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4月10日 4月10日历史

国学综合

历史4月10日 4月10日历史

擒神记围观:℉更新时间:03-30 18:13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历史4月10日 4月10日历史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历史4月10日 4月10日历史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历史4月10日 4月10日历史

军事历史故事 | 甲午战争

军事历史故事甲午战争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126年前日军的炮声彻底震醒了“天朝”的美梦中国向着更深的黑暗走去。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中日甲午战争的原由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战争背景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日本并没有遵守这一条约,而是积极向中国扩张。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从台湾撤军。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随后日本又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压制住了日军,但日本还是在《济物浦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政变。但日本同清朝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济物浦条约》使日本取得了以保护公使馆为由出兵朝鲜的权利,《天津会议专条》使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共同行动的权利,这两个条约为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战争过程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

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大院君李昰应也是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战争过程第二阶段

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约28000人。清朝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为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30000人。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路清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平壤新败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日本则士气高昂,野心勃勃,日方发布由间谍宗方小太郎起草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对满清展开政治攻势,扬言要直捣北京,让清朝皇帝“面缚乞降”。

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未觉察。10月25日晨6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战争过程第三阶段

威海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日本大本营对山东半岛的作战部署为海陆夹击北洋舰队。李鸿章建完各炮台后,调派绥巩军各4营分别驻守北帮炮台南帮炮台。并在刘公岛上驻扎北洋护军,并在海港东西两口布设防材和敷设水雷248颗。整个山东半岛大约有,步兵约40个营骑兵8营水雷2营。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等人指挥的共计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同时日联合舰队第1游击队在登州实行炮击,山东巡抚李秉衡由于弄不清楚日军究竟要在何处登陆,只好分兵把口,“时刻严防”。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舰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12日由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战争结果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欣主持总理衙门。奕欣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欣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以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3月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美国顾问科士达则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非常苛刻,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历史上的今天4月10日都发生过什么事

请采纳

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名人的生卒年月和死因!!!

列宁(1870.4.22.〔俄历4月10日〕-1924.1.21.)

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

1870年4月22日 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

1887年 进入喀山大学攻读法律,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

1893年秋 移居圣彼得堡。

1894年 写《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批判民粹派,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895年 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年底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开始使用“列宁”这个笔名——这个笔名可能与法国童话人物列那狐和西伯利亚的勒拿河都有关——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婚。

1900年2月 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

1900年12月 在德国创办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的机关报《火星报》,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党作准备。

1903年7月 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4年 写成《进一步,退两步》,提出无产阶级政党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统一组织

1905年7月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指出将革命进行到底,并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1905年11月 回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

1905年12月 莫斯科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在此期间,写《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全面发展。

1907年 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

1908年 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捍卫了哲学的党性原则。

1908-1912年 致力于总结二月革命的经验,反对取消派和召回派,并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14年 一战爆发后,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

1915年8月 写《论欧洲联邦口号》,第一次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

1917年3月 沙皇政府被推翻。

1917年4月 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提出<四月提纲>.

1917年11月 在列宁领导下,在托洛茨基的军事指挥下,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胜利后,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多次大规模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从此个人签名改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

1918年,在全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1918年2月,与托洛茨基一起创立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

夏季,因布勒斯特和约的分歧意见,遭到左派社会革命党暗杀。

1923年初留下政治遗嘱,奠定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政治基础,带职到高尔克村病休。

1924年1月21日病逝;遗体经防腐处理后被安放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墙下的列宁墓中。为纪念列宁,彼得格勒因此改名为列宁格勒,直至苏联解体后于1992年1月恢复圣彼得堡旧名。

卡尔·马克思 (1818—1883)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生于德国莱茵省(现属于联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特里尔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马克思·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生于1782年,同荷兰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并于1841年完成大学学业,同年另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获得耶拿大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后辞职。期间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学识渊博,精通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数学。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贵族小姐燕尼结婚。

1844年1月,与燕尼一起踏上流放的征途。去到巴黎。同年完成<<哲学经济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发现并发表,被称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1845年秋,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去到比利时布鲁塞尔。

1845年12月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后来才诞生了《共产党宣言》。

随后不久遭到比利时当局的迫害。和妻子一起回到德国。

1846年初 ,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且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1848年4月,和恩格斯在德国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

后被驱逐,去了巴黎。在被要求离开巴黎,去了英国伦敦。在伦敦,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和燕尼失去了四个孩子中的三个。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0年10月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去世,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

《资本论》后两卷为恩格斯整理马克思的遗稿后出版,分别在1885年、1894年相继出版。

马克思在德国特里尔的故居,现在是马克思博物馆。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诞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的巴门市,他比马克思小两岁。他的父亲是纺织厂老板,母亲善良贤惠,很有教养。思格斯自小表现出了非凡的语言才能。中学时他就掌握了法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种外语,成年后他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写作,能阅读二十种文字。思格斯本想进大学深造,但他是长子,其父一心想叫他继承父业,因此1837年他被迫中途辍学去学经商。这时离他中学毕业尚有一年。

1848年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革命失败后,他着手总结革命经验,写了《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德国农民战争》等著作。1850年他重返英国。

1834年10月入爱北斐特中学读书。1837年 9月受父命中途辍学,到商行当练习生。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役,同时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1842年 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K.马克思当时在该报社工作)。同年11月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棉纺厂”的办事处工作。在这里他经常深入工厂,参加工人集会和斗争。这次赴英途中,他在科隆与马克思第一次会面。1844年 8月在巴黎与马克思再次会面,从此开始了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极为亲密的合作和始终不渝的友谊。1845年出版了他同马克思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他同马克思一起不仅致力于创立革命理论,而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作准备。1847年他们改组正义者同盟,使之成为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翌年 2月出版了他们受同盟委托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新的世界观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 月受同盟委托组织出版革命运动的战斗机关报《新莱茵报》。1849年 5月德国西部和南部为保卫帝国宪法举行了武装起义。恩格斯赴爱北斐特领导该地起义人民的防御工事构筑,在巴登 -普法尔茨起义期间,参加志愿部队的战斗。事后,他撰写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他深深体会到军事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意义,开始长期、系统地研究军事。他阅读历代军事家浩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史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讨军事问题,对当时的重大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许多重要军事著作。他撰写的《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论证了军事组织和作战方法的发展决定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并预言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他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1852)一书中,总结历史经验,提出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动力,起义是一种艺术。他为纽约《美国新百科全书》写了《军队》、《步兵》、《炮兵》等59个条目,涉及到军队建设、装备发展、作战指挥、筑城、炮兵、海军等范围十分广泛的问题。他在《纽约每日论坛报》、《新奥德报》、《新闻报》、《曼彻斯特卫报》和《派尔-麦尔新闻》等多种报纸上发表了关于克里木战争、意大利战争、美国内战、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等的评论文章和其他军事论文。他摆脱经商活动后,迁居伦敦。1870年10月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直接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1878年他完成了光辉巨著《反杜林论》,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系统的阐述,并论证了暴力对经济的依赖性和对经济的反作用,肯定了暴力在历史上不仅起反动作用,还起进步的作用。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承担起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翌年他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重要著作,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途径与形式,探讨了战争的起源和本质。恩格斯晚年完成了重大的理论著述工作并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活动,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对各种机会主义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1895年8月5日在伦敦逝世。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1879—1953)

原姓朱加什维利,原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此外,斯大林还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的缔造者之一,以及共产主义五大伟人之一。(其他五位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主席.)对二十世纪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94年,斯大林进入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东正教中学读书期间开始研读马克思的作品并参加革命活动。

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梯弗里斯组织。

1900年开始参加地下政治活动,在高加索一些工业中心组织罢工、示威。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化为孟什维克派和布尔什维克两派后,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派。

1904年12月领导巴库工人大罢工。

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监禁。

1912年2月被选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主编党的机关报《真理报》。

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俄共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参加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

1918年至1920年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和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

1922年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共产党1925-52年简称联共(布)。

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报告。他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

1928年,他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工业化,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这个落后国家迅速改变了面貌。

1934年底开始,斯大林发动了一场政治恐怖风暴,处决了许多曾支持他掌权的老党员以及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的大多数中高级军官。

1936年开始在苏联红军和红海军中实行红军式军衔制;12月5日在第8次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上批准了在他领导下起草的第一部苏联宪法,即所谓“斯大林宪法”。

1940年恢复实行俄罗斯传统军衔制。

1941年5月至1946年3月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

1941年6月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1945年6月获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称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成为同盟国最成功的统帅之一,

1941年冬季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期间,斯大林始终留在首都组织大反功。在他的卓越指挥下,苏军先后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使当时的形势急转直下,兵锋指向德军,他领导苏联人民战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斯大林参加了盟国的几次首脑会议,包括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

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52年10月联共(布)19大将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时,他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遗体经防腐处理后安放在列宁墓。

1956年苏共20大后,1961年斯大林的遗体被火化后掩埋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历史4月10日 4月10日历史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历史4月10日 4月10日历史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题:历史4月10日 4月10日历史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708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