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的古诗词 槐的古诗翻译及注释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槐的古诗词 槐的古诗翻译及注释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槐的古诗词 槐的古诗翻译及注释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冯清《咏槐》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槐原文:
行台阶下原植三槐,故巡抚张纪常正德壬申正月剪伐其一,寸干无存。闰五月初十日,予适抚临。越旬日,前槐茁复出土,月转盛茂,再月余,而柯肄乔耸叶蔽云飞凌空之势,勃然莫遏。噫!槐一物也,厚积昌发乃尔。气数遭际之盛造化生育之功,夫岂徒然而已哉!是用谩成小诗以纪其实传告将来云。
谁把庭槐浪剪除,源头生意自赢余。肄丛故柢戈矛立,叶护重阴伞盖舒。间世瑞灵钟厚载,新晴苍翠接清虚。凉氛谩讶祛烦暑,王氏祯祥史续书。
咏槐注释
1此诗选自《弘治宁夏新志》。2正德壬申:即正德七年(1512年)。3浪:轻易;随便。4赢余:此指树木再生的嫩条。5肄丛:树砍后再生的很多的小枝。柢:树根。戈矛立:意为丛生的小树枝像戈和矛一样竖立。6钟:专注的意思。厚载:地厚而载万物。语出《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也专指地。7清虚:太空,天空。8王氏祯祥史续书:此句费解。王祯祥,不知何许人也?「史续书」 是否指《王祯农书》?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 元代 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 诗词作品: 咏槐 诗词作者:【 明代 】 冯清 诗词归类: 【咏物】
苏轼《三槐堂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槐堂铭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三槐堂铭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申包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 唐代 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著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注释 (1)汉、周之际:指 五代 的后汉、后周。(2)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3)左契: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左契凭以索偿。(4)李吉甫、李德裕:均 唐代 贤相。(5)休:美。(6)皇:通「遑」,闲暇。(7)有:通「又」。
三槐堂铭读后感
宋朝 的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三槐堂铭》,文中记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迹,正是一门忠义,百世流芳,历经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恕的浩然正气依然令人神往。
王氏先祖王祐,是 北宋 大名府莘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王祐的祖父王言和父亲王彻,都担任后唐的官职,一生忠厚勤勉,廉洁奉公。王祐少年时性情豪迈,才气横溢,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被人们争相传诵。
步入仕途之后,王祐依然保持着真诚正直的本性。当时正处 五代 十国的乱世,军阀掌权、战乱纷起,朝代频繁更替,许多将帅背叛君主,拥兵自立。王祐曾不顾个人安危,力劝后晋元帅杜重威忠于朝廷,不要投降契丹,因此得罪了杜重威。遭到贬谪后,王祐仍然撰写文章,以忠孝因果警示世人。
宋朝 建立后,王祐曾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等官职。当时有一位功臣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因为受到贪婪狡黠的手下人蒙蔽,致使政务腐败散乱。宋太祖命令王祐前去代理大名府,调查符彦卿的情况,看他是否图谋不轨。当时如果符彦卿获罪,株连坐牢的将达一千多人。王祐仔细查明真相后,把事实禀告皇上,并且愿以自己全家老小一百多口的性命,来担保符彦卿无罪。他直言上疏给皇上:「过去五代十国的君主,大多因为猜忌大臣,滥杀无辜,所以在位时间很短,希望陛下引以为戒。」符彦卿因此免罪,许多无辜的生命得以保全。王祐在同僚有难时,不落井下石,而能仗义执言,舍己救人,世人都称赞他积下深福厚德,必将荫蔽子孙。
王祐很有才干,而又品行端正,不攀附权贵。他文武忠孝的德行,被天下人赞叹,许多人希望他能升任宰相。然而,王祐直道而行的个性,使得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忌惮他,想方设法排挤他,因此王祐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晚年的时候,王祐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他满怀信心地在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说:「我们家的后代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此树可以作为见证。」果然,他的预言成为现实,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当了宰相,前后辅佐真宗十八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王旦被人称为「太平良相」。
王祐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和潜移默化之下,都不负父望,德才兼备,学业有成。长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政绩颇佳。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先后在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为官,都有卓越的政绩,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作为三槐王氏最杰出的代表,王旦在幼年时就沉稳静默,勤奋好学,成年以后更是胸襟博大,气宇非凡。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王旦考中进士之后,出任平江知县。他体察民情、关心民众,以道德教化百姓,把平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转运使赵昌言到了平江县境内,赞赏王旦的善政,并把女儿嫁给了他。
一般人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历朝历代,利用裙带关系攀附求高官厚禄的人确实不少。但在王旦这里却是例外。后来,赵昌言作了参知政事,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王旦也已经官至同判吏部流内铨,负责官员的考课。翁婿成为直属上下级,王旦为了避嫌,主动提出来辞职,改在集贤殿做修改撰写的文字工作。王旦识大体、顾大局,甘于淡泊的度量,深受宋太宗的嘉许。
等到真宗的时候,王旦作了宰相,他始终坚持亲属子弟们避嫌,不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他的三弟王旭很有才华,受到皇上的赞赏和群臣的推荐。自从王旦当宰相后,就避嫌在家,不再任职。真宗知道后,就把王旦叫来,说:「以前的朝代,兄弟一起在朝中做大官的很多,何况朝廷任人惟贤,怎么能因为您的缘故,使令弟怀才不用呢?」真宗想任命王旭做京城的推官,掌管司法,王旦一再推辞,真宗只好让王旭改任有职无权的南曹通判。
王旦有三个儿子,长子王雍、次子王冲都是品学兼优。但因为他们进入仕途时,父亲在朝中担任要职,为了避嫌,兄弟二人一直未能晋升,直到王旦去世时,王冲仍担任水部员外郎这样一个候补职务。唯有三子王素,从政时王旦已经去世,没受到避嫌的影响,仕途比较顺利。
王旦不仅对子弟严格要求,对其他亲属也从不利用权势为他们谋官。他的女婿苏耆通过了会试,参加皇上殿试的时候,真宗不知道苏耆和王旦的关系,问王旦此人可否入选,王旦不置可否,结果苏耆落选。另一个女婿韩亿很有才华,真宗想召来加官,王旦竭力推辞,韩亿被派往边远的蜀地任职。
王旦身为宰相,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任何事情都看得久远,不举亲眷,不谋私利,就杜绝了任人唯亲的流弊。正己才能正人,所以,王旦为相十八年,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但没有一个人敢为私利请求照顾的。王旦并非不爱才,经他举荐的人才很多。他常常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真正的人才,绝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因为他施恩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这样做,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后来史官修订《真宗实录》时,看到王旦的奏章,才知道许多大臣,包括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
作为当朝宰相,同时也是家族中的长者,王旦内修严谨,但又宽厚待人,对家人关怀爱护。王氏族人众多,但在王旦以身示范的引领下,个个友爱笃实,好学勤俭,使人们叹为观止。对于王旦要求他们避嫌居低位的安排,大家都欣然接受,而且从不以官宦子弟夸耀,更不作威作福,盛气凌人。
王旦一生的德行,可以说是「八德」具足,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据传记记载,他清正廉洁,除了皇上的赏赐之外,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馈赠。家里的衣服被褥,家俱炊器,都朴实无华。不仅自己简朴,他也谆谆善诱,教导子弟。有一次,一位出售玉带的商人上门推销,弟弟王旭觉得很好看,想购买一条。他拿着去请示王旦,王旦也不说什么,只是让他系在腰上,然后问他:「如今还好看吗?」王旭说:「系在自己腰上,怎么能看得见好看不好看?」王旦淡淡地说:「自己负载着重物,目的是让别人说好看,不是太劳神了吗?」王旭恍然大悟,赶紧把玉带还给了商人。
真宗见王旦的住所过于简陋,多次提出帮他建新宅,王旦都以「这是先辈的旧居,不忍拆除」为理由,多次推辞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置田宅,为什么不留些家产给子孙经营?他回答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王旦所重视的,不是钱财,而是优良家风的承传。他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要求他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官者还要清清白白做官。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他要求子孙后代每六十年修一次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叙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
后来,为了更好地承传家风家训,王旦的孙子王巩,在翻修故居、建立「三槐堂」的时候,特意请苏轼撰写《三槐堂铭》,以此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王旦的下一辈中,王家又出了王素、王质、王端三个进士,都是德才兼备,孙辈、曾孙辈中也是人才辈出。在整个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上,三槐王氏家族几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宋史》上专门立有传记者十一人。自宋以来,悠悠千百余年,虽然历尽人世沧桑,三槐王氏的后裔绵延不息,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秉持先祖忠恕仁厚的精神,牢记先祖的教诲,都能做到为民者勤劳生产,艰苦奋斗;为官者廉洁自持,秉公正直。
追溯先祖的德范,细思天地万物之至理,我们且反复吟咏其中的句子:「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三槐王氏家族,以及许许多多广积阴德、以圣贤之道德学问传家的古今世家,给予我们甚深的启示和教导。为人当以道德为根本,行孝行善,其福泽荫庇,方能长润后世。而「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古圣先贤的殷殷训诫,历史已经无数次以惨痛的事实证明,我们不可不慎重省思,切勿懈怠放肆,殃及自身和后代子孙啊!
三槐堂上那苍劲挺拔的老槐树,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已成为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透过它的枝干,把正直、坚强、忠厚、智慧传递;透过它的叶脉,将忠诚、仁义、宽容、善良撒播。祖先将世世代代人生体验的精华,浓缩在一篇篇训诫中,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是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惟有秉承祖志,矢志不移,才能面对任何挑战,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三槐堂铭赏析
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三槐堂」提写的铭词。三槐堂,是 北宋 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佑手植三棵槐树于庭而得名。古代传说,三槐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而王佑正是王巩的曾祖父。
文章主题在于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分五段进行。第一二两段,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为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四五层,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文章叙议兼行,挥洒如意。文字简洁,自然流畅。
诗词作品: 三槐堂铭 诗词作者:【 宋代 】 苏轼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赞颂】、【写人】
槐树古诗8首:芍药开时槐夏永,清蝉嘒嘒落槐花
槐夏说槐,槐树古诗八首,看看古诗的槐夏和槐花
夏天来了,古诗词中常有槐夏这个词。
为什么槐树和夏天联系在一起呢,因为槐树晚春才开始抽出新嫩的羽状绿叶,槐树高大,而叶子占尽了晚春的日光和雨水,迅速铺展成翠新新的绿荫。到了立夏节气,很多树木的花已经凋谢,甚至叶子都长成了深绿色,而槐树以其清美巨大的绿荫遮天蔽日,延续到秋天,给人烈日下的遮蔽,给人夏日的高爽清凉。
而槐树的开花不在春天,无论是国槐还是洋槐,槐树开花在夏天,洋槐稍早,农历四月就有最美的白色花开,而国槐则在仲夏和夏末,开黄色的花。但是这些晚开的花都证明槐树耐阳光干旱的能力,彰显槐树蓬勃的生机。
为什么树木那么多,何以选择槐树代表夏天的绿荫呢?
一,槐树高大,木质坚硬,在上古就是很好的用材树和遮阴树。
周朝的宫殿门口,就有三棵巨大的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 三公太师、太傅 太保都是德高望重辅佐天子的重要人物,年龄也偏大,宫廷前的槐树,正好给他们荫蔽,亦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槐树从来就是高贵稳健的象征。
汉朝的宫廷依照周朝古礼种植槐树。
魏国曹丕的宫廷外也种植槐树。
二,槐树在古中国北方平原生长良好,繁殖很快 。
且适合做宫殿或者行道树。因为古代的行道,多有高马战车,树木必要高大。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
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魏晋无名氏《行者歌》
三国时期魏国曹丕称帝,都城 邺城,在河北临漳县,在通往宫城的大道上多种植槐树,青色的槐树见证着都城滚滚车流,这些夹带着灰尘的车流,通往巍峨的宫殿。
夏天一场清风细雨之后,槐树开花,清香扑鼻,而雨后,在槐树荫下,每一里,都设置了铜表,以记录公里数。
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在道路边会设置里数表,来记录行程里数。只是越靠近宫城越豪华,高达五尺的铜质的里数表,和槐荫交辉呼应,金碧辉煌,显示帝国的强盛。
“长安大街,夹树杨槐。
下走朱轮,上有鸾栖。
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魏晋 ·无名氏《苻坚时关陇人歌》
有人说,中国最早的道路植树,是起源西魏韦孝宽(公元508-580年),在做雍州刺史的时候,将用以记录里数的土台,改种植槐树,凡有记录里数的地方以槐树代替,既加固了路基,防止土台崩塌,养护道路,也便于记录道路里程,从此道路种植槐树流传下来。
实际这种说法,很片面。
因为道路种植槐树,三国魏文帝时期就有,比韦孝宽早300多年,还有一个记录,就是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苻坚统治时代,他说管辖的长安到各个州的官路上,是种植槐树和柳树的,而且每二十里设置以长亭,四十里设置一驿站,供车马行人休憩。
而这个时间,比西魏韦孝宽早200年。
这首诗,是当时关陇人赞叹长安的绿化。
长安的大道上,柳树和槐树交错种植。下面走着朱轮车马,上面停留着美丽的大鸟。
无数有智慧和才干的人聚集来往在长安的大道上,那树荫遮蔽着黎民百姓。
实际古人早已经意识槐树巨大的绿化作用,早就用于道路种植。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 初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 》(652年)节录
唐朝的长安,那就更不用说, 长安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有东市西市,道路交错,通往110个街坊。
那么这些道路上最主要的行道树,就是柳树和槐树,柳树婀娜,韩愈曾说绝胜烟柳满皇都,那是早春一月,杨柳刚刚发芽,此时的和柳树交错种植的槐树,而没有发芽,所以此时是柳树的天下,但是到了晚春和夏天,槐树则以舒展的绿荫,笼罩了长安的各条干道,反而柳树相比起来,显得弱势。
舒展大气的槐树,正是长安道路最重要的绿化树,高大舒展,下面可以行走奔驰的高头大马,车水马龙,长安连尘土都有繁华佳气,氤氲腾起在绿荫甬道中。
所以槐树是不可也不能忽略的夏日风景。
三,槐夏一词,起源唐朝,盛于宋朝。
”浮生信如寄,薄宦夫何有。
来往本无归,别离方此受。
柳色蔼春馀,槐阴清夏首。
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 “盛唐 ·王维《资圣寺送甘二 》
在农历四月的早夏,王维在寺庙给朋友送行。
夏天槐树绿荫初满,送行的地方笼罩在最美最清新的绿荫里,且这是寺庙清净之地。在唐朝,寺庙为官方管辖,往往担任官员的来往住宿功能,格调较高。
在这里送别朋友,一种寺庙的氛围,让人生出宁静和哲思,比如这浮生如寄,宦海浮沉之感在这里得到宣泄和舒缓。这槐树的绿和静,到底让人珍惜着人世间的知己和别离。
所以他说,这美丽的杨柳,暮烟笼罩,这槐树巨大的荫凉,在夏天的第一日就这么壮观。再这样绿意森森的时节,我却要和你分别。
槐树的绿荫是初夏最常见,也是最美的风景,因为新嫩,清新,有着最美的绿荫。让人蓦然觉得,初夏,有了这槐荫,绿得动人。
韩愈也有”泥雨城东路,夏槐作云屯“的美句,夏天风雨之后,槐树迅速抽枝展叶,,像一团团绿色云,在路边屯集。
到了宋朝,更加重视树木和节气的关系,比如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流行,以花木对应晚冬到晚春的节气,一种节气,一种花开。
那么立夏之后,花事无多,有什么最常见,最能代表此时节气的植物,有广谱性,又令人愉悦呢,首选了绿荫最可爱,生命力最旺盛的槐树。
”麦天晨气润,槐夏午风清。 “宋 ·赵师民《 句其二》
这是描写初夏之美的断诗。古人每有短碎的佳句,如同灵光闪过,就像对联,自成体系。如果能够有更好的诗句组合成诗最好,但是往往这种断句断诗,本身就有独特的魅力。
他说,这麦子成熟的季节,晨风里空气温润。
这槐树舒展的早夏,中午的风也清凉起来。
那么这里实际有着生动的植物和空气的互动。初夏是麦子生长成熟的季节,麦田的香气和空气互相缭绕,有植物的芬芳,更显得空气的饱满润泽。而风因为从槐树间吹过,而降低了温度,哪怕是中午,都格外清凉清美。
所以该怎么用其他的诗句串联起来,就不影响这联诗带来的饱满宁静愉悦的氛围?的确是个难题。
所以这句有着槐夏风清的美句,特别让人回味,自己就是一幅完美的立体的图画。
文学大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句话,说”前世名流,皆所未到也。"
槐树清阴的夏天最美。你站在槐树下,可以眺望逐渐成熟,在阳光下翻滚的麦浪,清凉和丰收同在。
“日永知槐夏,云黄喜麦秋。
同朝国士集,赐沐吏功休。 ”北宋 ·黄庭坚《慈孝寺饯子敦席上奉同孔经父八韵》节录
立夏之后,阳光炙热,白日漫长,只有这样的时节,你才知道槐树的绿荫有多可爱,你才知道,槐树就是夏天最美的绿树,代表夏天,代表夏天里的荫凉。
而这个时节,也是田野里的麦子成熟发黄的时候。
那如黄云一样的麦子,是夏天里最大的丰收啊。
此时,皇帝也很开心,召集懂得农事的高官,让他们在这段时间放假休整。从春耕开始,这些官员就要下到地方,督促春耕,协调农事,夏天来了,麦子也看着快成熟了,这些操心劳累的官吏,也该休假休假,让他们享受槐荫下的夏天,细细品味实干后的丰收在望的喜悦吧。
“横塘晕浅琉璃莹。绿叶阴浓庭院静。
樱桃熟后麦秋凉,芍药开时槐夏永。” 北宋 ·谢逸《玉楼春》
这是早夏的清美绿意。池塘的水也是绿的 ,庭院也是绿的,绿叶树荫,庭院幽静。
那樱桃红了之后,麦子成熟的早夏,气温是这样的清凉。
那院子中的芍药,开在了槐树阴底。
这有槐树的早夏,白天如此宁静悠长。
当然,槐树绿荫可以过滤阳光,降低庭院的温度。在巨大舒展的槐树下,何止芍药盛开,还有萱草,菖蒲,夏天的各类野草闲花。
是巨大的槐荫荫蔽这些可爱娇气的花朵。槐树如同慈祥的长者,庇护庭院,庇护庭院里的儿孙。
所以古代的高级官僚,尽心工作,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因为他的贡献,可以使得子孙因为他的功劳,获得前程,古代叫荫封。
四,槐花之美,夏之清花
“雨过前山日未斜,清蝉嘒嘒落槐花。
车轮南北已无限,江上故人才到家。 ”唐 ·许浑《夏日寄江上亲友》
这真是西边日出东边雨的时段,尤其是山区,云头雨在前山,而其他的地方,正是夏天的太阳高照。
行在山中的许浑,看见的奇丽的山中的夏景色,那是和江南田园不同的壮美。
你看看,风雨催落了槐花,而风雨之后,树上还残留雨滴,太阳照耀下气温上升,居然听见了蝉声。这不是一山有四季,这是四季共一时。因为蝉通常是在气温高达23度时才鸣叫。
这山地气候多变,一地潮湿的落花,居然马上蝉声继续。
我想到这山路无限辗转,却想起故人是平江之上,一路顺风的到家吧。
那么之所以选择这首槐花诗,是因为古代的槐树,通常是国槐,开花黄色,在仲夏。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槐花,是洋槐和刺槐,开白色的花朵,在早夏。
但是无论是国槐还是洋槐,它们的绿叶伸展期都在早夏,绿叶极其相似,绿荫也近似,花朵除了开花时间有差异,花色有差异,花型和芬芳同样清冽,都是那种蝶形簇生的累累花朵,垂悬可爱。
国槐的花药用价值高,清火泄热,而洋槐花则食用价值高,清甜可口,在农村,用槐花做饺子,蒸槐花,槐花煎鸡蛋,是时令美食。而白色的槐花可以生吃,也成为很多人的童年夏天清甜的记忆。
又是槐夏,你喜欢槐树的绿荫,还是那芬芳可爱的槐花呢?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槐的古诗词 槐的古诗翻译及注释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槐的古诗词 槐的古诗翻译及注释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