的先进事迹。

杜海龙,河南省方城县人,现年58岁,共产党员,1979年参军,在部队服役期间,7次受嘉奖,是学习雷锋、学习张海迪先进标兵,任驾驶班班长时,全班荣立集体三等功。1986年退役在方城县粮食系统工作,由于爱岗敬业、锐意进取、成绩突出,以及40年坚持不懈进行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曾被表彰为全国及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河南省“科技创新优秀人物”,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县“最美家庭”标兵户,市、县“道德模范”“最美退役军人”“优秀志愿者”“文明使者”。新华社曾以《河南好司机杜海龙37年如一日乐施善举弘扬榜样力量》为题,在《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栏目作了报道。特别是杜海龙开办家庭红色文化馆,筹建红军岗、红军河纪念碑林和红军学校,重走红军路,倾心尽力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广泛赞誉。中国共产党网、人民网以《老兵杜海龙40年红色梦报国情》为题,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栏目展播。中新网也报道《老兵杜海龙40年红色情怀学雷锋》。杜海龙的家庭红色文化馆被评为南阳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列入“红色讲堂”“好人馆”。中青网、大河网也报道了杜海龙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的先进事迹。2023年2月28日,杜海龙又被河南省授予2022年度“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实现从军梦想,做雷锋式的好战士

杜海龙的祖父杜德林是中原野战军某部大队长,在解放前夕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惨遭敌人杀害。地下党组织及时出手营救,将杜家后人连夜秘密送到解放区,才幸免于难。杜海龙从心底里感恩共产党,加上从小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健康向上的图书、电影、文艺节目、歌曲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奠定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雷锋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事迹,电影《闪闪红星》中潘冬子的红缨枪、小马枪、红军装等,都在他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小就有要当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梦想。小学一年级时他刚学会写字,就自己动手,在家门口“光荣烈属”牌的旁边,用小木板做了一块“光荣军属”牌。看到雷锋爱护汽车的照片,他也画了一张解放军战士擦汽车的画。

1979年10月,杜海龙如愿以偿参军入伍,荣幸地到了曾经在豫南地区诞生、发展、壮大的英雄部队——北京军区24军70师,在师直高炮营服役。入伍后正逢全师参加北京军区军政文后管全面考核,取得了12个单项第一和全军区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使他感到能在这么厉害的部队当兵而无比自豪。之后在新兵训练期,通过学习部队光荣历史,聆听全国战斗英雄、师副参谋长刘仁香等老前辈的事迹报告,激发了向英雄人物看齐,努力做合格军人、雷锋式战士的自觉性。从此,杜海龙勤奋好学,刻苦训练,先后当过高炮手、驾驶员、驾驶班班长,曾被评为北京军区“一专多能技术能手”、“红旗车驾驶员”。他一直担任连队学习雷锋小组组长,积极协助连排干部做思想工作,成为战友们的“贴心人”。自告奋勇当起连队广播员,负责出黑板报,一干就是6年,直到退役那一天。经常为战友们缝洗被褥,替战友写家信、站岗,推迟自己的探亲假让家里有急事的战友先回去。主动协助连队后勤人员种菜、种玉米、养猪、养兔,经常到炊事班帮厨做饭、制做汽水、过年杀猪。为了修旧利废,他制做了一个百宝箱,买来理发工具为官兵理发,购置木工工具为营房修修补补,为防止冬季连队各宿舍火墙泄露煤气,他逐个检测补漏,制作了一个个风斗。他还经常到驻地相关单位做好事,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在外出开车途中,看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群众,他都会帮忙顺带一程,遇到抛锚的司机就帮忙修车。由于表现突出,杜海龙经常受到表扬和嘉奖,被评为“学雷锋标兵”。

走好奋斗之路,做勇于担当的优秀职工

1986年,杜海龙从部队退役后,在方城县粮食部门工作36年,先后从事过保管员、干事、工会主席、副所长、副股长、司机、档案员、保密员等工作,他保持军人本色,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每项工作都富有成就。

2003年,杜海龙专职督导8个单位的小麦出口,他精益求精,在仓库昼夜跟班作业,确保小麦商检出口质量标准,终于在“非典”疫情出现前,完成了300万公斤小麦的出口任务。事后,省、市、县相关领导赞叹,如果再晚几天,“非典”突发,我们的小麦如果还没有装船,堵在码头过夏,那么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为了做好绿色储粮工作,减少药物防治虫粮的污染危害,杜海龙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牵头成立攻克螨虫项目研究组,深入粮仓、库房、农户家中,研究储粮害虫的绿色防治。探索保粮措施,研制了仓库防漏剂、诱杀粮虫灯,降低费用开支,减轻劳动强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科技成果8项。

为了几十里外山上8个军工外租粮库里存放的22000吨小麦安全防汛,杜海龙吃住在粮库,发现哪里漏雨,就在麦堆上铺上薄膜,用水桶接雨,将粉笔绑在竹杆头上,在仓库房顶上划上记号,雨一停止立即到粮库弓顶上补漏。在6米高的斜顶干活,看着都提心吊胆。杜海龙说,我当过兵,我上!他让职工在下边递物料,自己腰系一条绳子,让下面的人在房前房后两边拉住,带着他发明的防漏剂在房顶治漏。他以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坚定信念,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由于劳累、寒冷和淋雨,杜海龙患上了气管炎,被折磨得气吁喘喘,奄奄一息。领导劝他住院治疗和好好休息,但他为了不耽误工作,只是买点药品,白天吃药,坚持到单位上班,晚上才去输液。

杜海龙还利用会制作汽水的技术,为单位职工开拓了新的就业门路,受到省、市、县的表彰。

通过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杜海龙所在单位一跃成为省、市、县的先进典型,连年被评为全省“四无粮仓”先进单位,杜海龙也被评为全省优秀职工,获得过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赓续红色血脉,做红军精神的传承者

杜海龙酷爱阅读和收集各种书籍、报刊、资料。这与他小时候受红色书籍影响有关,逐步养成了爱读书爱收藏的好习惯。在部队时,他担任连队广播员,便开始收集各种资料,持之以恒剪辑报刊文章,按照内容排好目录,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为《中国卷》《国防卷》《敌军研究》《心理卷》《发明卷》等40个内容的资料专辑,成为连队政治思想教育的参考和官兵们喜爱的学习资料,丰富了军营文化生活。杜海龙学以致用,先后在北京军区《战友报》、师直《振兴报》上发表了自己写的文章,受到连队嘉奖。杜海龙剪报30年,积少成多,成了宝贵的财富。2013年,他婉言谢绝众多收藏家的高价收藏要求,毅然将剪辑了30多年的剪报、藏书,以及珍贵文献2800多册和800多本连环画,捐给了南阳师范学院,被学院图书馆授予“荣誉馆员”称号。

杜海龙热心研究和宣传中华优秀文化。他利用工作之余,通过学习、走访、搜集、挖掘,整理有价值的文史资料50多万字,被评为省、市“书香个人”。他创作出了《家乡烩面暖暖情》《世界上最早的军用干粮——博望锅盔》《正本清源探史实,七十年前案由清》《城壳篓旧事》等文章,被誉为“方向盘上的历史专家”。其中,《城壳篓旧事》被政协文史资料收录在册,后来又被首都师范大学拍摄成同名电影,参加世界大学生电影节展演,杜海龙成了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网络上他的《方城赋》《方城烩面》,以及“方城杜海龙”的宣传信息,引起了八一电影制片厂龚艺群导演的关注,力邀杜海龙出演66集电视剧《乡里彩虹城里雨》的主要角色。4个月的剧组生活,杜海龙成了演职人员的好顾问、好后勤,并为导演献计献策,将禁烧秸秆等地方特色补救入戏,助力宣传文明河南。为了探寻人文脉络,弘扬历史文化,他走到哪里,就记到那里,写到那里。杜海龙相继参加了《丝路之源》《中国最早楚长城》等文化考证发掘项目。根据10多年前的蛛丝马迹,杜海龙自告奋勇,艰难寻访张骞后人,力排众议,还原历史真相,提出丝路之源在河南的重要依据,促成了豫陕两地66代张骞后人,跨越2000余年时空的牵手联亲,也为“中国丝绸之路高层论坛”的召开,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电视剧《荣誉》里主角有一段台词,极大地伤害了全国粮食战线的干部职工,杜海龙看到后据理力争,费尽周折较真剧组,维护国粮形象,《大河报》《成都晚报》等媒体也南呼北应给予支持,最终该剧制片人公开向全国粮食人道歉,收回所有拷贝,修改了台词。此事轰动了影视界和全国粮食人。

杜海龙创办家庭红色文化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他用家里几十年的积蓄10余万元,用家里的房屋创办了100多平方米的家庭红色文化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传承红色基因。军旅作家周大新为他题写了“方城红色文化馆”馆名,王小军、党中奎、崔济温等将军及地方相关领导出席了2021年8月1日的开馆仪式,并捐献红色珍藏。文化馆内展览着杜海龙千方百计收集到的2800多件展品,其中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时期系列党史文献和文物。文化馆常年免费开放,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当地多所学校和各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几年来接待了省内外参观者5万多人。参观者聆听红色经典歌曲,观看经典文献,穿上各个时期的军装,集体朗诵红色书刊中经典章节,感受革命传统和红军精神,感悟当下幸福生活,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一场场读书会、看红色经典、写红色作文等活动在文化馆内举办。杜海龙熟悉党史军史,生动形象地讲解革命历史,叙述先烈故事,使参观者深为感动,潸然泪下。杜海龙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革命前辈的牺牲奉献精神深刻影响了自己的人生,我也要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红色教育,固根铸魂,成为有理想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者,这是创建红色文化馆的初心。当红色文化馆里的红地毯,由毛茸茸被参观者踩得白花花时,杜海龙体会到崇尚红色精神的巨大威力,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许多父母先来参观,随后就会带孩子前来接受教育;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学生回去后也会动员家长前来。杜海龙除了在文化馆给参观者作讲解,还应邀去学校给师生们讲课。学生们需要红色书籍的,他登记后自己花钱购买,及时给他们送去。学生们在杜海龙身边围了一层又一层,请他签名。有的家长对杜海龙说,参观了你的文化馆,听了你的讲课,学生们不玩电脑了,学习自觉了,有劲头了,我们大人也省心多了。看着一个个稚嫩纯朴、对红色历史和英雄人物无比敬仰的孩子,杜海龙感到了责任和使命,也坚定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的决心和信心,觉得忙和累都值得,无怨无悔!杜海龙传承红色基因,不仅办好家庭文化馆,还相继帮助10多个社区、学校,建起了“老兵之家”等红色场馆,发起打造筹备建设英雄岗、红军河纪念碑林和红军学校,组织重走红军路,参观红军革命斗争旧址。杜海龙是省内外单位、个人、大专院校重走长征路的导游和讲解员,随叫随到,从来没有推辞和推迟过。杜海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深化普及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传承红色基因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不分上下班,不分节假日,接待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上万人,深入乡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开展红色主题宣讲1000余场次。几年来,中国共产党网、人民网、中新网、《河南日报》先后报道了杜海龙“红色梦报国情”的先进事迹。

杜海龙热心公益事业,传播人间大爱。10年来,面对全国各地很多寻访革命烈士的线索,为了传承先烈精神,实现烈士遗属对亲人魂绕梦牵的夙愿,肩负着对革命烈士可歌可泣的敬仰,杜海龙不顾手术后的腿里钢板的摩擦,拄着拐杖和志愿者一起,开展大寻访,得到了《雷锋》《大河网》《河南卫视》等媒体的支持,先后将10多名革命烈士遗骸迁葬,魂安烈士陵园。针对青少年身心教育和安全保护问题,杜海龙先后被10多所学校聘为学雷锋校外辅导员,协助学校做好学生教育培养工作。2014年,他首先发起组织公益志愿队伍,关爱大山里的39名学生,照顾聋哑家庭杨跃五全家11年。建立“北上广爱心传递站”,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爱心,播撒阳光,到学校、社区,开展学生安全教育,通过全社会的力量,想方设法确保学生们快乐、安全、健康成长。倡导全国志愿者在江湖河坝,树立防护杆,方便救护溺水者,救起了许多落水人。西安科技大学李敏讲师加入爱心队伍8年来,不但自己扶贫济困义务奉献,还将黑龙江老家的母亲拉进了河南的志愿者队伍,参加活动。李敏说“是杜海龙大哥的志愿服务精神,带头出力,感染了全国许多的志愿者,所以我们要永远走下去。”。杜海龙由部队退役后,一直热心公益事业,爱心奉献社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始终保持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好作风,只要看到有困难的群众,他就站出来、冲上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管是在高速路口,还是学校、城镇,遇上搭车的人,尤其是对学生,他都免费请他们搭乘顺风车捎带一程。见到出故障的车辆,他也一定会想法救援。他拿出共产党员证、军人退伍证,让人们放心自己的义务,让人们感受河南老兵的关爱,进而感受人间的温暖。2021年,新华社以《弘扬榜样力量》为题,报道了他数十年如一日乐施善举的故事。

杜海龙表示,我要把家庭红色文化馆办得更好,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把家庭红色文化馆打造成为雷锋精神的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弘扬雷锋精神,并带动广大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部队文章精选 部队美文欣赏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部队文章精选 部队美文欣赏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部队的文章

标题:部队文章精选 部队美文欣赏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712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