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陋室铭翻译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短文两篇陋室铭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陋室铭翻译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短文两篇陋室铭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陋室铭翻译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初二下册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与《爱莲说》
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5】而不染【6】,濯清涟而不妖【7】,中通【8】外直【9】,不蔓不枝【10】,香远益清【11】,亭亭净植【1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3】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14】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5】;莲,花之君子【16】者也。噫【17】!菊之爱【18】,陶后鲜有闻【1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0】?牡丹之爱,宜乎【21】众【22】矣!【23】
[编辑本段]注释
周敦颐像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濂溪集》。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染:沾染(污秽)。
【7】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微波。妖:美丽而不庄重。
【8】通:贯通。
【9】直:挺直。
【10】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11】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更加。
【12】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13】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
【14】隐逸:隐居的人,隐士。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者:~~的花。
【1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16】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17】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8】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19】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20】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多少人呢?
【21】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2】众:多。
【23】矣:语气词。
[编辑本段]译文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呢。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句句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世人也很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īe)玩焉。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
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呢。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
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编辑本段]题目解说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可记事,可议论,相当与现代的杂文。
赏析“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陋室铭文言文主要内容
1. 《陋室铭》这篇古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陋室铭》以寥寥八十一字,谱出一曲陋室颂歌,流芳千载。
开头以山水起兴,仙龙一经点出,陋室主人情趣即显,读者则已入佳境。随之而来,苔绿草青,是淡雅之色,又是生机勃勃之景;弄琴读经,从容之态可掬,闲逸之致堪羡;诸葛庐、子云亭,含着引古代高士为同调的自豪;以孔子云作结,则表示对最高道德规范着意追求的坚定信念。
文中有譬喻,有对比,有白描,有隐寓,有用典,句句如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曲虽终而余音不绝,意更绵远。使人感到不只是写了陋室,连陋室主人遇变不惊,处危不屈,坚持节操的形象也隐隐现出。
2. 陋室铭的具体内容
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韵味如歌 境界如诗 ——《陋室铭》个性教学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
(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
“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
3. 陋室铭诗文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唐·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诗人,哲学家,洛阳人。
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4. 陋室铭文言文句子及意思
陋室铭 目录·年代及作者·内容及注释与翻译·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作品赏析·写作特色·写作背景·文体介绍·刘禹锡的“陋室”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罢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年代及作者 唐·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
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内容及注释与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
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之劳形⑧。
南阳⑨诸葛庐,西蜀子云⑩亭。孔子云:何陋之有?⑾注释:(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2)惟、馨: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
馨,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高尚品德。吾,我。
(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6)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这里泛指佛经。(7)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
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8)案牍,劳形: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0)子云:汉代的扬子云(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出处: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
5. 陋室铭的文言文笔记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
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
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6. 《陋室铭》文言知识汇总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精品教育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唐)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zài):在于,动词。2.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
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斯:这。
是:表示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12.⒋无丝竹之乱耳(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e68a84e8a2ad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
7. 《陋室铭》文言知识汇总
原发布者:精品教育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唐)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zài):在于,动词。
2.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斯:这。是:表示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12.⒋无丝竹之乱耳(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
8. 文言文陋室铭背景资料
作者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9. 文言文陋室铭背景资料
作者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短文两篇全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没有浅薄的庸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藏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我的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受人喜爱者特别的繁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得幽香;笔直地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短文两篇陋室铭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陋室铭翻译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短文两篇陋室铭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陋室铭翻译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