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清明节是怎么过的 云南临沧节日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临沧清明节是怎么过的 云南临沧节日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临沧清明节是怎么过的 云南临沧节日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采花节的作文
采花节较之林卡节,不单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还有着崇拜自然景观——鲜花的内涵。下面我们来看看采花节的作文,欢迎阅读借鉴。
采花节的作文1
采花节是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地区德宏、临沧和思茅等地崩龙族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寄托着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心愿。
采花节的节期在每年清明举行。这天清晨,各村寨以鸣锣为号宣布节日开始。崩龙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装,戴上华美的装饰,然后提起花篮,挎起简巴——一种编织得很精美的挎包,上面绣有各种图案。迎着一路春风,谈谈笑笑,边歌边舞,到附近山林里采花。
花山花林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到处是琳琅满目、艳丽馨香的鲜花,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漫山遍野都是采花的人们。红山茶像花山上的朵朵火焰,白素馨像花海里的浪花飞卷,丁香花在春风中点头微笑,迎春花似颗颗星星。万花丛中,崩龙族人民最喜爱丁香花,她的清香沁入人的心脾。恋人们均以丁香花互赠,表示永不变心。
一路采花一路歌,当花篮里盛满鲜花时,青年男女便汇集到幽静的林间草地上举行歌舞会。年轻人在象脚鼓的`悠扬旋律里,频频起舞,姑娘们旋舞的筒裙像朵朵鲜花盛开,飘舞的围巾像轻盈的彩云,点缀得花山花林格外艳丽;激越的歌声在山林中回荡。在这迷人的时刻,爱情的浪花,也欢涌在许多小伙子和姑娘的心海里。
采花节这天,人们互相赠送鲜花,互相祝福,并用鲜花点缀自己的房舍和村寨。在村寨广场和十字路口,用五光十色的鲜花堆砌成各色各样的图案。整个村寨遍地是五彩缤纷、奇异多姿的鲜花。清明采花节这天崩龙族的村寨,犹如一艘停泊在绿波花海中的巨轮。
采花节的作文2
甘肃省文县情峪地区藏族传统纪庆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初六两日。采花节又称女儿节,是当地藏族青春少女们重要的游乐节会。
五月初五凌晨,人们纷纷赶在日出之前上山“抢水”。人们用手捧饮清澈的泉水,并盛满背桶运回家中洗发沐浴。据认为,此水可以祛病疗疾,给人带来健康和幸运。太阳升起后,男女老少打扮得焕然一新,聚集在村寨口欢送上山采花的青年队伍。队伍里有身着节日盛装的“采花”姑娘,以及担任护卫任务的,她们的亲兄弟。姑娘们在“噢老”(领队)的率领下,对父老乡亲们唱起表决心的告别歌,以示一定要克服艰难险阻,采来鲜花献给村寨。送行的村民们则齐唱送行歌,祝她们一路平安,满载归来。采花姑娘离开山寨后,在向几十里外的花山攀登途中互相盘问对歌,唱个不停。抵达采花地“喇儿坎”,姑娘们搭帐支炊,小伙子们则去祭花神。他们在祭祀地插上新的木刀、木斧和木箭,用以象征对花神的保护,同时祈祷花神佑庇采花顺利,村寨坚人牲平安,风调雨顺,年景丰收。之后,姑娘们散布开来,在山坡上一边唱歌,一边采集鲜花。小伙子则攀崖上树,采摘香柏枝,挖野菜和药材。晚上,男女青年围坐在篝火旁,品尝着姑娘们白天做的美味佳肴,畅饮青稞酒,欢歌乐舞,通宵达旦。转天黎明时分,姑娘们精心打扮自己,把各种鲜花插入发中,组成一圈美丽的花环。她们对着山崖唱毕离别歌,返归村寨。此时全村的人们聚集在村头,朝天鸣枪致意,欢迎采花队伍归来。村民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随着领头妇女摇动的马铃声,载歌载舞,举行“祝福”庆仪。人们兴高釆烈地欢唱着“采花姑娘归来了,鲜花把我们的家乡装扮了”等赞颂吉祥的词语,表达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愿向往。紧接着姑娘们向全村寨的人家赠送节日礼物,而各家则用丰盛的食物招待赠礼的姑娘。入夜,人们互敬美酒,祝祷对方万事如意,身体安康。节日活动致此结束。
关于采花节的来历,藏族传说是源于对莲花姑娘的纪念。情峪地区地处偏僻,古代传说中人们穿树叶兽皮,以狩猎及采集野果为生,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直到莲花姑娘从山外来到这里,才将外界农业种植及纺纱织布的技术传给当地居民。此外,她还经常采集药材为人们治病。可是,一年的五月初五日,莲花姑娘上山采药,不幸遇到暴风雪,死在雪山的花树之下。藏族百姓为纪念这个为人们带来文明幸福、品德高尚的莲花姑娘,就把她遇难的日子定为采花节,以寄托对她的怀念之情。
甘肃境内的藏民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采花节”。过采花节是为纪念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这位姑娘叫莲芝。她日常教给周围的人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夜晚教给妇女纺线织布,还带领人们采摘草药,为百姓医病。不幸的是,在那年的端午这天,她在采花的路上遇恶虎,不幸身亡。人们为纪念她,便把每年五月的这天定为采花节。
每逢夏日采花节来临,藏族姑娘们纷纷在兄弟的陪同下,进山摘花。野花烂漫,争相怒放。姑娘们便将鲜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到了晚上,便围聚在符火旁,翩翩起舞,唱起民歌,通宵达旦。直到第二天拂晓,才结队与莲芝女告别,戴着花环,背着花枝回到村里。乡亲们在村口热情欢迎,姑娘们以鲜花答谢。然后又跳起欢快的舞蹈,尽兴方休。
云南的风俗习惯
对歌 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哭婚 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抢亲 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
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树叶信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最奇特的书信。景颇族居住在高山峻岭中,交通很不方便。人口分散,若有事相告,只能用植物来表达。托人捎条树根,表示想念对方。捎去芝麻,表示想念更深切。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用线捆扎严实,请人捎给女方,则是男方的“情书”。
最喜欢拔眉毛的民族。居住在西双版纳的瑶族妇女视无眉毛为美。从十四五岁起开始拔眉。拔眉毛时先在眉间抹点灰消毒, 然后用两根线在眉间搓捻,使眉毛裹在线中拔出。
最喜欢半夜搬家的民族。居住在祥云县的苗族有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半夜搬家。据说苗族这一行为起初是为了躲避财主催租逼债,如今已成为一项富有情趣的传统习俗。
最高强的狩猎方式。彝族猎人狩猎的本领十分高强,能赤手空拳捉到野鸡。当夜幕降临,猎人就会到野鸡出没的地方潜伏下来,并在身上做好伪装,吹响用鸡骨头做的小哨子,学小鸡叫逮老鸡,学母鸡叫逮公鸡,学公鸡叫逮母鸡。如今,他们不再捕野鸡了。
最喜欢戴耳环的民族——基诺族。在基诺山寨,男女都戴耳环,而且耳环眼比较大,初见时令人吃惊。原来,耳环眼孔的大小,是基诺人勤劳与否的象征。耳环眼越大,意味着他越勤劳、勇敢;反之,就是懒惰、怯懦。青年男女恋爱时,喜欢赠送花束,插在对方的耳环眼里,以示爱慕之情。可见耳环眼在基诺人的生活中意义重大。
少数民族禁忌
1、 纳西族禁止向水源,河中丢垃圾、废物、吐口水、洗屎布等;禁止破坏、堵塞水源及砍伐水边的树木。不能在长辈面前说脏话丑话。在屋内,不能坐在门槛上,不能闯入产妇房间,孕妇也不能进入新房。不能向火塘内吐口水。
2、 彝族忌用脚蹬锅庄石,不能跨过人家火塘;孕妇不能参加婚礼,对小孩子忌用“漂亮”、“胖嘟嘟”、“重”等赞美语言。进彝家需要坐在火塘上方客座,不能坐错,不能与“毕摩”(祭师)嘻笑打骂。禁食马、骡、狗、猫、猴肉。
3、 傈傈族忌在长辈面前说下流话,忌用恶言毒语伤人,禁止偷盗以及其他不良行为。供奉祖先的屋角之物忌随便移动。不能从家里的火塘上跨过。忌坐门槛,禁止砍伐神树及伤害布谷鸟。忌食马、骡、狗肉等。
4、 其它民族:傣族人忌外人骑马进寨。景颇族村寨悬挂看牛头骨处不可触摸。见佤族人门前放置木杆须引退。在藏区忌穿短裤,进入藏民居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痰,更不可在藏区随意伤害畜鸟。
白族生活的习俗
白族的习俗主要有传统节日、住屋形式、日常礼仪、娱乐活动、饮食习惯这几类生活习俗。
1、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2、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3、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
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
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
4、娱乐活动
白族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有赛马、荡秋千、耍麒麟、泼泥赐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荡秋千:白族山区森林密布,藤条纵横林间,农民与山民平时采荞伐木,砍柴取暖,常于藤条蔓枝过手,练就荡藤攀索的本领,极喜爱荡秋千的活动。
每年春节,山区,常在大榕树下捆绑篾索以成秋千;坝区,则在宽敞的坝坪立起三四丈高的杆架绑扎秋千。最精彩的莫过于青年男女双双同荡,这时常赢来围观群众的戏耍逗趣。
5、饮食习惯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
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
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场。
扩展资料:
1、白族分布地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约有80%的全国白族聚居于此。
此外,云南昆明、丽江、怒江、迪庆、保山、玉溪、楚雄、文山、临沧等州市都有白族聚居区。湖南省张家界、湘西,贵州毕节、安顺,四川凉山等地也都有白族分布。
2、白族支系
白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聚居于洱海区域、贵州、湖南等地的为民家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勒墨、那马则散居于怒江流域兰坪、维西、福贡等县,经济文化水平与邻近的怒族、傈僳族相近。
白族各支系之间在语言上有较大差异,风俗习惯也稍有不同。由于地域分布上的差别,白族各支系分别与周围的民族相互融合、互相往来,也就形成了各支系之间的差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族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临沧清明节是怎么过的 云南临沧节日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临沧清明节是怎么过的 云南临沧节日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